王浦衡
【摘 要】纵观陶渊明的饮酒诗文,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诗文非真要歌咏饮酒一事,而是另有寓意的,借酒抒发的用意十分明显。饮酒对于陶渊明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更重要的是能帮陶渊明减轻人生重负,保持心态的平衡。他的饮酒诗文里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反应出他所受到的儒道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1]是中国文学史上写了大量饮酒诗的田园诗人,但陶渊明的饮酒诗也并非真要歌咏饮酒一事,而是另有寓意的,借酒抒发的用意十分明显。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也曾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2]可见,虽然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他的一种爱好,饮酒不但可以帮他冲淡内心的痛苦,也帮他减轻人生的重负。他为了保持心态的平衡与思想的统一,选择了饮酒赋诗的处世方式。在饮酒诗中,他或抒发了对酒的眷恋,或在酒后有感而发,表达了他对现实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但主要的是受儒、道两家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于陶渊明饮酒诗的思想背景做一分析,所以本文拟针对陶渊明诗文中的儒、道二家思想加以分析探讨。
1 儒家思想
陶渊明出身在传统仕宦世家,书香门第,虽然家道中途败落,但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的人格与德行奠下了深厚的基础。在学识方面,他和其它传统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接受儒家经典教育,正如《饮酒》其十六所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他从小便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而儒家对于做官的态度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要求知识分子在学识上、德行上不断充实完备自己,以便积极出仕,干预世事。在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下,使得少年时期的陶渊明心中充满了积极豪放的气象,面对纷繁复杂的时局,陶渊明也希望能大显身手,大展宏图。这种早年的远大理想,即使在他中年以后回忆往事的作品中也可找到踪迹:“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3]年少时的雄心壮志可见一斑。
可惜陶渊明面临的是魏晋这个黑暗混乱的时代,政治上充满血腥斗争,社会上尽是欺诈虚伪,再加上豪门大族把持权柄,寒门素士倍受压抑,怀抱志道者,很难有发展的机会。依据儒家思想的教训,既然无法“兼善天下”,便要退而求其次,来“独善其身”了。因此在他归隐之后,他时刻遵循着孔子“君子固穷”的遗训来鞭策自己,我们可以在他的诗中看到他有多次提及固穷守节的志道: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饮酒》其二)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饮酒》其十六)
陶渊明隐居后饱受饥寒之苦,但仍然能坚守固穷,不复出仕,背后必定有伟大的信念支持着他,他曾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而这个信念就是他所推崇的儒家之道。他同时在诗中歌咏了大量古代贫士,比如《咏贫士》七首,他便是想从先贤那里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使自己获得一种内在的坚定力量。而历代执守固穷节操之圣贤,确实给予了陶渊明无穷的信心。他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借着饮酒诗文说出了自己内心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同时也体现了他渴慕圣道的真切。
从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儒家思想的执着。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使他虽处于乱世,却始终能固守峻洁傲霜的气节,没有随波逐流,并把儒家思想之精神内化成为自己高洁的人格。陶渊明面对人生种种的无奈,虽然寄情于酒,但却不沉湎于酒,与魏晋名士放诞任性的行为,或服食丹药以求长生不老的志向绝然不同,他受到儒家思想影响,不可谓不深。
2 道家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代,儒家经学渐衰,道家思想兴起,使得道家思想普遍弥漫在文人学士之中,当时政治动荡、社会黑暗的形势下,文人学士无辜被杀者比比皆是,为此,他们纷纷避祸,隐逸之风盛行,处在此时代思想下的陶渊明,虽自幼有儒学奠其根基,但同时也深受道家之思想的影响,从而使他最终走上了一条归隐的路。道家的返还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等思想成为他反抗现实、蔑视权贵与功名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陶渊明尊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辞官归隐后,又说自己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见他的本性就倾向于自然,不喜欢受到约束。于是乎在与现实官场不合以后,他便转而追求本性的发挥,转向自然,因此诗文中处处可见浓厚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特点就是注重道法自然。《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老子以“道”为宇宙之本体,而道的运行则遵循着自然的法则,也是人所依循的法则。《庄子·大宗师》亦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5]也就是说人的一切遭遇,都是命中注定,既然所有的都是天命注定的,那我们就应顺其自然,才能知天命,才能破除人世间的一切。因此“自然”便成为陶渊明道家哲学理念的核心。以人生观而论,他便认为人的生死、贫富、穷达,一切均当顺其自然,委运化迁,故他的诗文中经常提到“化”、“大化”等字词,如: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聊且凭化迁,终反班生庐。(《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陶渊明认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有天命注定,自然不将生死祸福得失,置于内心,因此在《自祭文》中他自述生平:
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耔,乃育乃繁。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愒日惜时。存为世珍,没亦见思;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捽兀穷庐,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
即便过着清贫的生活,陶渊明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情绪,心有常闲,泰然处之。而对于一般世人所重视的建功立业,追取声名,陶渊明则是“宠非己荣,涅岂吾缁”,宠辱皆忘,漠然置之。甚至是对于生死大事,他也视死如归,平静豁达。一切听其自然,委运化迁,由此可见陶渊明对于老庄哲理感悟非常深刻。
尽管陶渊明归隐后遵循道家思想,努力追求回归自然,希望能摆脱世俗的影响,然而生活中太多的压力和苦闷,却让他无法如愿以偿,此时,转而寻求酒的帮助,借着畅怀饮酒,以求精神的超越和解脱,进入玄妙境界。酒对陶渊明而言,是返朴归真的窗口,陶渊明饮酒,并非是他为了纵酒狂饮的感官享受,而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情趣,是陶渊明藉以达到老庄道家所谓的“自然”境界的途径。如《连雨独饮》一诗所述: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陶渊明从醉酒中感悟到了酒能使人远离世情、忘记万物、心任自然的理趣。人世间的一切忧愁烦恼都可以忘掉,达到“任真”的境界。而自己几十年来独自追求的惟有“任真”二字,甚至“形化”了也不改初衷。诗文的末尾两句“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意思就是说形骸虽然早已变化,可是只要那颗纯洁的心仍在,形体要变化就让他变化好了,又何需顾虑呢,生死之事顺其自然便是,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也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也是他超凡脱俗心灵的最高境界。
归隐的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生命中有著极重要的意义,他的隐居生活,很明显受儒道两家思想双重影响,但在政治不得一展抱负而隐居时,道家思想便成为陶渊明思想核心所在。道家思想是引领陶渊明归隐的动力,也是求得自然的本性——真。也是陶渊明心灵的归向,因此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必然有道家思想的倾向。
【参考文献】
[1]萧统.陶渊明传[M].中华书局,1962.
[2]萧统.陶渊明集序[M].中华书局,1979.
[3]逯钦立.陶渊明集[M].中华书局,1979.
[4]朱谦之.老子校释[M].中华书局,1984.
[5]郭庆藩.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1961.
[责任编辑:王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