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研究主线与阶段划分

2012-02-18 05:29白永秀王颂吉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理论思想

■白永秀 王颂吉

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研究主线与阶段划分

■白永秀 王颂吉

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研究主线;阶段划分

一、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研究主线

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经济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经济思想。任何成熟的经济思想都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并在其逻辑体系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研究主线。研究主线作为某种经济思想的核心要素,可以使这种经济思想前后贯通,并使其成为一个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经济思想发展中贯穿了两条主线:一是在理论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二是在实践上以“强国富民”为目标,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与人民的共同富裕。

(一)理论主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给中国共产党以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中国共产党分析经济问题、形成经济思想的重要指南。在90多年的经济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伟大理论体系。具体而言,在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革命对象、革命动力等基本问题作出了正确分析,确立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根据地经济建设原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从而发展了列宁、斯大林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问题的学说和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学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尤其是按照革命导师的设想实现了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经济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结合起来,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主题,以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线,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经济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

(二)实践主线:对“强国富民”目标的不懈追求

“强国富民”是历代先进中国人的共同追求,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思想正是在对“强国富民”目标的不懈追求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强国”与“富民”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富民”以“强国”为前提,国不强则民难富;另一方面,“强国”以“富民”为目的,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与人民的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推动中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取得了在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华民族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稳步走上了强国富民的广阔道路,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阶段划分

按照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和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发展演进,我们把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经济思想划分为四个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战争时代的经济思想(1921—1949年),第二阶段是建设时代的经济思想(1949—1978年),第三阶段是前改革时代的经济思想(1978—2003年),第四阶段是后改革时代的经济思想(2003年至今)。

需要说明的是,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逐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思想,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后改革时代”。

“后改革时代”是相对于“前改革时代”而言的一个历史阶段,它并非意味着改革的结束,而是标志着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因此,我们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到十六届三中全会之间党的经济思想称为前改革时代的经济思想,而把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经济思想称为后改革时代的经济思想。

(一)第一阶段:战争时代的经济思想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21—1949年)是党的历史上的革命战争时期,这一阶段是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完善时期,同时也是党的经济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时期。

在这一时期,党对土地革命(改革)思想、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边区财政经济思想和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毛泽东同志对这一时期党的经济思想的形成做出了最主要的贡献。在这一时期,党认识到中国经济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战略思想;党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从而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并始终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党认识到土地问题对于农民大众和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战略构想,并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革命(改革)运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历史夙愿。

抗日战争时期,党确立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根据地财政经济建设总方针,在“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精兵简政,厉行节约”、“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原则的指导下,形成了“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在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党对如何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探索,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做出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战略决策,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这对新中国成立之后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第二阶段:建设时代的经济思想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 (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这一阶段是党的经济思想体系的重要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初步探索阶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制定了国家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即“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1]。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前三年,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经,完成了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没收官僚资本并将其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使得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1952年,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尤其是按照革命导师的设想成功实现了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并且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最终确立,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1956—1966年),这一时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同时,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2]。此外,党的“八大”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尽管在经济建设领域遭遇了“大跃进”、三年经济困难等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显著成就。在这十年之中,党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195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刘少奇同志提出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周恩来同志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并于1964年底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陈云同志提出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订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并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理论;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朱德同志提出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邓子恢等同志提出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3]这些经济思想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积极探索,在当时和以后都产生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片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党的指导思想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粉碎“四人帮”之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间的两年,国民经济在徘徊中前进。

(三)第三阶段:前改革时代的经济思想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十六届三中全会(1978—2003年)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主题,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线,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理论以及“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理论等重要经济思想,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构建了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时期工农业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提出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党和国家的事业出现了崭新的局面。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领域展开,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与此同时,党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实现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形成了各产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推进,党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日益明确。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重要思想。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且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这就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于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同时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就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且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第四阶段:后改革时代的经济思想

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2003年至今)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后改革时代,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体系进一步发展和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5],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后改革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以及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理论等重要思想,党的经济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党在经济思想上的重要突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发展观思想的逐渐形成,以及突出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要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了系统阐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5]。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进一步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6]。

与此同时,党在这一时期提出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命题。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5];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当前中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5],这标志着党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思想日渐成熟。

此外,党在这一时期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积极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倡导实现包容性增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党的经济思想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1]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8.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指导下,在认识和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经济思想。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经济思想贯穿了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理论主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而实践主线是对“强国富民”目标的不懈追求。根据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和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发展演进,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经济思想可以划分为战争时代的经济思想、建设时代的经济思想、前改革时代的经济思想和后改革时代的经济思想等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F091.93

A

1004-518X(2012)01-0076-06

白永秀(1955—),男,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区域经济与西部经济发展;王颂吉(1986—),男,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迁移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思想史。(陕西西安 710127)

本文系国家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建设项目和国家“211”重点学科“现代经济学与西部经济发展”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薛 华】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理论思想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思想与“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