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教育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2012-02-16 00:50王亚平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书院学术

王亚平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书院教育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王亚平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书院作为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人格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教学思想坚持兼容并包、学术研究坚持不断创新、书院管理坚持独立自主等特点。而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出现了道德教育政治化、教学思想直线化、学术研究功利化、高校管理行政化等弊端。书院的珍贵经验对当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书院教育;高等教育;人格教育;教学思想;学术研究;书院管理

我国古代书院始于唐初,形成于五代,大盛于宋、明,融授徒讲学、学术研究和藏书印书于一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在加强人格修养、发展教学思想、深化学术研究和提升书院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其中的许多做法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教育史家张正藩教授在评论书院时指出:书院“对于我国教育、社会、政治及学术思想等方面,均有极大之影响。仅就教育而言,如院址之优美,讲学之自由,教训之合一,以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自动自发研究精神等等,若与现代之大学比,实有过而无不及也。”[1]

一、书院教育的理念

书院教育理念博大精深,表现在人格教育上是坚持以人为本,教学思想上坚持兼容并包,学术研究坚持不断创新,书院管理坚持独立自主。书院教育理念是书院的精华,尤其是在以上四个方面,更是值得今人去研究和学习。

(一)人格教育坚持以人为本

新雅书院的创建者钱穆曾论述了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为学与做人,乃是人事之两方面,若做人条件不够,则所作之学问,仍不能到达一种最高境界。但另一方面,训练他做学问,也即是训练他做人。如虚心,肯负责,有恒,能淡于名利,能服善,能忘我,能有孤往精神,能有极深之自信等,此等皆属人之德性。具备此种德性,方能做一理想人,方能做出理想的学问。”[2]

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把道德修养置于知识传授和学术研究之上,将其作为学生成才的首要标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社会伦理性。黄宗义以“一堂师友,吟风热血,洗涤乾坤”概括了东林人士的高风亮节[3]。

张栻在《岳麓书院记》中强调,岳麓书院的教育宗旨是“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至于这种“人才”标准,张栻强调了其内在人格的精神力量,他说:“仁,人心也,率性立命,位天地而宰万物者也。”张栻相信,只有充分扩充、发展自己的主体道德意识,才可以建立一个和谐、完善的社会秩序。

白鹿洞书院学规中就明确指出“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道德修养的基本信条。陆九渊在书院讲学时,对弟子讲:“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他认为,当时教育的缺陷就是指教学生在文词章句上下功夫,而不是教学生“做人”,做学问的人,不知道要先懂得学会“做人”的道理。

(二)教学思想坚持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即无门户之见,各派之间相互切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书院允许不同的学派自由讲学,不相互攻击,相互贬低。许多书院洞主甚至主动邀请不同学术流派到自己主讲的书院来讲学。

例如,南宋时期,朱熹和陆九渊是两个不同学术流派的代表,朱熹的思想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主张理、气二元论,且认为“理”是第一性的,凡物莫不有理,认为性即理;而陆九渊的思想却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主张“心学”,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又认为心、理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等等[4]。尽管二人学术思想有很大的分歧,但朱熹却特意邀请陆九渊到他主讲的白鹿洞讲学,并把陆九渊讲学的讲义刻在石碑上,立于白鹿洞书院内,以达到切磋交流的目的。正如朱熹曾经说过的:“海内学术之弊,不过两说:江西顿悟(指陆九渊),永康本功(指陈亮),若不竭力争辩,此道无由得明[5]。”正是这种开明的“竭力争辩”,才使得当时所研究的“道”的理论日趋成熟。

教学思想开放性的最高体现是“讲会”和“会讲”制度的形成,活动除本院的师生踊跃参加外,还邀请并欢迎其他书院的师生及外地慕名而来的人士参与,并予以妥善的食宿安排。如泾阳水西书院会讲首创时,“每会逾百人,僧房无所容。”[6]会讲过程中,把“百家争鸣”的精神体现得尤为显著。一般有主讲人先公布此次讲学的宗旨,然后开讲。主讲讲完后,听者可以提出疑问,发表不同的意见,然后双方展开辩论。与会者都会竭力宣传本派的学术思想,相互反驳诘难,争辩十分激烈,各不相让,但彼此都能认真听取对方意见,求同存异,并不蓄意贬低对方。

如著名的鹅湖之会,各位大师就治学之方、修养方法等问题,展开了面对面的讨论。然而经过几天的激烈争辩,分歧不但未调和,反而越来越明朗,虽然几经商榷,但还是各持己见,最终是不合而罢。但学术上的分歧并未影响到大师间的友谊,鹅湖之会后,他们仍然通过书信往来讨论学术问题。

(三)学术研究坚持不断创新

中国古代书院教学以人为主,学为从,即贵学之能专,且贵学之能通,更贵学之能新。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承担着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责,历史上著名的书院都是当时的教育活动中心,同时又是著名的学术研究中心。

书院的主持人大多是名师硕儒,他们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自成一派的学术理论研究与传播。不同书院有不同的学术取向,名师大儒在总结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陈出新,形成了各种学术流派。许多书院的建立,并不在于传播已有的传统文化知识,而在于新学派的创建和传播。

王守仁的心学,朱熹的理学都在书院的讲坛上占据过一席之地,朱熹、张栻等人在岳麓书院的讲学故事更是名标青史。书院的学术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特别强调对知识的创造,强调个人的体悟,具有学术研究创新的特点。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书院却是推动着古代中国的学术研究的深化和发展,是中国学术研究史上的一朵奇葩。

(四)书院管理坚持独立自主

中国古代书院的民间性使其管理拥有巨大的自主空间,在书院的各个方面拥有很大的自由度。中国古代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山长既是主要的教学者,又是书院的最高管理者,还是书院的学术带头人。山长大多为当时的学术名流担当,其中为数不少是自由讲学的大师,故能倡导和带领一代学术之风。

梅贻琦先生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有大师的汇聚,有大师的管理,书院自然会成为学术名家聚集的重要场所,不断发展壮大。陈衡哲发表的《一个改良大学的倡议》,特别标举了中国古代书院的精神:“我们以为当参合中国书院的精神和西方的导师制度,成为一种新的学校组织。”[7]大师是书院中最富权威和学养的,因此他们享有最高的权力。

独立自主是书院管理中最美好、最理想的形式,其工具价值在于大师,学者参与治校是一种公共责任,是书院得以存在、运转和发展的命脉,也起到维系学术的自由运行和保护学者基本权利的作用。

二、当代高等教育的弊端

当代高等教育出现了诸多人所共知的弊端,在这些积弊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突出表现在道德教育、教学思想、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上,认清这些问题的所在,对解决这些积弊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道德教育趋政治化

政治对大学的影响是客观的,摆不脱、甩不掉、不承认、或低估,都会对大学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大学“亲民”必须以“明明德”为基础。“明明德”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五个条目,合而言之,即为学之道。在学不成、道不立的情况下,大学拿什么为政治服务呢?本性已失,大学沦为政治的附庸。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大学在很大程度上被定位为政治范畴之中。政治学习成为大学的主题,以致很多满载中外文化精华之书籍,不能光明正大地出现在课堂,而且被判成“封资修”、“毒草”,使人虽有亲近之心,不敢有亲近之行。“书荒”的日子不仅将大学所需的学习材料减之又减,更痛心的是它粉碎了人们的独立思想。思想既不独立,学术和大学必难繁荣。在政策调整之后,学习材料做了很大调整,可独立思想却难再生[8]。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考试科目都没有政治一类课程的情况下,中国的政治考试渗透到教育的大多方面。

当今社会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单一化教育的泛滥难逃其责,迷途知返才是重新塑造社会美德的应由之路。人民需要真正的美德,社会需要真正的道德。

(二)教学思想趋直线化

在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高等教育的教学思想本应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观念深化的局面,但现实中高等教育的教学却是素材陈旧、形式单一、观念老套。

中国的教学思想主要受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影响,而凯洛夫的教学思想又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称为传统的教育思想,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以“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为教学的四阶段。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思想一直弥漫于大学校园,禁锢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教案为例,许多任课教师都不写教案,他们有的使用以前的教案,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下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形成“书写教案,朗读教材,旁若无人”的状态。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育学家认为学生是有自主思想的独立的个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需要和现有水平,进行情景教学,而不能以成人的观点把儿童置于被动的位置。

大学课堂本应是一群求知的、思想活跃的学生与一名或数名学识渊博的教师共同探讨知识、创新知识的平台,然而,在如今的大学课堂上,许多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对学生和教学缺乏热情。教学对这些教师来说只是停留在谋生的意义上,而不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思想的改进。教学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功能之一,而当教学流于形式之时,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又会在哪里呢?特别是当发表论文成为高等院校教师职称评比的重要砝码之后,一部分教学水平优良的教师也转向学术研究,把教学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导致高等院校的教学人才出现断层和塌方的现象。同时许多年轻教师也都不再重视教学水平的培养和提高。这样,整个高等教育的教学出现了一潭死水的状况,学生逃课现象严重,整个学习过程成了“读教材、背教材、考教材、扔教材”的流程。

(三)学术研究趋功利化

日本教育家永井道雄曾告诫人们要警惕“现代大学的危机”,他指出:“当大学与企业结合得过于紧密,学术上又过于反映出实用性的时候,大学的创造性就会枯竭。”[9]当今社会,比古代社会多了几分财富;当今大学,比古代书院多了几栋大楼。然而,我们却失去了大学的大师和大师的高足。在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成为教师职称评比的重要指标的形势下,许多教师把教学工作抛到一边,把大部份精力投入到学术论文的写作上,由于部分教师缺乏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正确的学术观,导致了学术成果抄袭之风,这也影响了在校大学生,一些学校把论文的发表量作为学生在校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

学术论文的创作本是一件令人感觉耳目清新、心生敬仰的事情,但大学的师生如果把它当作名利的光环,心态浮躁,拼凑前人观点就造成学术论文的腐败现象。

(四)学校管理趋行政化

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质,是自主管理的机构。当下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制,高等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管理体制有其长处,但其缺点也不可避免,影响了高等院校的自主性,而形成了大学管理的行政化趋势。

一方面,高等院校被列入行政机构,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是具有行政级别的,其任免权力都掌握在上一级的教育管理机构手中。大学的宏观管理和微观调控受到许多来自行政方面的干扰,以致高校的行政气息浓厚而学术气息淡化。

另一方面,是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力过于宽泛,而学术权威却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从价值层面来看,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力军和依靠对象,应得到和享受他们应有的权利。学校的行政级别干扰过大,就容易使大学的功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挥。

三、书院教育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前面我们分析了书院教育的精髓,且初步解析了当代我国高等教育的积弊,可以看出书院教育对当代我国的高等教育有很多的借鉴之处。

(一)人格教育,从“需要”转向“信仰”

钱穆在论及新亚的教育宗旨时说,新亚是在知识教育、人格教育和文化教育三方面同时兼顾会通合一的,而人格教育是最重要的[10]。人格教育应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最基本、最重要的地位,因其是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根基,所以,提高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质量是当前高等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张正藩先生在《中国书院制度考略》中阐述了人格教育在书院教育中的地位:“自宋、元、明以迄清代,为时经数百年之久,关于书院之内容规则,是无不变更添补之处,然其目的在于讲学术以正人心,被国家学校之阙史,则经一贯。即我国真正指教育原系人格教育,至其倡导学术自由研究之风气及知识之传授,尚余事而。”可见,人格教育在书院教育中的地位。当前人格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错位纠正,已经是当务之急。人格教育不能作为一种“需要”来开展,而应作为一种“信仰”来实施。

首先应从教育目的方面着手,加强对人格教育的重视,提升人格教育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的比重,将人格素养作为学生个体评价的首要指标。其次,要更新高等院校中道德教育的教材和素材,减少政治教育在学校德育课程中的比重,加大个人品德和个人修养方面的素材在道德教育课程中的比重。德育应该实行“内求”的方法,注重个体自觉自发的道德修行,坚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再次,需改变道德教育的方法,将直接的道德教育作为主要的方式。

笔者以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应以自我教育为主要的方式,因为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身教”是书院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书院的主持人大多为当时的学界泰斗,在人格修养方面也为学生榜样,“有其师必有其徒”在书院教育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同理,在高等院校中,教师是学生的长辈,其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德高为范,教师能够认识到并且把道德修养作为一种信仰,摒弃需要的、功利的道德心,学生自然会逐渐把这种高尚的追求根植于内心,并时时用自己的“言行之雨露和阳光”滋养个人品德,不断提升个体人格修养。

(二)教学理念,从“教师”转向“学生”

一位西方教育家说过:“大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相互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11]对于教师而言,重要的是他们能否通过教学为学生创造出可以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能力的环境。在书院教育中强调教学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参与性。当代高等院校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科学发达、教育资源丰富的今天,通过网络和图书馆建设,在师资、学习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方面应给学生更大的选择余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摆脱单靠考勤约束学生的做法。其次,本科高年级学生应多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助教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扮演好领航员和监督员的角色。再次,教师精讲和学生自学相结合,授课并非授书,一门课往往有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它们既有其特色,也有其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对教科书进行精心研究、梳理、提炼,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思想,并在教学中加以对比、综合、引证,把学科最有价值、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给学生自学的机会,让学生多看参考书,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三)学术研究,从“名利”走向“学术”

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自序》中说:“为什么研究学术呢?一不是为了做官,二不是为了发财,为的是求真理,这就叫‘为学术而学术’,学生们逐渐知道,古今中外在学术界有所贡献的人们,都是这样的人们。”[12]其实,在书院教育中并不反对做官和发财,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需要人才和经济,所以,权力和利益对学术研究产生吸引力是正常的,而且为了正义的权力和正当的利益进行学术研究是必要的。

但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动力,不假外求,其内部就有。因为探索求知,满足好奇心等等,都是人之天性,是推动人自发进行学术研究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超越名利、超越自我,由自发的“为学术而学术”进入自觉的“为学术而学术”。由此,所获得的就是一种可贵的治学境界,主要靠每个师生的内修,同时也需要外部条件的保证。

大学的围墙是外部保证条件之一,它的存在给为学为道的大学师生们守住了一片清静的栖身之地,实在是不容易,但留方寸清净地,以利学子把书读。大学是要建设和保护的,包括用砖石筑成的有形之墙,还包括用精神铸就的无形之墙。无形的精神之墙是以对学术的执着信念铸成的,它对大学能起到更坚定、更持久、更有效的保护作用。

(四)学院管理,从“行政组织”走向“大师组织”

大学的管理,只有从“行政组织”走向“大师组织”,大学方能从根本上实现自主管理,大学的发展将会得到充足的动力。中国古代书院尽管历经数次禁毁,但每次都能从瓦砾中重新站起来,继续发展,是因为书院的主持者是书院的精神之魂,只要有书院的师生,书院就不会消失。

在记者采访丁学良问“中国能不能办出世界一流大学”时,丁先生认为:大学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成为现代大学,就会缺乏生命力。从教育的立场看,唯有一个民主的政治环境,才能孕育出真正管理自主、独立办学的大学教育;从政治立场上看,唯有自由、通达的大学教育,才可以造成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正如一般都理解的,现代性不只是西方的一种模式,而是有多种面相、多元模式。中国的大学精神孕育于大学之中,也有许许多多的面相和众多的模式。这就意味着,每所大学都必须认真研究自己的问题,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确立政府在教育管理中的边界。大学有权选择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这并不等于反大学精神;大学追求自己的理想,办出特色,也并不等于反大学文化。因此我们决不能要求中国每一所大学都办成一模一样的大学。管理自主才有多样性,这是大学独立办学的真谛,更是大学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

四、结语

书院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是一座里程碑,是中国的教育宝藏。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对书院给予了高度评价:“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唯书院是赖。该书院是我国古时最高的教育机关。所可惜的,就是光绪变政,把一千年来书院制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学堂代替书院。要知我国书院教育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譬如南箐书院,它所出版的书籍,等于外国博士所作的论文。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见于今日了!”(《东方杂志》第二十一卷第三期,一九二四年二月上海)[13]研究书院教育宝贵经验,对我国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王宇.书院式教学对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网络财富,2009(24):13-14.

[2]钱穆.新亚遗铎[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江应中.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和当代高等教育的改革摭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4):13-17.

[4]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5]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6]夏冰月.论书院讲会制度的演变,特点及现代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9(19):300-301.

[7]苗春德.宋代教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8]雷洪德.大学的定位[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1(1) :3-5.

[9]大光.永井道雄的高等教育思想[J].高教文摘,1991(5): 38.

[10]颜志荣.论钱穆的“中国人”教育——钱穆新亚书院时期德育思想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9(1): 130-137.

[11]萧倩娴.书院教育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5(8):48-49.

[12]雷洪德.大学的定位[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1(1): 3-5.

[13]贾利,郁万彩.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181-182.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The Enlightenment of Academy Education o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oday

WANG Ya-p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Vocation and Education College, Tianjin 063000, China)

The academy, as a peculiar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in ancient times, formed the following features in the long educational practices: “putting people first”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clusive teaching thought, innovative academic research, independent management, etc. Now our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has many shortcomings such as the politicized moral education, straight-lined teaching thought, utilitarianism of academic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of management. Precious experience of the academy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character education; teaching thought; academic search; academy supervision

G649.299

A

1009-9115(2012)06-0124-05

2012-03-03

王亚平(1988-),男,河南鄢陵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书院学术
朵云书院黄岩店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