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华(南开大学商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系,天津 300071)
今年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开局之年,作为公共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如何利用好这个大好机会,借势而上,再登层楼,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每一位有责任感、使命感图书馆人均需考虑的问题。图书馆事业要想得到切实的提升和发展,所需条件甚多,实现路径亦有多条。不管走什么样的道路,适时地向社会展示自己正面形象,加强图书馆行业与社会的有效沟通,以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尊重与支持,大约是最基础性的工作。可何为正面、如何有效?仅靠一厢情愿地感悟是无法正确回答的。而通过科学的方法,规范性的实证研究,切实地了解社会公众对图书馆职业和图书馆员的真实感受与印象,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和改善,开展有效沟通和正面展示,大约是不二之选,这就是我们历时3年从事“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研究的初衷和立足点。
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中对人或事物形成的一种固定不变的印象。它一方面有助于简化人们的社会认知活动,为人们迅速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导致人们的社会判断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因此,一旦人们形成了对图书馆职业消极的刻板印象,就有可能导致对图书馆事业相关现象的错误归因,进而影响到态度、动机、行为,甚至是职业选择。并且,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如果不及早加以关注和重视,蔓延开来,很有可能会成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繁荣与发展的瓶颈。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大量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引入了心理学的职业刻板印象理论和社会学的内外群体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调整,以期获得更为真实、可靠的数据。除按照内外群体理论,将外群体定义为社会一般公众,内群体定义为图书馆员自身之外,又增加了介于二者之间的未来职业者(即在读的图书馆学本科、硕士、博士)群体,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样本量的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首先在统一的框架中分别加以分析,然后再进行综合研究。
本专题是我们研究团队的第一组文章,是针对一般公众的,共6篇,分别从研究总况、图书馆员刻板印象描述、影响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因素、标准化问卷编制等方面全方位科学而真实地展现了当今图书馆员在一般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对图书馆职业的启示:《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调查主报告》介绍了整个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设计、研究过程和整体性的研究结论;《当今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实证分析》描绘了图书馆员在一般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是什么;《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回归分析模型的构建》找出了影响这一形象的所有因素,揭示了公众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图书馆使用情况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影响研究》和《个人关系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详尽阐释了其中两个对图书馆职业最有启发意义的原因;《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调查问卷规范化分析》则报告了刻板印象标准化问卷的编制过程,为今后学界开展图书馆员形象及相关研究提供标准化的研究工具。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了实证研究在图书馆学界日渐成为流行语汇,有关文章日增,但无可争议的是:规范性缺失现象严重。为此,我们做过呼吁,进行过培训,现在是想提供示范。规范性实证研究,尤其是以问卷为手段的大样本量测量研究,是很辛苦的,既需要科学的方法、脚踏实地的精神,更需要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甘于吃苦与忍受寂寞的心态。以我们这次的研究过程为例,从2009年初论证启动,至今已有3年时间。前期文献综述至研究思路确定,大约用了2个月;问卷设计历时半年左右,包括1次开放式访谈、1次开放式问卷调查、1次半结构式访谈、1次半结构式问卷调查、4000余篇非专业媒体文章的词频分析、结构式问卷的预测试等等,最终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了不同版本的符合信、效度等要求的正式问卷。接着,又用了近2年时间在全国各地发放问卷,基本采取当场填写、立即回收方式,至2011年7月,回收问卷总量达到了9587份,覆盖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之后,严格按照标准筛查出不合格问卷639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8948份,有效率93.33%。从去年暑假至今,完成了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的工作。
3年多时间,1000多个寒暑,15万以上的直接费用,前后近30人的参与,无数次的讨论,10余稿的修改,……这一切的付出和努力,我们觉得是值得的。因为通过这个专题研究,不仅使自己收获了成果,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更重要的是向图书馆学界展示了规范化实证研究和多学科合作之美,增强了图书馆学在研究语言上与其他学科平等对话的实力,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图书馆学研究的科学化贡献了一份应尽的力量。
图书馆学要获得整体提升和发展,科学研究方法的导入与普遍使用是必须的。这其中,耐得了寂寞,忍得住孤寂,不为喧嚣的尘世诱惑所左右,大约是能够在学术上留下一点痕迹,同时使学科有所积累的基本要求。中国图书馆事业在当今的发展机遇面前,需要的不是感悟、高调,更不是追风抢进,而是对自身现状的切实了解和把握,是针对真实现状给出的对策与措施。我们衷心希望,通过规范性实证研究,用真实的数据说话,能够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与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