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铮 周群英 张赞梅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浙江 嘉兴 314036)
近年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构建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我国当前文化建设与服务的热点。图书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而要推动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图书馆事业的不断繁荣,仅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要切实改变弱势群体知识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必须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特别要鼓励基层群众通过自助、自办纯公益性图书馆来改变自身的弱势地位,因为他们最了解自己的诉求,可以因地制宜。创办纯公益性图书馆最大的动力是创办者自愿、自发、自觉的内在意志,这是推动基层图书馆建设的原动力。目前,国内经媒体报道出来的此类图书馆(室)有200多个,保守估计个体兴办的图书馆(室)总数已经超过了600个[1]。纯公益性私人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必将使我国基层图书馆建设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但是他们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各类问题,因此,纯公益性私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层纯公益性私人图书馆大多是创办人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地创建起来的[1],如位于海宁市斜桥镇庆云村的杨霄松家庭图书馆。杨霄松老师看到村里的孩子在暑假期间无处可去、无书可读的现状,根据自己从教27年的经验自费买来上千册的实用图书,并利用自家宽敞的客厅办起了图书馆,供孩子们借阅;根据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增添了象棋、围棋、乒乓球等娱乐设施,丰富了服务内容;举办家庭安全、环保、党建等专题的图片展览40多次,放映露天电影9场,举行科普、抗战、动漫等主题活动50多次;带领儿童读者印发绿色环保倡议书2 000多份、“改陋习、树新风”实践表1 500多份、“禁烟、禁毒、禁赌”宣传卡2 000余张,指导学生投放环保节水瓶900多个,通过劝导减少24 000多个塑料袋的使用。杨霄松家庭图书馆总是能把握村民的各类需求,并及时、准确地把收集到的各类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将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简报的形式发布,提供给村民使用,真正地做到了因地制宜。这种多元化的服务方式把文明新风带进了社区、家庭及群众的心里。
杨霄松家庭图书馆创办8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的喜爱,其图书馆功能也越来越丰富,真正实现了集教育、文化、休闲于一体,成为了乡村的公共知识空间和村民们的精神慰藉之地。杨霄松老师通过创办图书馆,把自身的专长及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
基层纯公益性私人图书馆是农民身边的文化生活平台,最容易集聚人气、打动人心,是最具亲和力的公共场所,也是农民通往知识殿堂的信息桥梁。由于它的服务范围不大,读者的所有需求基本都是可梳理、可预知的,因此工作相对容易筹划,也较容易达到目的[2]115。例如,2007—2008年,为了推进和繁荣农村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村节日文化,杨霄松家庭图书馆策划和组织了两场大型的家庭文化体育联欢活动,即“暑期学生进村落 农家体育大联欢”活动和奥运倒计时百日之庆——“农家迎奥运文体大联欢活动”。两次活动共吸引700多位读者参与,老少共欢,男女同乐,村民热情高涨,活动结束后仍觉得意犹未尽,这让新闻媒体也为之惊叹。杨霄松家庭图书馆真正为农村孩子撑起了一片晴天,为周围群众搭建了一个舞台,把知识信息传递给了每一个在场的人。德国维尔茨堡市图书馆馆长福格特博士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读者没有不高兴的感觉。满意的读者会向2~3个人宣传自己愉快的经历与感受;不满意的读者会向10~12个人诉说自己不愉快的经历与感受。”[2]231杨霄松家庭图书馆带给人们的是愉悦和收获,因此其名气越来越大,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广,这使到馆的人越来越多,真正实现了“滚雪球效应”。杨霄松家庭图书馆不仅提供图书的阅览和借阅,还构建起一个知识传播的中转站,创造了乡村社会内部文化聚合和公共事务交流的公共设施[1]。
基层纯公益性私人图书馆扎根于农村,是农民最亲密的伙伴,因此最清楚当地情况,最能接近农民群众、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最能顺应当地的多样性、复杂性、异质性,也最知道该如何发挥“本土知识”、传承优秀文化。村民长期靠口传心授、面对面交流,靠语言、副语言①传情达意,靠经验累积进行知识与信息的交流与获取[3]。“本土知识”是村民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本土特色的部分。因此,基层纯公益性私人图书馆在根植于民间、深藏于本土及世代口传心授地传播无形的、活态流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文化传承作用。例如,杨霄松家庭图书馆除了为村民提供各类文献外,还定期、不定期地请当地一些知名的教师、专家为村民培训,请老党员给当地学生讲“过去的故事”;依托海宁本地的特色资源,深入挖掘“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三大特色文化,积极组织村民进行“海宁花灯”的舞蹈编排,并获得省级大奖;组织村民看皮影戏等,使村民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了解家乡的文化,真正使图书馆的效益发挥到了极致,把文化“种”在了人们的心里。
虽然基层纯公益性私人图书馆一般馆舍比较简陋、规模达不到国家要求、藏书不够丰富,但确实为农村群众提供了一个知识交流的公共文化生活平台,它们就像一粒火种,在村民的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虽然它们取得的效益很可观,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遭受着经费来源、文献资源、必备设施、管理、人员等方面的困扰。例如,杨霄松家庭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及文化娱乐设施的经费都来自杨霄松自己的科研经费、工资,但总会出现有些图书“有去无回”的现象,使得图书馆的资源每年都需要补充;杨霄松既要管理图书馆,又要举办各类活动,有时难免力不从心。让乡村文化发扬光大仅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能够让这种“自下而上”的内生文化机构长期为基层群众服务,如何让他们在轰轰烈烈的公共文化建设大潮中发挥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图书馆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基层纯公益性私人图书馆没有制度的保障、政府的支持是很难发展壮大的。再加上我国拥有9亿农民,他们分布在我国农村的各个地区,人口密度、社会发展差异极大,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在全国推行农村图书馆(农家书屋),必然会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且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只有把基层纯公益性私人图书馆的发展纳入到政府政策支持体系里,重新设计国家公共图书馆建设体制,把私人图书馆纳入建设体制范围,并在政策、法律、经费投入及业务规范上都采用统一的手段来管理,从根本上提供制度保障,基层纯公益性图书馆才能建立起良性运行机制,才能发展壮大并真正把公共文化发扬光大,为普及基层乡村图书馆、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与水平、缩小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知识鸿沟做出贡献[1]。
当前,基层纯公益性私人图书馆大多是办馆人凭着自愿、自发的内在意志推动基层图书馆的建设,但这种个人力量毕竟太弱小,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较多。因此,基层纯公益性私人图书馆应当与其他图书馆合作,利用行业的力量使其质量及服务效益更上一层楼。其他图书馆可以在图书馆建设标准、建设规范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也可以指导、培训图书馆管理人员,以提升其管理水平。基层纯公益性私人图书馆还可以与其他图书馆全面合作,争取图书馆行业文献资源的支持,从而加快文献流通速度,充分借助各方资源,使我国的基层图书馆事业真正成为与老百姓水乳交融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投身于公共文化建设的潮流中,基层纯公益性私人图书馆应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吸引志愿者加入进来,以弥补工作人员数量的不足,协助图书馆顺利开展业务,使基层纯公益性私人图书馆也能拥有新鲜的“血液”,增强“造血功能”,从而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精神等方面进行创新。同时,志愿者可以将所学运用于实际,增长见识,加深对基层公共文化的了解,发扬服务社会的公益精神,从而促进我国基层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
基层纯公益性私人图书馆能够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能有效地规避政府工程供给不足、分配不公、实施不利等问题,其表现出来的坚韧性、灵活性、实效性都不是“自上而下”的事业发展外生方式所能具备的[1]。基层纯公益性私人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神经末梢,虽然它们一直以来都在默默地付出,但它们也渴望得到肯定和关注,渴望自身的价值被社会认可。如果基层纯公益性私人图书馆能够引入荣誉机制,一定会大大提升办馆人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更大的潜能,点燃他们为公众服务的激情。正如杨霄松老师所说 :“正是社会及人民的一次次褒奖及给予我的荣誉,才使我更加坚定决心去为繁荣农村文化出力,为促进社会和谐、关注农村孩子及群众的健康而继续努力。 ”
相对于政府部门推动文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大手笔”,民间的努力或许波澜不惊,但同样为农村教育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无尽滋养。更为重要的是,基层纯公益性图书馆矢志去国民阅读最薄弱的地方建设、让灵魂里本有的种子发芽,在今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这样的理念和行动已经超出了公益范畴,彰显了公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从而激活那些沉睡的社会资本,唤起那些社会力量,一起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4]。
注 释:
①副语言也称辅助语言,它包括发声系统的各个要素:音质、音幅、音调、音色等。
[1]王子舟. 伟大的力量来自于哪里:解读社会力量办馆助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5):26-33.
[2]王效良. 基层图书馆的农村服务工作[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3]方允璋.农家书屋实用手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0:201.
[4]图林老姜. 公益图书馆的乡村之旅[EB/OL].[2011-11-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4e3970102dwh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