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贤智,于 雁
(1. 唐山师范学院 计算机系,河北 唐山 063000; 2. 吉林省抚松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吉林 抚松 134500)
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彭贤智1,于 雁2
(1. 唐山师范学院 计算机系,河北 唐山 063000; 2. 吉林省抚松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吉林 抚松 134500)
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强化学校内涵建设,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对学校文化建设目的意义不清楚;内涵认识不深,理解片面;呈现功利驱动;缺少长远规划;缺乏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价值观没有发挥导向引领作用。针对问题,提出了强化内涵,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
学校文化;内涵发展;建设策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首次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教育是培养民族灵魂的基础工程,学校是传播文明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学校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强化内涵发展,办出特色,真正提升办学水平,才能承担起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践行者、传承者和发展者的重任。关于学校文化的概念有纵多解释,顾明远先生认为,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1]。余清臣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特定价值观引领下,使用各种符号系统建构的生活方式[2]。笔者综合了上述两个定义的要素,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共同认同和遵循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石中英认为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因为文化与人们的主观需要、愿望或偏好有关,也即与人们的价值选择与表征有关[3]。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规范、价值观、信仰、表意形象符号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系统并在精神文化系统的基础上生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心骨”,是学校师生共同价值观的体现,物质文化反映了学校环境育人的价值取向,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经过沉淀形成的规范,而行为文化反映了学校师生的素养。学校文化既是校长个人的,同时又是全体师生的,既是精神的,又是实践的,学校全体师生在教育教学、生活、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学校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是强化学校内涵建设,提升教育品质,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学校内涵建设关键要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将学校特色提炼上升为学校文化,用文化将办学特色巩固扩大。
1. 对学校文化建设目的意义不清楚,呈现盲目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布局调整,学校的“硬件”水平越来越好,但“软件”建设特别是学校文化建设却十分薄弱。许多中小学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缺少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盲目照抄他人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据笔者调研表明,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管理理念和方式还停留在以经验型管理为主,每天忙着应付日常性工作,或对领导机关的指示要求上传下达,重工作形式,轻学校内涵建设,校长办学缺少独立思考和个性创新。没有从思想上树立起自觉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认为学校文化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还没有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目的在于:以共同的价值取向引导、鼓舞师生,以文化内在力量凝聚、激励师生,以独特的制度文化影响规范、约束师生。
2. 对学校文化内涵认识不深,理解片面
目前,学校文化概念还没有十分确定的界定,结果造成一些学校把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墙壁文化,强调的是学校环境文化设施的呈现,在这方面舍得花巨资,学校文化建设在表面上大做文章,把学校建设得像公园、文化广场。学校环境是社会最美丽的地方,这不容质疑,但我们要明确:学校文化不能等同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强调的是空间概念,强调对环境的建设,它仅是浅表层次的部分描述。学校文化是上位概念,校园文化仅仅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下位概念。学校文化是深层次内涵和特质的全部概括,文化既是过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文明,又是正在不断创造和不断积累着的文明。
3. 学校文化建设呈现功利驱动
由于学校管理体制采用以行政手段来提拔、任用、考核学校领导,而校长也用行政手段来管理学校。一些校长为了获得上级的“青睐”,而不遗余力地搞“面子工程”,以尽快出“政绩”,以获得重用和提拔。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为了“装饰门面”。在校园环境设计上求大、求奇、重形式、轻内涵。笔者认为,学校文化建设要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统一体,学校提炼的主题文化不仅要挂在教室、教学楼走廊、活动场所墙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育的系列活动使其成为师生的行为方式。建议各级政府在对学校评价时,不应只是以校园是否绿化美化、建筑是否漂亮、走廊标语是否响亮等为标准。要以学校主题文化提炼出的教育理念是否科学,核心价值观是否正确,师生是否有理想信念,主题文化是否进课堂,师生行为方式是否体现了学校主题文化等为标准。
4. 学校文化建设缺少长远规划
由于学校文化建设缺少整体规划的行动方案,缺乏对学校特色办学的认识,使得一些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表现出“拼盘化”,从某个学校看到有些东西感觉挺好,就随意地搬到自己的校园中。今天这位校长提倡一种文化,制作一个规划,明天换了校长就换一种规划。如,电视报纸报道了“国学热”就一窝蜂让学生读“国学经典”,来了“书法热”就放下国学,一窝蜂地让学生学书法等。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科学论证和深入研究,更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
5. 学校文化建设缺乏对课堂文化的关注
课堂文化是指根据学校主题文化提炼出的文化理念要素,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并成为师生自觉遵循的教学理念、价值取向和教学行为。学校文化建设实践表明:许多学校文化的表现形式基本是在课堂之外。在课堂中,很难感受到学校主题文化的存在和文化魅力。课堂内外的文化,有很大的反差。课堂外是开放、民主、充满生机的,课堂内则是封闭、集权、死水一潭。学校文化几乎是课外文化的代名词,其主要原因是课堂文化缺乏研究深度。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学校文化建设”和“课堂文化建设”两个关键词,其信息量比例是100:1。显然,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进程中,课堂文化被人们所忽略或忘记,学校文化建设基本上停留在环境文化的层面上,导致课堂与文化脱节。
6. 学校文化建设缺乏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
学校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学校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到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由于没有权威的学校文化理论作为引领,我国的学校文化建设呈现群龙无首、无章可循的局面。学校内部原因:许多学校有建设学校文化的良好愿望和积极热情,但由于校长、教师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使学校文化建设的广度、深度、科学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等方面都十分薄弱。学校文化建设在广度上,呈现出零散、琐碎的状态,没有做到以学校主题文化为魂,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表现出环境文化是一套,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又是一套;在深度上,呈现出浅尝辄止,缺乏内涵;在时间上,学校文化没有行动方案,跟着感觉走,随意性强,学校文化建设呈现出昙花一现,难以持续发展和深入进行。
7. 学校文化价值取向没有发挥引领作用
学校根据主题文化提炼出的核心价值观由于宣传教育不够,致使广大师生员工或学生家长并不知晓。许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训设计得很好,但问教师和学生时,一些教师或学生要么是语焉不详,要么是人言人殊。这种宣传和理解的不充分反过来也削弱了学校价值观在整个学校工作中的导向、凝聚和教育作用,使其只停留在墙壁上、文件和报告中,没有通过宣传教育深入到广大师生员工的心灵,成为他们的教育信念和精神力量。
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学校高楼大厦和环境美化并不能体现出学校办学价值,学校文化要看其是否成为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师生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是否体现了学校倡导的主题文化。因此说,学校内涵发展就是要体现在学生素质的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制度的完善、课堂文化的形成和学校特色的创建等方面。
(一)科学的学校文化定位是创建特色办学的基石
1. 认真研究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自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国家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学校应在此背景下确定学校特色建设目标、内容和方式,以符合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2. 认真研究社区的生活特色
学校特色资源的构成要考虑:教师特色资源、家长特色资源、学生特色资源、社区环境特色资源、学校科研特色资源、学校设备资源等。学校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学校文化实质上是特定社区生活特色的体现,学校文化定位应是对社区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和超越。例如,笔者主持的承德市山庄小学的文化建设,利用该学校坐落在避暑山庄附近的优势,确立了以山庄文化来打造办学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 选择与定位学校特色要考虑的维度
一是从学校历史或办学传统中发现和提取有特点、有价值的因素,进行提炼,使之升华,形成学校主题文化;二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对特色认同,并能得到他们的广泛参与;三是主题文化内涵要有深度,有文化品味,能体现出办学的思想性、教育性、实践性,特色能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四是分析、聚焦学校已有的优势,并将其提升、扩展为学校主题文化。如将校长的教育理念和治学方略发展为办学特色;或是将优秀教师特色或教师的特长迁移为办学特色;或是将学校改革创新的亮点或成就发展为办学特色;或是将课程建设的独到之处发展为办学特色等。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构建个性化学校文化模式的关键
特色学校是个性化了的学校文化模式,打造特色学校要与主题文化相适应。特色学校建设过程是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过程。蔡元培指出:“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的特色,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是靠特色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学校缺乏个性、特长的教师,也谈不上创建特色学校。”[4]要创建具有鲜明主题文化的特色学校,就要对有特长的教师进行摸底归类,了解教师的个性、特长、爱好、习惯和教学风格,做到用人所长,鼓励他们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特长优势,为培养学生特长服务。
1. 教师要围绕着学校办学特色,提高自身素质
发挥好自己的特长优势,这种特长优势是帮助学生特长发展的手段。通过教师特长,推动学校特色建设,进而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2. 学校强化要制度建设
通过强有力手段,使每位教职工都能够融入特色建设的学习和实践中。学校可以实施优胜劣汰和优化组合策略,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特长教师。笔者主持的山东省邹平县梁邹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注重培养每位教师有一项特长,从而培养学生的特长,效果很好。
3. 大胆启用特长教师做班主任
启用的班主任如果有音乐特长,这个班就可能是个音乐特色班;班主任有舞蹈特长,这个班很可能成为舞蹈特色班;班主任有体育特长,这个班就可能成为体育特色班。班级特色建设与兴趣小组相结合,是特色办学形成的保证。
(三)教育科研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杠杆
学校文化建设过程是创造性的追求,是智慧化的行动过程,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学习、思考、研究,科学制定行动方案。因此说,学校文化创建过程离不开教育科研引领。学校管理实践表明:凡是教育科研受到阻碍的学校,学校文化就会枯竭,学校管理就会处于经验管理状态,以感觉取代思考;教师专业成长就会受到限制,教师的教育教学就会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课堂教学缺乏深度和层次,学校未来发展的许多可能性将受到摧残。学校只有重视教育科研,通过科研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才会成为有文化品味和精神感召力的场所。学校文化创建实践表明:以学校主题文化建设为研究课题,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打造特色学校,是其成功的经验。如兴隆县半壁山镇孤山子小学在实施富人文化教育过程中,申报了富人文化教育研究课题,在教育科研中探索富人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策略,通过研究,深化了富人文化的认识,形成了富人文化教育的办学理念,探索出了实施学校富人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教育科研来引领,如果不重视教育科研,那么学校文化建设就会缺乏深度和内涵。
在学校文化创建过程中要做到:一是将学校主题文化项目确立为学校龙头课题,使课题研究成为学校师生的整体性行为和共同追求的价值。二是将学校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由学校领导、教师去承担相关的子课题研究。这样,既明确学校主题文化与特色学校创建的内涵和要求,又能使不同部门、不同岗位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中。可以说,一所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标志着该校的办学水平,也标志着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
(四)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
校本课程既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又是彰显学校主题文化及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围绕着学校主题文化,深入挖掘学校有待开发的课程资源,为特色办学发展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学校文化建构的过程,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创建特色学校是其本质。任何学校要想实现其价值并稳定发展,必须创造与学校发展相符合的主题文化。校本课程既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又是创建特色学校的载体,更是学校主题文化的具体体现。因此学校要根据主题文化要素开发校本课程,根据学生个性爱好开发校本课程,根据学科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以实现学校文化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在创建学校文化中打造特色学校必须要依托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反映、体现学校主题文化,在主题文化的学习中提升学生素养;二是课程建设要体现动态生成的特点。课程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让师生在共同建设中不断丰富、不断积累、不断生成。要把学生在形成个性特长过程中的感悟、体会、心得等作为宝贵课程资源加以整合和利用;三是课程建设要切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实际,形成由易到难的层次结构,尽量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四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关爱每一位学生,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充分发展空间;五是教师要发挥在知识、技能、特长等方面的示范指导作用,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发展特长。
(五)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学校文化,既需要以环境文化作基础,以制度文化作支撑,以师生行为方式为体现,更需要以课堂文化作底蕴。因为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有8/10在课堂。因此,聚焦课堂既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可以说,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
1. 课堂文化建设要体现学校的主题文化
课堂教学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精神文化的洗礼。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习知识,同时也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若干年后,学生可能忘记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却不会忘记物化在心灵深处的精神文化。学校要建立体现主题文化的课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师做课例研究,逐步形成体现学校主题文化的课堂文化。
2. 课堂文化建设要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一是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构建“对话文化”。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师生、生生、生本之间互动创造条件,善于引导学生亲历课文情境,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嘴说,与课文对话、与作者、编者对话,同时,通过读图、读实验、读网络等,产生心灵体验。二是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构建“质疑文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以问题为索引的探究式教学,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启发性、思考性和反馈性,通过不同观点和意见的碰撞、交融,让真理脱颖而出。通过创造“问题——试探性假说——批判与检验”的探究途径,让学生对科学始终保持足够的好奇心,使学生学习充满探究的活力。
3. 课堂文化建设要体现学科思想方法
知识只能使学生受益于一时,而思想方法将使学生受益于终生。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有利于推动学科教学发展,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发展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科思想方法的认识和重视,探讨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与途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方法,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思想方法,在思维教学活动过程中揭示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运用思想方法,在知识总结归纳过程中概括思想方法。
(六)不懈的实践追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证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把远景规划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需要有专门的组织系统、人员来做,需要赢得社会和家长的大力支持。
1. 制订学校文化建设的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制定要体现“五性”:基础性,认真总结学校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目标性,明确今后一段时间学校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和分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指导性,要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任务性,要明确今后学校文化建设的各项具体任务是什么;策略性,要明确学校文化建设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保障性,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如人员保障、制度保障和财力保障等。计划可分近期、远期两种。近期计划一般以一年为限,比较具体;远期计划一般3-5年。
2. 严格按照行动计划进行操作
一是要积极向社会、家长、学生、教师宣传学校文化建设目标和行动计划,使创建学校文化人人皆知,个个明白;二是要把创建学校文化和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使每个教职工在创建学校文化工作中都有具体任务;三是要建立和创建学校文化的组织系统,由专人负责检查、指导和督促,及时解决执行计划过程中的问题;四要定期听取专家、学者、领导、家长、学生、教师对创建学校文化的意见;五是对创建学校文化工作进行认真总结,以积累经验,提升认识,扩大影响。
(七)校长提高自身素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翅膀
1. 善于学习的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
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校长要善于学习教育理论,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善于学习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善于总结提炼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与特色办学相适应,创建一种独特的、新颖的学校文化建设模式。
2. 勤于思考的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
善于思维的校长往往会超前思维、逆向思维、系统思维、发散思维等,既不盲从他人观点,人云亦云,又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本校实际,结合新的理论,创造出奇妙的教育构想,独特的办学模式。
3. 具备良好个性特征的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
对校长个性调查表明,优秀校长情绪稳定、主导性强、社会外向型、适应性好,没有神经质倾向,具有支配性和乐观性等品质。特色学校是校长办学个性的外显,如果依靠那些平庸、缺乏个性的人,或者依靠那些虽个性突出却不够完善的人,不可能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打造出特色学校。
4. 具有成熟办学思想的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基
办学思想成熟的校长能切实认识教育规律,探索办学艺术,教育有主见,管理有新招,并善于围绕自己的办学思想,发掘和利用学校的优势,执著地进行教育探索。办学思想愈成熟,愈有利于创建学校文化。没有明确而成熟的办学思想,就很容易迷失办学方向,使学校文化建设误入歧途。
5. 具有出众管理才能的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要求校长能高瞻远瞩,统观全局,还要能承上启下,协调左右,实施目标控制;不仅能礼贤下士,集思广益,有效激励,还要求校长具有决策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这样才能打造出具有文化底蕴的特色学校。
综上所述,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是校长的文化,又是学校师生员工的群体文化;它既是精神的,又是实践的。因此,校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科学设计学校文化建设的行动方案,调动起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最终让课堂教学和师生行为方式体现出学校的主题文化。
[1] 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7.
[2] 余清臣,等.学校文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6.
[3] 石中英.学校文化的核心[J].教育科学研究,2005(8):18-19.
[4] 叶士舟.制约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内部因素[J].校长参考, 2005(9):28.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The Campus Culture to Promote College Development
PENG Xian-zhi1, YU Yan2
(1. Department of Computer,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Occup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Center of Fusong, Fusong 134500, China)
Campus culture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for strengthening the school’s development,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mproving education. It is also an integral part of socialist cultural development. However, it is facing a lot of problems: failure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campus culture, one-sided understanding of the agenda, utilitarian actions, lack of long-term planning and of in-depth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not being guided by correct values.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to develop campus culture by strengthening internal capacities.
: campus culture; intern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G807.0
:A
:1009-9115(2012)03-0150-05
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课题(HB11JY038)
2012-01-11
彭贤智(1956-),男,山东日照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