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 政法系,吉林 通化 134002)
德谟克利特, 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56年,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德谟克利特一生勤奋钻研学问,知识渊博,他在哲学、逻辑学、物理、数学、天文、动植物、医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修辞学、军事、艺术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中,他通晓哲学的每一个分支,同时,他还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画家、雕塑家和诗人.他是古希腊杰出的全才,在古希腊思想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哲学贡献主要是原子论,影像说和幸福论.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在伦理观上,他强调幸福论,主张道德的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就像是:“奥林匹亚赛会中的一位五项全能竞赛的胜利者.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1]
(1)原子与虚空的思想
德谟克利特在自然哲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继承和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论,为现代原子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留基伯是古希腊爱奥尼亚学派中的著名学者,他首先提出物质构成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
德谟克利特是留基伯的学生,他继承并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学说,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 ”[2]
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所谓原子,希腊文的原意就是不可分.原子是体积极小,坚实而不可分的物质微粒.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所谓虚空,就是指空虚的空间.德谟克利特把虚空视为原子运动的原因.因为在他看来,如果空间都被充满,原子就无法运动,也就不能结合成具体事物.在虚空中运动的原子结合成万物,分离时,事物就消亡.他把虚空和原子都视为万物生成的根本原因.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充满而又坚实的,所以是存在;而虚空是空虚而又稀疏的,所以是非存在.虚空尽管是非存在,然而它并不是纯粹的虚无.存在并不比非存在多点什么,因为虚空并不比物体少点什么,它们同样都是实在的.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在原子的下落运动中,较快和较大的撞击着较小的,产生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从而形成万物并发生着变化.一切物体的不同,都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原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
根据这样的理论,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他的天体演化学说,即在一部分原子由于碰撞等原因形成的一个原始旋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较小的被赶到外围.中心的大原子相互聚集形成球状结合体,即地球.较小的水、气、火原子,则在空间产生一种环绕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外面的原子由于旋转而变得干燥,最后燃烧起来,变成各个天体.虽然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多的,但在性质上则没有什么区别.为了说明万物在性质上的差异,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区别,它们结合时又有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次序是指原子结合的顺序,位置是指原子运动与结合的方向.用希腊字母表示,A与N就是形状不同,AN与NA就是次序的不同,I与H就是位置的不同.这样,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则存在四种区别: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在大小上,既然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物质微粒,那么原子应该很小,小到肉眼看不见.在形状上,德谟克利特认为有些原子是球形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是凹形的,有的是凸形的,有的甚至是带钩的.他认为太阳和月亮就是由光滑的球形原子组成的.构成灵魂的原子和火原子差不多,它们都是由最精细的球形原子组成的,所以,它们具有很大的活动性.
德谟克利特有时也将原子的性质与人对物体的直接感觉联系在一起:“每个不可分的东西超过得越多,也就越重,所以很显然,它也就越热”[3]德谟克利特用原子和虚空的学说解释了许多复杂的自然现象.例如,他认为磁石和铁是由相类似的原子构成的,不过磁石的原子比铁原子更精细,磁石原子之间的空隙比铁原子之间的空隙要大得多,因此磁石原子的活动能力更强.由于原子的运动永远趋向于与它相类似的原子,所以,磁石的原子向铁移动,钻进了铁原子的空隙,使铁原子运动起来,并流向磁石.十分明显,他的这个解释是不科学的.但是他努力用自然本身的原因来解释自然现象的精神则是可贵的.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里没有神存在的空间,他认为:“原始人在残酷而奇妙的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再加上知识的匮乏,只有臆造出神来解释一切的未知.其实,除了永恒的原子和虚空外,从来就没有不死的神灵.”[4]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最活跃、最精微的原子构成的,因此它也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灭,灵魂当然也随之消灭.
德谟克利特发展了留基伯的学说,他的原子论后来又被伊壁鸠鲁和克莱修所继承,再后来被道尔顿所发展,从而形成了近代的科学原子论.但是,他在继承留基伯的原子说时,也延续了留基伯原子不可分的思想,从而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2)宇宙的生成:漩涡运动说
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之初,在无限的虚空中充满着无限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原子,它们向不同方向凌乱运动,相互碰撞,形成一种漩涡运动.在漩涡运动中,相似的原子聚集在一起.他说:“这正像在筛子的旋动中,扁豆和扁豆、裸麦和裸麦分别聚拢在一起;波浪把狭长的石块与滚圆的石块分别冲在一起.圆形的、光滑的、最精细的和最活泼的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火元素;钩形的、粗糙的、较大的原子聚集起来,形成土元素.另外一些相同的原子结合起来就成为水、气元素.之后,各种元素再结合成万物.”[5]
在漩涡运动中,轻的物体被抛到周围的虚空里;其余重的物质则留在漩涡中心,它们更加紧密地结合而形成最初的球形体.这个球形体由于来自中心的推动力而继续旋转着,邻近的物体不断附着在上面,最初是潮湿的泥沙,后来渐渐干涸,于是地球形成了.
在漩涡运动中被抛向外面的最轻的物体燃烧起来,从而发出亮光,日、月、星辰也就产生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就是这样形成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在无限的虚空中,原子形成的漩涡运动不止一个,所以从漩涡中产生的世界不是一个,而是无限.它们的大小各不相同.在一些世界中没有太阳和月亮;在另外一些世界中太阳和月亮比我们这个世界的要大,还有一些世界的太阳和月亮在数量上多于我们这个世界.一些世界有生物,另外一些世界则没有生物.
德谟克利特不但根据原子论详细地论述了世界产生的过程,而且还指出世界也会生长和衰落.他认为,一个世界达到鼎盛时期之后,就会逐渐解体,或者由于碰撞而毁灭.
德谟克利特的天体起源于漩涡的理论在天体演化学上有重要意义.近代哲学家笛卡尔和康德都是在继承他的漩涡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近代科学为根据的新的漩涡说.
不仅如此,德谟克利特在论述天体形成过程时,明确地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它们是更值得我们重视.一个是,他认为世界有无数个,它们是有生有灭的.没有一样东西是从无中来的,也没有一样东西在毁灭之后归于无.因为他看来,原子是永恒的,它们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毁灭.用它们构成元素、物质和世界,是属于物质形态的转化.这是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承认宇宙是从无中来的,那么就得承认有一个能从无中创造宇宙的上帝存在,就会成为宗教徒.另一个重要思想是,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产生、成长和衰亡都遵照一种必然性.在他看来,宇宙间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的,根本不存在偶然发生的事情.“偶然性”这个概念是人们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而提出来的.他举例说:“种橄榄挖地发现了一个宝藏,秃鹰从高空猛扑乌龟而撞破了自己的脑袋,看起来都是偶然的,细究起来,都有必然的原因.”[6]既然他认为万物都产生于漩涡运动,所以他就把漩涡视为万物生成的原因,并进一步把漩涡叫做必然性.由此可见,德谟克利特不仅否定了世界是从无中产生的.也否定了世界在形成过程中上帝插手的可能性.因为在他看来,是由于物质自身的原因使世界得以产生.不过,他的这一思想是机械决定论在古代的表现.承认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决定论是正确的,但否定偶然性的存在,把一切都视为必然的机械决定论就是不正确的了.
德谟克利特在认识论上继承了阿那萨戈拉的流射说,提出了著名的影像说.他认为,由光滑的圆形的原子构成的灵魂既是身体运动的动力,又具有认识的功能.他把灵魂的认识功能分为感觉和理智.他说:“感觉的功能由遍布全身的灵魂原子来承担;理智则是由灵魂的一个特殊部分“心灵”来完成的.心灵位于脑中.”[7]
德谟克利特主张,不管是感觉还是理智的认识,都是外界事物的影像造成的.他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断地发射出一种波流,这种波流会把认识对象和眼睛之间的空气压紧,在湿润的眼睛中造成影像,然后影像进入脑子和脑膜,形成关于形状和颜色的视觉.他用同样的办法解释了听觉和其他感觉的产生.总之,他认为,感觉和思想生成于从外部世界所进入的影像.如果没有影像撞击,那么,任何人都不可能有感觉和思想.
德谟克利特尽管认为感觉是由事物的影像造成的,但他并不认为所有感觉都是对事物的性质的忠实写照.只有关于形状和大小的感觉是反映事物本身的形状和大小的.因为原子本身有形状和大小,由它们构成物体也有形状和大小.除此之外,关于颜色的视觉,关于甜与苦的味觉,关于冷与热的触觉,反映的不是物体本身固有的性质,它们都是“从俗约定的”.因为原子本身并不存在颜色、滋味和冷热的区别,所以由它们组成的物体本身也没有颜色、滋味和冷热的区别.但是,德谟克利特也没有把颜色、滋味和冷热等感觉完全视为主观自生的.相反地,他认为,它们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客观基础的,这就是原子的形状和大小.例如粗糙的原子会造成黑色的感觉,光滑的原子会产生白色的感觉;钩状原子产生辛辣的滋味,中等圆型原子产生甜的滋味.这样,德谟克利特在西方哲学史上最先提出两种性质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物体的形状、大小、结构和运动等是第一性质,它们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关于它们的感觉是这些性质本身的“肖像”;颜色、气味、滋味等是第二性质,它们不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关于它们的感觉不是物体本身性质的“肖像”.这一学说为近代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所主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不仅认识到感觉具有主观因素,而且也认识到感觉的局限性.德谟克利特称感觉为“暗昧的认识”,而把理性(思想)称为“真实的认识” .“有两种认识,真实的认识和暗昧的认识.属于后者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真实的认识与这完全不同”.“当暗昧的认识在细微的领域中再也看不到、再也听不见、再也闻不出、再也尝不到、再也摸不到、而研究又必须精确的时候,真实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8]他这里说的细微领域就是指构成的物体原子和虚空.原子和虚空是用感官无祛把握的,所以只能用理智去认识.因为原子和虚空是物体的本原,所以他把通过理智得来的关于原子和虚空的知识称为真实的知识,并认为可以作为真理的尺度.相对而言,通过感觉得来的关于物体的知识,他称为虚假的知识,并且认为它没有能力正确地判别真假.但是,德谟克利特也并不认为两种知识是完全对立和割裂开来的.他曾以感觉与理智对话的方式指出:“可怜的理智,你从我们这里获得信赖,又想抛弃我们吗?我们被抛掉了你也就垮台了.”[9]这表明他已经认识到理智的知识虽然高于感觉的知识,但是理智的知识离不开感觉的知识,它对感觉的知识还是有一定的依存关系的.当然,二者之间的真正的辩证关系,他是没有认识到的.
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论,是一种以十分朴素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它对近代西方哲学的经验论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是古希腊幸福论伦理思想的典型.德谟克利特说:“使人幸福的不是体力,也不是金钱,而是正义和多才.”[10]他认为,人的幸福与不幸居于灵魂之中,善与恶都来自灵魂,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求乐避苦,而道德的标准也就是快乐和幸福.能求得快乐就是善,反之即是恶.但是,他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暂时的、低级的感官享乐,而是有节制的、精神的宁静和愉悦.他强调德行不仅是言辞,更重要的还是思想和行动,人们应该热心的按照道德行事,而不要只是空谈道德.他不喜欢暴力,但不是和平主义者:他呼吁城市是战争准备,并认为,一个社会都有权执行刑事或敌人,只要这不违反某些法律,条约或宣誓.善,他认为,更从实践中来比天赋人性的纪律.他认为,应该远离邪恶,说明这种联系的增加倾向,副,自己.愤怒,而难以控制,必须掌握一个以合理.这些谁从他们的邻居的灾难高兴不明白,他们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他们生活,他们剥夺任何自己的快乐自己.他主张尽可能,他说,无法通过任何闲置或与世俗享乐的当务之急是收效不大的悲痛和生活的美满.知足会的经验,他说,通过适度和有节制的生活内容之一是必须设置可能与他们的判断和什么人,给予一点嫉妒或羡慕认为满意.德谟克利特批准奢侈有时,他认为,节日和庆祝活动的欢乐和放松必要的.他认为教育是最崇高的追求,但告诫说,学习意识不导致错误.
在社会伦理观上,德谟克利特宣称快乐和幸福是人生的目的.他说:“快乐和幸福并不是暂时的、低级的感官享乐,而是有节制的、精神的宁静和愉悦;快乐和幸福并非神之所赐,而是人自身的选择和创造.”[11]虽然当时有些哲学家讥讽他和他的哲学是“令人发笑的哲学家”和“享乐哲学.”[12]但德谟克利特按照他的幸福观,对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以及义务和良心等道德范畴,作出了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解释,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待续)
注释:
[1]《西方哲学原著选》下卷,第242页.
[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
[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 商务印书馆 Jan 1 2002.
[4]《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5]《西方哲学史》 梯利(美 商务印书馆 Jan 1 1995 (增补修订版).
[6]《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7]〔英〕伊萨克·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8]张志伟.《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151~159.
[9][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第211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
[10]维特根施坦《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
[11]《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184页.
[12]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
参考文献:
[1] 赵振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北大外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7.
[3] 邓晓芒,赵琳.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46.
[5]〔德〕乌·罗塞堡著.朱章才译.哲学与物理学[M].求实出版社,1987.
[6]〔英〕伊萨克·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7]何怀宏,马永翔,译.名哲言行录(下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8]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文哲学史[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9]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上卷.商务印书馆,2001.
[10]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1] Sober E.生物演化的哲学思维[M].欧阳敏,译.台湾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0:39-82.
[12]彭越,陈立胜. 西方哲学初步[M].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