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娟,王荣华(.宁夏大学 科技处,银川 7500;.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000)
2003年,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进一步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三次重要讲话,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的意见》,更好地发挥高校社科学报的重大作用,教育部决定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以下简称名刊工程),旨在通过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促进社科学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名刊工程的目标是通过国家(包括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和主办单位)的支持和学报的改革,在5年时间内滚动推出20 家左右能反映我国高校学术水平和学科特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社科学报及其特色栏目。其中,培育出5 至10 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科学报,逐步改变目前高校社科学报“全、散、小、弱”的状况,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
入选名刊工程的刊物,必须具备5个方面的条件:(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刊宗旨,学术定位准确,形成了鲜明的特色。(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特别是在研究解决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上推出了一批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的重大成果,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3)坚持改革创新,树立开放式的办刊理念,形成切实可行的办刊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刊物的活力和竞争力。(4)主办高校具有较深厚的人文社科基础、较强大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学科优势。学校重视社科学报工作,指导和扶持学报的改革与发展,给予学报一定的人事、分配、财务自主权。(5)注重编辑队伍的建设,拥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编辑队伍。[1]
名刊工程的建设标准有5个方面:(1)能够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引领学术研究的方向,推出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特色栏目和优秀论文,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鲜观点、材料和方法。其中,发表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论文占所发文章总数的20%。(2)刊物的社会影响明显扩大,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介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CSSCI)、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文献计量和统计中的综合排位,列于高校社科学报前10名,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前20名。(3)学术质量有明显提高,有一批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社科成果奖的论文。(4)积极吸引刊发国内外知名学者优秀论文,注意大力扶持学术新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建设,其中特别是特色栏目的校外稿件要占有相当的比例。(5)形成科学的办刊机制,确立现代办刊理念,实行开门办刊,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国际通行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1]
名刊建设方面,2003年12月19日,教育部评选并公布了11 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首批入选名单,分别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哲》《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思想战线》《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27日,教育部评选并公布了8 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第二批入选名单,分别是《武汉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求是学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当代经济科学》《现代传播》《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4月7日,教育部评选并公布了7 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第三批入选名单,分别是《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外语教学与研究》《政法论坛》《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至此,全国共有26 家高校主办的期刊入选。
在名栏方面,2004年12月23日,教育部评选并公布了16 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一批入选栏目名单,分别是《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哲学”栏目、《求是学刊》“文化哲学研究”栏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世界史研究”栏目、《财经问题研究》“理论研究”栏目、《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育”栏目、《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 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栏目、《经济学家》“面向21 世纪的中国经济学”栏目、《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与管理研究”栏目、《教学与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栏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青少年研究”栏目、《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学、心理学”栏目、《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东疆学刊》“东北亚文化研究”栏目、《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类学研究”栏目、《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蒙古学研究”栏目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民族音乐研究”栏目。
教育部启动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展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项重大工程。本世纪初,江泽民同志曾三次就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并于2002年7月16日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要努力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理论创新和先进文化发展,促进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努力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2]490-496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为了推动我国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调动全国期刊界的智慧和力量,制订了《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并于2001年11月建立了“双效”“双百”“双奖”和“双高”四个层次的“中国期刊方阵”,“中国期刊方阵”首次以阵容形式展示了中国期刊的不同层次和发展现状,以此为导向,对新世纪我国期刊的一体发展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标高,有利于我国期刊从总体上提高发展水平。2002年9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社科学报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同年10月,又印发了袁贵仁副部长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会议上所做的报告——《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2003年11月,名刊工程正式启动。
名刊工程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程,其具有多方面的特点:(1)名刊工程是一个导向工程;(2)名刊工程是一个建设工程;(3)名刊工程是一个创新工程;(4)名刊工程是一个特色工程;(5)名刊工程是一个整体工程;(6)名刊工程是一个质量工程;(7)名刊工程是一个责任工程;(8)名刊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名刊以外,这个工程还包括名栏、名文章和名编辑。名栏是指有些学报在整体水平上不够入选名刊的条件,但某些栏目十分优秀,刊发的文章质量好、水平高,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名文章是指在学校社科学报上刊发的优秀文章,名编辑是指能策划和组织优秀栏目和文章,具有很高的鉴赏力的编辑。名刊工程作为系统工程,从多个层面鼓励和引导高校学报多发好文章,提高高校学报的整体水平。
从“名刊工程”的目标、入选条件和建设标准来看,一所高校尤其是地处西北地区的高校学报要想进入“名刊工程”,其门槛是相当高的。就数量目标而言,当初定的名额只有20 家左右,现在实际入选的有26 家,就数目而言,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数的要求。以后是否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有所扩充,现在不得而知。从入选学报的创刊时间来看,最早的是《厦门大学学报》,创办于1926年,至今已有85年的历史,最晚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创办于1987年,仅有24年的历史。从入选学报所在学校类型来看,“985”院校有16 所,占学报总数的62%,“211”院校有24 所,占学报总数的92%,其中16 所既是“985”院校也是“211”院校。普通院校2 所,占学报总数的8%,分别是《广西民族学院学报》所在的广西民族学院和《求是学刊》所在的黑龙江大学。从入选学报的学校所在地域来看,北京有8 所,上海、江苏、浙江、湖北、陕西各有2 所,吉林、黑龙江、天津、山东、四川、云南、甘肃、广西各1 所,其余地区均无入选者。入选“名栏”的共有16 家学报,从入选栏目的学报所在学校的类型来看,“985”院校有4 所,“211”院校有9 所,合计有13 所,其余3家皆为普通本科院校。从入选栏目的学报的学校所在的地域来看,北京有4 所,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湖北、湖南、四川、广西、陕西、甘肃、海南各1 所,其余地区均无入选者。这也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在“名刊工程”上的反映。
学报是反映一所高校科研与学术的窗口,是一所高校的学术名片。通过一本学报,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一所学校科研实力的强弱,前文所说的“985”或“211”院校,基本上都有一本很能拿得出手、很能叫得响的学报。提起某些名牌学报,人们都会对之肃然起敬、啧啧称赞,都以能在名牌学报上发表文章为莫大的荣幸。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它在学术界的学术地位来决定的。就目前情况而言,宁夏高校学报界还没有这样的学报。教育部在总结目前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现状时指出,“全、散、小、弱”仍是目前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也适用于宁夏高校学报界。
截至2010年,宁夏共有本科、高职和成人高校15 所,其中本科院校6 所,即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宁夏理工学院、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高职学院8 所,即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业职业学院、银川科技职业学院;成人高校1 所,即宁夏广播电视大学。[3]357其中,公开编辑出版发行的社科学报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宁夏师范学院学报》(一年6 期中的4 期刊发社会科学类文章,其余两期刊发自然科学类文章)。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9年,双月刊,由宁夏大学主管主办,宁夏大学学术期刊中心负责编辑出版发行,A4 开本,192 页。该刊本着“立足本校、面向宁夏、兼顾全国”的思路,注重民族特色,突出地方特点,坚持“学术性、先锋性、开放性”,先后开辟有“西夏研究”“汉语言文字研究”“民族研究”“经济管理”“民族文学”“政法论坛”等栏目,其中“西夏研究”是该刊的特色栏目。全年总刊文量约240篇。从业人员6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 人,副高级职称1 人,中级职称2 人,初级职称1 人,从学历来看,有硕士3 人,本科3 人。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创刊于1989年,2008年改为现名,双月刊,是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北方民族大学主办,北方民族大学编辑部负责编辑出版发行,A4 开本,156 页。是以我国北方民族及宗教问题研究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开辟有“民族社会”“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文学”“民族经济”“民族关系”等二级栏目,与“人类学”“宗教学”等栏目构成特色栏目群。每年总刊文量大约150篇,每期平均刊发文章25篇左右,全年发行7200 册。[3]391从业人员7名,其中正高级职称3 人,副高级职称1 人,中级职称2 人,编务人员1名;从学历来看,有博士1 人,硕士1 人,本科3 人,其余2 人是在读博士研究生。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原名《固原师专学报》,创办于1980年,2008年更名为《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由宁夏教育厅主管,宁夏师范学院主办,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负责编辑出版发行。重点栏目有“文学研究”“史学研究”“西夏研究”“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等,近来新开设了“论著序评”“生态环境与经济”等栏目,全年刊载社科类文章150篇左右,[3]390-391从业人员5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 人,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 人,从学历来看,有本科2 人,硕士2 人。
此外,宁夏还有《宁夏社会科学》《回族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西夏研究》等社科学术期刊。
在激烈的期刊竞争中,宁夏高校学报如何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如何在以后的期刊改革中站稳脚跟以致有更好的发展,这是宁夏高校学报界应考虑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教育部制定的名刊工程的5个入选条件,已经很清晰地勾勒出高校学报以后的发展方向。可以说,这些条件都是宁夏高校学报自从创刊以来所坚持的、孜孜以求的,只不过限于各种因素,这些方面在力度、速度上没有入选学报做得好。宁夏高校学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首先,必须加强宁夏高校领导对学报的重视程度,把学报工作作为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来做。只有从学校整体事业发展的高度出发,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树立学报品牌意识,把学报作为品牌来做,切实指导和扶持学报的改革与发展,就像名刊工程的入选条件中讲到的,要给予学报一定的人事、分配、财务自主权。学报作为一所大学的学术窗口,其发挥的作用并不只是局限在几篇文章所传达的学术信息,而是所刊登文章的持续的集体效应,比如栏目的科学设置就会很好地体现这种持续的集体效应。如果把单篇文章比作一个拳头的话,那么一个栏目就是一套组合拳,一本刊物则可以比作一门武功,组合拳的威力和冲击力肯定要比单个拳头的威力和冲击力大,一门系统的武功则是各种拳术的有机组合。假设一个刊物能有至少一套乃至更多这样的组合拳,那在学报界打拼起来相对来说则会容易得多,效果也就明显得多,经过历练其“武功”也会越来越高强。全国很多地方都把学报作为科研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宁夏编制办对宁夏高校学报的定位是“教辅单位”,教辅单位者,教学工作的辅助单位之谓也。既然是辅助,则给人的感觉是可有可无的、无足轻重的,这样的定位,无助于学报窗口形象的进一步树立,更无助于学术品牌的打造。因此,必须加强高校领导对学报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力争改变宁夏高校学报的弱势地位。
其次,就学报本身而言,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如果想成为品牌学报,必须强化主编意识,准确定位办刊理念,明晰读者对象,搞好特色的选题策划,提高学术质量,创立自己的品牌。其中在选题策划上要努力做到同类期刊的统领性,推介出几个特色或名牌栏目,形成专业特色或栏目特色。[4]鉴于宁夏、宁夏高校以及宁夏高校学报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想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跻身名刊工程,这种可能性是相当小的。那么,处于这种不利状态下的宁夏高校学报是不是就应妄自菲薄、坐以待毙或无计可施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古人云:“见贤思齐焉”。笔者认为,应该找准突破口,从难度相对较小的特色栏目入手,在特色栏目上下足工夫,肯定会有所收获。正如前文在分析宁夏高校学报现状时指出的,宁夏的3 家高校学报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都逐渐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学科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的学报的栏目还被有关机构评为特色栏目,其实这不单单是一项荣誉,而是学术界对学报发展的认可和肯定,是应该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鼓励和鞭策。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N].《中国教育报》,2003-11-06(5).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宁夏年鉴编辑委员会.宁夏年鉴(2010)[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4]林丽芳.期刊品牌理念的形成与创建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