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晨,郭姝延,杨晓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青少年人口详数”调查显示,截至到2007年,全国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总数约为23 527.68万人。其中,小学为10 564万人,初中为5 736.19万人,高中生为4 527.49万人,高等教育阶段人数超过2 700万。这些数据表明,中小学生人口占到在校学生总人数的88.5%。在这样一个群体中开展篮球运动有利于促进我国篮球后备力量的形成,有利于推动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
篮球是美国詹姆斯5奈史密斯博士在1891年发明的。当时他受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系主任古力克博士的邀请,发明一项“既有趣,又易学”的运动。一方面要改善学校室内单一的体操活动,另一方面要应对冬天学生身体锻炼的迫切需求。我们从篮球的起源中可以看出它的发明本身就带有趣味娱乐性,这与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是分不开的。篮球运动之所以能够不断创新与完善,也在于其独特的魅力——有趣、易学。这项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从孩子们的天性出发,在规则制定上也去除了橄榄球项目的粗鲁动作,禁止孩子们的野蛮动作,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孩子们文明待人,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篮球运动本身的教育性原则,既满足于学生的教育需要,又满足于校园文化发展的需要。而篮球运动有趣、易学的原则正好迎合了孩子们心理需要。为此,在中小学开展校园篮球文化是从孩子们的天性出发,以发展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同时教育孩子们尊重比赛尊重他人,以趣味篮球来发展校园文化是一件即有利于孩子们成长的大事,又能够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
一个独特创新的理念是一个产品发展完善的出发点。“CUBA联赛在短时间内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与组织者坚持“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的宗旨和社会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密不可分,其特点可以概括为“育人是宗旨,文化是特色,品牌是优势”。CUBA的成功得益于三方面:第一 ,看好高校文化的氛围。在一个充满朝气活力文化氛围的校园开展篮球运动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第二,看好高校有素质的人才。高校大学生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这样一个群体中开展篮球运动,即显示出高校人才的素质,又能树立榜样作用。第三,重视高校自身品牌的建设。而CUBA的品牌独特之处就在于永不冠名,重视自身篮球文化的建设,重视以自身为特色的篮球品牌文化的开发。在联赛的宣传上更突显出独具大学文化品位的特色:“领悟篮球、领悟体育、领悟文化,上大学是我的梦想,打篮球是我的梦想,CUBA是我圆梦的地方。”时刻提示着当代大学生参与到篮球这项全新、独特、文化、令人焕然一新的运动当中。 “在高校和社会上广泛传播篮球文化理念,深化了公众对篮球运动和CUBA联赛的认识。把原汁原味的篮球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熔为一炉。CUBA所到之处,不仅把校园篮球运动推向高潮,也为校园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校园文化建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UBA品牌的诞生,不仅给我国高校体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还创造了一个面对大学生群体的新的文化品牌。”而中小学阶段作为每位求学者学习生涯中的关键时期,对体育文化的感知对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我们能把CUBA的理念在中小学阶段进行普及,篮球文化在中小学中的发展将充满生机活力,将为中小学提高一条新的文化创新之路。如果说CUBA文化品牌是大学生的精品,那么中小学篮球文化品牌将是其打造精品的培育阶段。中小学如果要想取得篮球运动的发展,必须以文化品牌为推动,以社会关注为焦点,以大众需要为突破口,不断在CUBA品牌建设当中寻求一块适合中小学文化品牌发展的道路。正如CUBA品牌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效益,我相信中国中小学这块尚未开发的篮球文化品牌也会同CUBA品牌一样推动中小学篮球运动的开展,丰富中小学篮球文化,促进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
“有趣”、“易学”的发明本质造就了篮球运动不断发展的趋势。这项运动使每个人们都容易接受,也容易通过这项运动体验到运动的快乐,满足自己锻炼的需求。自从篮球传入中国,国人就被这项运动所吸引。姚明的退役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样也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我们应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青少年这一代,希望青少年从小就接受篮球文化的熏陶,从这一点上看,笔者认为我们完全有必要在中国庞大的青少年人群基础上建立自己本民族的篮球文化品牌。在本民族文化品牌的影响下,使青少年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这项运动中,这样才能有利于巩固中国篮球运动的后备力量,也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成为篮球强国的梦想。
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篮球品牌文化的构建有利于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链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篮球在学校发展的氛围,有利于推动中国篮球市场的开发。中国篮球运动的基石在中小学,中小学篮球运动品牌文化的构建将对于推动中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为搭建“CUBA(CUBS)——CBA(CBL)”的篮球竞赛梯队,起到积极的基础保障。构建中小学篮球品牌文化的社会效益究竟有多大,我们现在无法衡量,这个需要我们每一位热爱篮球文化的研究者去努力。毕竟中小学篮球品牌文化是一块尚未开发的新领域,我们已经看到它的发展阶段CUBA所带来的文化、教育、市场价值,作为它的前身,如果我们能把中小学这块文化品牌做好做强,将有利于中国篮球后备力量的发展;有利于在我国形成一套中小学—大学—职业这一条龙的高水平人才培养系统;有利于把自己篮球文化、文化篮球的这一理念的品牌打造并成系统并趋向完善。
[1] 巩庆波,胡宗媛.中国篮球文化研究现状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2):104~106.
[2] 王朝军,李茜.CUBA品牌塑造的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8(2):11~13.
[3] 《辞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4] 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6432.htm.
[5] 王朝军,王辉,陈伟.CUBA文化品牌营销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