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新教育及其发展历程划分

2012-02-15 17:47李春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育学生

李春玉

(通化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吉林 通化 134002)

试论创新教育及其发展历程划分

李春玉

(通化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吉林 通化 134002)

近百年来,创新教育的逐步兴起,使人们开始对创新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反思。随着创新教育研究的深化,关于创新教育的历史分期问题便成为了十分重要的问题被提了出来。笔者从创新教育的涵义谈起,重点论述了创新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萌生阶段、发展阶段和普及阶段。

创造;创新;创新教育;历史分期

根据《词海》的解释“创造”一词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即无中生有)”。“创新”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南史·后妃传·上、宋高祖殷淑仪》中,它的含义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并在其它著作中加以应用和发展,其理论构成了现代创新研究的基础,也是国家创新体系(NIS)的研究起点。熊彼得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新组合包括引入的新产品或新质量、新方法、新市场、新的材料来源、新的组织形式等。现代创新的概念有了新的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指一种创新精神,如“要创新,不要保守”;②指科学发明、创造新产品、新技术、新概念、新理论等;③泛指创造任何一种新的事物;④个体意义上的创新即指个人以一种探究的态度产生出个体水平上的新的经验,其新与不新的评价不依社会规定的标准来进行[2]。总之,“创新”的含义既指“无中生有”(产生出以前没有的新事物),又指 “有中生新”(对现有的事物进行变革使其更新成为新的事物),它显然比“创造”更宽泛,创新包含创造,创造是创新的最高层次。

什么是创新教育呢?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阎利钦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华中师范大学郭文安教授认为: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华东师大郑金洲博士认为:能够称之为创新教育的教育,应该是以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为目的的,以创造性思维或者说创新思维为桥梁的。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认为: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而实现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的教育。吉林省教育科学院栾传大教授认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创造型人才。此外,还有人认为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或创造性教育。总之,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这里的“人”包括所有的人,主要指青少年学生。这里的创新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的先天素质、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共同构成人的整体素质。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创新意识包括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信念、创新理想等。创新品质包括创新的自觉性、创新的积极性、创新的坚持性、创新的独立性与合作性,创新情感和意志等。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创新感知能力是指从不同一般的崭新的视角去认识事物的能力。创新想象能力是指对已有的表象进行独特的加工组合而产生新形象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用崭新的思路和对策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指能把新的思想、观点贯彻到实践中而产生新产品的能力,其中“产品”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创新教育的前身为创造教育,自20世纪初提出,在近百年历史中,它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萌生阶段 (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传统教育无视学生的权利与尊严,抹煞学生个性特点,忽视学生的志趣爱好和特长等弊端,提出了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杜威和我国的陶行知。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倡以学生自由发现为主的科学探究式的教学。奥斯本则是把杜威创造教育思想发扬光大的第一人。在1939年,奥斯本就提出了著名的头脑风暴法。十年后在布法罗大学创办了培训创造性思维的夜校,正式开始进行创造教育。陶行知在美国留学时,就学于杜威,受杜威的影响,归国后,反对封建传统教育并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是被动的,是被轻视的,是受限制的,主张指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倡学生做小先生,认为应把全社会作为学习的场所,主持“教学做合一”,并在1927年3月创办晓庄师范学校之后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个阶段:发展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发表了关于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将创造力纳入了科学研究领域,这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引起了美国各界的震动,于是创造教育在美国悄然兴起。日本等国也在60年代开始了创造教育研究,我国台湾地区亦有创造教育的实验活动。吉尔福特是美国著名的创造力研究专家,他在60年代提出的智力三维结构说影响巨大。他的智力三维结构说认为,智力是一个由操作、内容和产品三个维度构成的立体结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评价5个因素,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作为4个因素,产品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6个因素。因而智力由5×4×6=120个因素所构成 (后来进行修正认为由180个因素构成)。后来有人根据他的理论认为每一种智力因素都可能是创造的(也可能不是创造的),因此也预计大约有与智力因素相同的创造力的因素。

第三个阶段:普及阶段(从80年代至今),创造教育渐渐由关注少数学生的英才教育向面向学生的普及教育转变,并逐渐被创新教育所取代。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的终结报告强调要培养具有 “宽广的胸怀、强健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在我国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具有“创造精神”列为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之一。1999年1月18日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即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其主题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江泽民同志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此之前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领头的《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于1998年12月开始启动,全国各地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风起云涌、大张旗鼓地进行着,创新教育活动达到了高潮,同时创新教育的研究成果大批涌现,创新教育活动开始普及。

目前创新教育已经在整个教育领域中全面铺开,创新教育的高潮即将来临。

[1] 叶 平.“创新教育”解析[J].北京:教育研究,1999(12).

[2]阎立钦.培养创新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N].北京:中国教育报,1999-04-17.

[3]朱永新.创新教育论纲[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9(12).

[4]栾传大.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9(12).

G40-02

A

1008—7974(2012)01—0084—02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发展研究”2008年度重点专项规划课题子课题、吉林省教育厅2010年“高等师范学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08CX07082;通化师范学院08年教研课题“高师教育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2011—11—03

李春玉(1963-),吉林通化人,现任通化师范学院教授,教育学硕士。

李文)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