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韩大勇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放弃了在大学的职务,到中学当校长;他是一个实践者,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付诸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他是一个研究者,不空谈,不做书斋中的“理论家”,而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他具有宽广的教育视野,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辽宁省委党校学习、进修,实地考察过芬兰、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的学校;他获奖无数,曾获得“全国十大人气校长”、“全国TOPTEN校长”、中学杰出校长、全国百名优秀校长、全国百名教育管理杰出人物、全国教育科研管理先进校长等多项称号;他著作等身,公开发表文章260余篇,编纂各种书籍20余本(套);他参与或主持各种课题28项……他就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校长杨骞。
一
很多认识杨骞的朋友,总是会说:“杨骞啊杨骞,有时真是不理解你,真不明白你为什么放着舒舒服服的日子不过,非要自讨苦吃……”他们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或许是因为杨骞的一次次选择确实让人吃惊不小。
2002年,杨骞离开了已工作过15年的大学,通过公开竞聘从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到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担任校长职务。从事高等教育的专家学者去当中学校长,这不是自降身价吗?很多人不理解,但是心中的那个声音“用教育家的精神和情怀办学生向往、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的学校,践行一种更有价值的教育”,始终引领着杨骞向人生更远的方向眺望。虽然不能再专门从事理论研究,心中也有诸多不舍,但是他深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它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更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一种“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实践活动;担任中学校长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更大风险,如果能办好一所学校,使每一个成长中的学生真正体验教育的真谛,为未来人生奠基,使每一个教师实现教书育人的人生价值,体验职业幸福,其意义会更重大、更深远。在杨骞看来,从大学来到中学,不是低就,而是升华。
2008年,杨骞做中学校长已有6年。其间,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晋升为辽宁省首批示范高中,高考升学率也从低谷走向高峰,因此它成为大众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好学校。但是,杨骞经常叩问自己的内心:逐年提高高考升学率,培养出大连市高考状元、榜眼,越来越多的家长千方百计要孩子进附中……难道这就是理想的学校吗?作为学者校长,杨骞始终坚持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带领师生一道坚守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但是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压力却让这种尊重和坚守变得步履维艰。恰在此时,南方一所著名高校向杨骞发出了聘书,杨骞又一次面临是专门从事教育研究还是继续基础教育实践探索的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次选择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与之对应的,是作出选择时需要的勇气越来越多。选择前者,杨骞能相对轻松地享受所谓的成功人生;选择后者,意味着杨骞还要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几年的中学校长经历,杨骞已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但是心中的那个声音引领着杨骞:坚守基础教育,到更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内、在更开放的环境中,大胆探索、深化改革,追寻教育家的梦想。于是,2009年,杨骞选择了天津,选择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来,杨骞面对的教育对象从博士、硕士变成高中生,然后又变成初中生、小学生,杨骞庆幸自己的选择,它让杨骞更全面地了解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也让杨骞更坚定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践行一种更有价值的教育,实现杨骞的教育理想——以人本的思想关爱学生的生命,以全面的目标引领学生的未来,以多样的课程优化学生的素质,以高效的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以丰富的活动张扬学生的个性,以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崇高的典范影响学生的志趣。
二
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的毕业典礼上,伴随着激昂的颁奖音乐,在父母的热烈掌声中,全体毕业生依次走上主席台,当杨骞把毕业证书和“十一少年”(如“勤劳少年”、“节俭少年”、“乐观少年”、“孝敬少年”等)荣誉证书颁发给学生时,杨骞看到了他们脸上绽放的微笑,那一刻,他心里充实而温暖……
“十一少年”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或教师推荐产生的,它源于“育人为本”的办学方针、“为了生存而学习、为了发展而教育、为了幸福而奋斗”的办学理念以及天津开发区国际学校正在探索和践行的“价值教育”。这是杨骞改革学生评价、激励学生成长的一次尝试。杨骞认为,教育的本义始终是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基础,只为了“升学”和“就业”办教育,那是学校的偏离,更是教育的变异。如今,办学的“功利性”和教育的“应试性”,无论在校长和教师眼里,还是在学生和家长心中,都已经成为了“应然”,进而导致校长办学行为中“反教育”和“伪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上小学是为了上中学,上中学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找工作”,在这样一个话语和实践体系里,教育根本不是在“培养人”,当前的教育行为与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简直是南辕北辙。教育面向的是学生的未来,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以及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杨骞认为,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它不仅要"有效"也要“有价值”,建构并实施了追求教学价值性的理论框架,即以学生为目的,把价值品质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并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努力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因素;教学合乎法律,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教学符合伦理道德要求,遵循向善原则、诚实原则、公正原则等;面对基础不一、成绩不一的学生能够一视同仁;教师的价值品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尤其是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当然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绝非“育人”的唯一途径。“教书”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但若只有“教书”,也不可能实现“育人”目的;学校还要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开拓广阔的教育空间,创设最好的教育环境,组织丰富的教育活动。
校长如何领导学校?杨骞认为校长的角色定位很重要。他认为校长的首要角色是研究者,而不是大多数校长所认可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他认为,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工作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工作,用研究的思路开展工作,用研究的方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既可以使校长的工作开阔视野,又可以使校长的思维方式更加多样化,还可以让校长从纷繁忙乱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校长角色应该包括:学校教育与管理的研究者,学校共同体的领导者,学校事务的管理者,师生员工的教育者,以及国家教育意志的执行者。杨骞主张权利管理和学术领导应该兼顾,更要重视学术领导。他认为,校长领导学校,不在于“管”,而在于如何去“影响”人,让每个人主动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校长要用思想引领教师用心工作,科学工作,有效工作。在实践中他提出了六项办学目标体系:自塑“专家型校长”、打造“智慧型师资”、开发“多样化课程”、构建“鲜活的课堂”、营造“人文化环境”、培养“健全的学生”。这6个目标既是并列的,也是逐层递进的,没有“专家型校长”,难以打造“智慧型师资”;没有“智慧型师资”,也实现不了“多样化课程”、“鲜活的课堂”、“人文化环境”,进而培养不出“健全的学生”。在教师管理的策略方面,他致力于教师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力的提升,致力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幸福的职业生活,提出并实践了教师管理的理念:把教师管理寓于教师教育之中。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课堂的管理———实施过程管理,旨在把课堂作为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平台和途径;二是对教师课外的管理———实施校本教师教育,包括教师培训、教师学习、教师研究、教师反思、教师自主发展等活动。
杨骞校长将理论用于实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教育理论,同时把自己的思考与困惑写成文章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博士生导师石中英教授这样评价:“他从纯粹的教育理论研究走向复杂的学校管理实践,不可谓没有开辟的勇气;他综合国内外各种教育教学的理论,立足学校教育的实际,提出独到而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和管理思想,不可谓没有创造的精神;他关注师生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以身作则,甘于奉献,知行合一,用心培育积极和谐的学校文化,努力创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不可谓没有教育的责任、教育的情怀和教育的至境追求。”
三
中小学教师工作忙碌而辛苦、琐碎而繁重,于是很多教师在“育人”的同时竟然淡忘了“育己”,其实,没有教师的发展,何谈学生的发展?何谈教育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十年的校长实践基础上,杨骞构建了自己有关教师校本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操作措施,主要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教师职业标准》等师德方面的制度和要求;十项校本教育措施(校内观摩、组内教研、教育反思、读书心得、上研究课、专家报告、校内交流、校本科研、博客共享、网上论坛);一份教师个人发展档案;一项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入职教师教育;骨干教师培养;学科带头人提升;教育科研指导;进修、学历提升;校外培训。
学无止境,这句话不仅针对学生、教师,也包括校长。虽说杨骞校长早已有了博士学位、教授职称,但学习已经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不学习就会觉得空虚,不学习也很心虚。他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在实践中学,学管理,学做人,学做事。
每个月,杨骞都会从自己读过的教育书籍和期刊中精选文章,编辑成《校长视线》,发给全体教师和学生家长;教学楼墙壁上,悬挂着全校教师的语录,“为了教育的满园春色,愿瘦成江南的细柳,任汗水滴成脚底的西湖”,句句语录诠释了教师们的理想和追求,也表达了他们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近200万字的学校“文化手册”,从《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到《做一个学习型教师》,从《做一个智慧型教师》到《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学习、交流、研究、反思日渐成为每位教师的生活方式;从《价值教育在TIS》到《价值教育与学校变革》,从《传承与探索》到《变革与超越》,学校发展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特色;从《做一个有思想的引领者》到《做一个有文化的引领者》再到《做教育家精神的校长》,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有了大量文献可以参考和借鉴,而杨骞也在编辑这些文本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着。
在杨骞的记忆里,珍藏了很多经典的画面:教师节时,全体教师面向国旗庄严宣告教师誓词,场面震撼人心;“TIS日新杯”才艺大赛中,教师们展示才华与激情;“教师论坛”上,教师们对学校的无限感慨和感激;观看《热血教师》等电影时,教师们感同身受的热泪盈眶;每次参加学科组教研时,教师们平等、热烈的争论与交流……其实,每一句“记得”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讲述着杨骞对教育的追求、思考与探索。
通常,校长们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话题似乎只有两个:一个是办学条件问题,校长如何去要钱;另一个是升学率问题,学校升学率越高,校长就越有名气和地位,于是校长要挖空心思去抓生源、抓应试、跑大学、跑信息。而杨骞作为校长,他思考的问题大多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课题,比如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和监控,学生社团和活动的设计,教师的培训和培育,学校文化的构建和实践,学校特色的打造与践行,等等。
作为学者校长,时常感到知音难觅,于是“寂寞”难免。杨骞说:“‘寂寞’其实挺好,它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学习,去理性思考,去‘三省吾身’。”校长的事务性工作很多,但他依然坚持每月必看二十多种教育期刊;每当夜深人静,杨骞都会问自己:“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今天我的决策合情合理吗?今天我走近教师没有?今天我走进课堂没有?今天我了解学生没有?今天我带头做好各项工作了吗?今天我读书了吗?今天我的心态如何?”每一次追问和思考都让杨骞以更加冷静和理性的态度投入接下来的教育实践中。
静心办学校,潜心办教育,需要这种“寂寞”;胸怀理想,脚踏实地,勇于变革,追求卓越,需要这种“寂寞”;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坚定教育信心,心无旁骛,奋然前行,更需要耐得住寂寞。
如今,杨骞已然在教育征程中行走了25个春秋,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工作了三年多。习惯了,每天清晨站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们上学,每个黄昏目送他们离开校园;快乐着,每次走进教室,听着小学生天真而又不失创造性的发言,看着中学生自信的青春脸庞;幸福着,300多万字的著作,记载着杨骞对教育的理解和对办学的追求……或许这种学生情结,也让杨骞对基础教育这片热土爱得更加深沉;而引领教师充分享受教育的幸福,于杨骞而言,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
从大学来到中、小学,从大连来到天津,从大学教授转变为中、小学校长。每一次放弃,都有争议,都有挣扎,都有留恋。但是最终通过理性走向平静,因为杨骞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声音,那就是“用教育家的精神和情怀办学生向往、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的学校,践行一种更有价值的教育”,它激励着杨骞全力以赴,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