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骑士教育与日本武士教育比较研究

2012-02-15 16:28郭丽芳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武士道武士骑士

郭丽芳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西欧骑士教育与日本武士教育比较研究

郭丽芳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西欧骑士和日本武士几乎同时于中世纪出现在世界的东西方,作为特定历史阶段奉行尚武精神的独特群体,二者在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二者又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从骑士与武士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概况等方面入手,探讨二者在教育方面的异同点,以期对这两种教育有更加清晰、深入的认识。

骑士;武士;教育;比较研究

当今西欧和日本在政治、经济方面实力强大,且在军事和教育等方面均走在世界的前列。虽然各自发展的历史轨迹不一,但巧合的是几乎在同时,欧亚大陆的两端分别活跃着一群以忠勇著称的斗士,他们就是对西欧文化颇有影响的骑士和对日本国民性格潜移默化的武士。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骑士和武士不仅在出现的时间上相近,且在许多方面极其相似。但是由于产生的土壤不同,二者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异之处。本文着重分析骑士和武士在教育方面的异同点,希望能为进一步理解二者的发展及演变、影响等提供参考。

一、骑士和武士简介

骑士是出现在西欧中世纪的一个特殊阶层,在以庄园为经济、政治、社会基层组织的封建制度下,封建主以土地为纽带形成了层层分封的封主和封臣关系。其中,最低一级贵族即为骑士,他们一般是贵族家庭中的次子,不能继承家庭的封地和爵位,只拥有很少的土地和农民,主要靠替国王和大贵族打仗获得分封和奖赏。广义上讲,封臣是封主的骑士,不同等级的封建主也就是一些大大小小的骑士,国王也可以说是骑士中最高的总代表[1,p31]。骑士们以服骑兵役为条件获得封地后对其封主尽忠尽责,并在发展变化中形成了特有的骑士精神和骑士制度。中世纪骑士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形成阶段(9-10世纪)、成熟阶段(11-13世纪)以及衰落阶段(14-16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是其发展的高峰,而火药的发明及火炮的轰炸迫使其逐渐衰落。虽然骑士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骑士文化和骑士精神的影响却持续至今。

日本武士的形成是与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相关联的,同欧洲的封建庄园制相似,日本的庄园也具有层层分割的特点,也是孕育武士的摇篮[2]。大约从9世纪中叶起,庄园领主开始武装部分庄民作为保卫庄园和对外争斗的武装力量,后来这些庄民逐渐脱离农业劳动而成为专门从事武力活动的武士,战事发生时武士们拼死效忠为其提供生活来源和装备的主人。11世纪起,日本武士阶层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以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为标志,武士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直到幕府垮台,最后在明治维新时期作为一个特权阶层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武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所形成的武士道却对日本的政治、社会生活、国民性格、民族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骑士教育与武士教育的比较

骑士和武士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分别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教育在骑士精神和武士道的传承过程中,在各自队伍的发展壮大中,作为必要的手段和工具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下面就对二者在教育方面的异同加以比较分析。

(一)教育性质

对于中世纪的西欧人来说,教会制度和封建制度是两个叠置在一起的枷锁,为了来世能够进入天堂,他们把自己交给了上帝,同时由于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以封建契约关系为纽带的依附关系,他们又必须对领主俯首贴耳。此外,骑士是伴随着掠夺和战争出现的,骑兵甚至决定着一场战争的胜负,骑士制度也是一种军事制度。因此,骑士具有中世纪宗教的信徒、领主的封臣以及战场上的士兵这三重身份,骑士教育也必然要体现这三方面的要求,从而具有了宗教性、封建性和军事性的基本特征。

武士作为日本社会封建庄园制下武力争夺土地资源与政治权力的产物,与骑士具有相似之处,即也具有封建性和军事性两个明显的特征。但是骑士受基督教的影响要远远超过日本武士受其本国的神道或从外国传来的佛教等的影响,因此日本武士教育还不具备明显的宗教性。

(二)教育目标

12世纪中叶以前的骑士身强体壮,行为粗野,纯系草莽武夫,此时称为骑士的“英雄时代”。12世纪中叶以后逐渐进入“礼文时代”,骑士教育由此兴起。骑士教育是中世纪教育的一大特色,伴随着西欧的封建化过程持续了数百年,在西欧中世纪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骑士教育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门的教育人员,主要在其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围绕骑士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骑士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和剽勇善战。此外,在礼文时代还特别注重礼仪教育和典雅爱情的教育。只有达到了上述目标,才能称为合格的骑士,得到被视为重于生命的荣誉。

12世纪末,镰仓幕府作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武士政权实行了“特种的教育活动”——武士教育,随着幕府统治的逐渐稳固和社会管理的需要,上层武士开始认识到文化教养的重要性。日本武士教育可以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为界分为旧型和新型两种,武士道精神要求武士忠于主君,信佛敬祖,崇尚武勇,重恩义轻生死。这种武士道精神是由武士对幕府、大名之间的封建依附关系决定的。而江户时代的武士教育则与儒学教义等文教政策联系了起来,加强了文化、学术和思想的统治。这和骑士的教育目标也很相似,比如二者都很重视对封主或庄园主的忠诚,都很重视名誉,都很强调勇武等。至于宗教或文化方面的信仰和追求的不同,则与各自文化传统等社会历史因素有关。

(三)教育内容

骑士教育是封建主阶级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家庭教育阶段。从出生到七八岁由母亲在家抚养和教育,内容为初步的宗教教育,尊重长上的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2)礼文教育阶段。七八岁以后,贵族家庭按其等级将儿子送入高一级贵族家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和贵妇。通过与主人朝夕相处,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3]。有时也学习一些知识内容,比如识字、拉丁文法等,但更多的是吟诗、奕棋、唱歌、奏乐等技艺,同时,赛跑、角力等体育运动也为侍童阶段的练习内容。此外,为了养成儿童对宗教的虔诚,宗教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3)侍从教育阶段。从十四五岁开始,作为侍从要继续侍奉封建主和主妇,但大部分时间是和男主人在一起,照顾其起居住行,时刻守候身旁,并要看顾主人的马匹和保管武器,战时则要随同主人出征,负保护之责,并在实际作战中学习作战本领。同时,对女主人也要殷勤侍奉,学会在贵妇面前表现得文雅得体,并要陪主妇奕棋、吟诗、散步等。因此,侍从教育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即为“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棋和吟诗。这一阶段直到贵族子弟年满21岁方告结束,经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授职典礼极其隆重,通常要先举行宗教仪式,经过斋戒、祈祷、接受牧师祝福、宣誓等程序。接着要跪于领主面前,领主以刀拍其左肩祝其勇猛,又拍其右肩祝其果敢,再用刀背指其头顶命其忠心不二。礼毕,接受骑士的象征物——剑或其他武器,正式成为一名骑士。

日本武士教育的内容因所处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来说,武士教育以灌输武士道精神和传授武艺为主要内容。如前所述,武士道精神要求武士忠于主君、信佛敬祖、崇尚武勇、重名轻死、自愿为主君和家族利益献身[1,p396]。因此,武艺弓马之术乃是武士教育中特别重视的训练内容。比如,德川幕府以前武士必学的“六艺之学”就包括了弓术、马术、枪术、炮术、剑术和柔术。但由于武士地位的不同,教授的内容也有所差异。上层武士经常从事社交活动,其训练的内容特别重视剑术、枪术和马术;而下层武士则因实战需要而多进行柔术、棍术和绳术等项目的训练。一般武士家庭由父兄直接传授武艺,上层武士家庭因为政务繁忙则聘请武艺高超的教师传授武艺。由此可知,无论哪一阶层的武士家庭均以传授武艺为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在文化教养方面,平安时代庶民武士以武为主,文化水平很低,镰仓中期时幕府主张文武结合,设立学问所,但文化知识依然不受重视,镰仓至战国时期,佛教居于主要地位,因而家庭和寺院是武士教育的主要场所。后来由于儒家思想逐渐引入寺院,儒学受到上层阶级的重视。但是战国时代,日本社会南北对峙,朝廷处于分裂状态,文化教育发展受到一定的削弱。德川时代统一之后,幕府经济力量日渐壮大,政权巩固,遂又采取起用儒者、收集古书和出版儒学书籍等措施大力提倡和奖励学问。江户时期,朱子学派因适合德川幕府统治需要而使儒家思想格外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同时,日本国学的发展也同教育密切相关,神道思想也得到很大发展。另外,此时的教育也受到洋学的影响,主要是兰学。洋学的传入与传播丰富了江户时期的教育内容,并导致各种洋学研究机构的建立及传播洋学的学塾应运而生。教育机构方面还出现了一些官、私设的教育机关,包括幕府直辖学校和各藩的藩校,平民的乡校和“寺子屋”等。除武艺和文化教育外,武士教育也很重视思想教育,战国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武道,到德川幕府时代进一步发展为以“忠、义、勇”为主要内容的武士道精神,重视主从关系,讲究复仇和殉死、切腹自杀等。

三、骑士精神和武士道的影响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阶层,骑士和武士都已淡出历史舞台,但作为教育传承下的一种信念,骑士精神和武士道精神对西欧和日本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骑士精神不只是一种观念,而且是骑士阶层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它是在骑士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内化于骑士自身的一种信仰,一种态度,一种处世风格,它规定着骑士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模式[4]。骑士精神大致可概括为:忠勇、信仰、重视荣誉和优雅得体的绅士风度等。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著作《法兰西的特性》中写道:“虽然骑士作为战争艺术的实际用途已经衰落了,但它作为教育的功能却依然存在……在人的行为上、道德上,在宫廷里、在社会中,在所有有关的统治阶级中,它的影响是深远的。”

武士道是指伴随着武士的出现而产生的武士所特有的行动行为和精神行为。日本的新渡户稻造将武士道奉为大和魂,并将它作为日本的民族精神向全世界介绍。同骑士精神相似,武士道的突出特点也表现为忠义和勇武、重视名节,其尚武倾向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其近代以来的军国主义倾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扩张而成为举世皆知的术语。武士道精神不仅在军事上影响深远,对日本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同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其已内化在日本人的头脑中,指导着日本人的生活和行为倾向、行为选择等。

四、结语

西欧骑士和日本武士教育的相同点表现在:二者出现的时间都是在中世纪;二者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都是层层分封的庄园制,都依附、效忠于各自的庄园主;二者的教育都具有封建性和军事性,都崇尚武力,以武教为主,文教为辅或被忽视,都强调忠勇、名誉等;教育目标都是掊养为封建主服务的重要政治军事力量;二者都形成了一种对后世颇有影响的精神信念,在各自的教育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骑士教育和武士教育的不同点主要包括:整体上来看,骑士作为一个阶层处于封建贵族的最下层,而武士阶层曾作为日本社会的统治者存在了数百年,地位的不同必然导致相应教育政策的不同。相比骑士教育,日本武士教育相对更注重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尤其重视思想教育,强调“忠、义、勇”的武士道精神,西欧骑士则主要进行“忠君、护教”和“文雅知礼”的礼文教育;骑士教育的宗教性特征相比武士更加鲜明,其发展的高峰也正是出现在为宗教利益而战的十字军东征过程中,而日本武士虽也有神道、佛教等一些宗教方面的信仰,但远没有骑士对基督教的狂热和紧密联系;骑士教育中对贵妇的典雅爱情也是武士教育中所没有的;日本武士曾作为统治阶级,在学校教育方面的建设作用和影响是骑士所望尘莫及的。

[1] 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2] 赵建民,刘予苇.日本通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9:52.

[3]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4] 刘新成.西欧中世纪社会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312.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A Comparative Study on Education of European Knights and Japanese Samurai

GUO Li-fang

(School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European knights and Japanese samurai appeared almost at the same time at the middle ages. As unique groups pursuing militancy at a particular stage of history, they have similarities in some aspects. However, because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ppearance backgrounds and other social conditions, and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 between European knights and Japanese samurai,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a clearer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m.

knights; samurai; education; comparative study

2011-10-10

郭丽芳(1985-),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史。

G519; K56; K313

A

1009-9115(2012)03-0074-03

猜你喜欢
武士道武士骑士
对抗大帝国的骑士
猴子和武士
克里夫兰骑士
武士与龙
“武士”挡道
论森鸥外历史小说中主从关系的演变
明治初期“立身出世思想”强大影响力管窥
日本动漫文化中的传统元素探究
暗黑武士 六步接触雷克萨斯NX
New Enem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