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乃瑄 李杉杉 周静珍
(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 南京 210009)
·专题研究·
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简述
赵乃瑄 李杉杉 周静珍
(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 南京 210009)
在分析图书馆创新服务内涵的基础上,介绍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背景;通过大量的文献和实践调查,从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服务技术和手段的创新简述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其中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包括面向教学科研需求的服务创新、面向校园文化需求的服务创新和面向社会服务需求的服务创新;服务技术和手段的创新包括依托实时快捷的交流工具实现服务创新、通过现代化通信手段实现服务创新和开展智能化、个性化信息推送实现服务创新。
高校图书馆 服务创新
彭斐章教授在《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学研究》一文中指出:“图书馆学是强调服务的科学,服务观念应成为图书馆学思想的重要因素。离开了服务,图书馆事业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离开了服务,图书馆学研究就偏离了方向。”[1]在新信息时代,学术信息资源、用户信息行为、信息服务环境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为教学和学术研究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机构,图书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服务创新成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图书馆服务创新一直是图书馆界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热点之一。
随着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上升,服务创新研究逐渐被各国所重视。《服务创新》一书中对服务创新的特征有这样的描述:服务创新具有明显的无形性;服务创新的新颖度范围较广;服务创新形式具有多样性;服务创新的“顾客导向性”非常明显[2]。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性行业,其内涵与上述主要针对企业的服务创新内涵是基本一致的。据此,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内涵可定义为:在服务过程中,图书馆突破传统服务的界限,应用新技术和新理念来改善和变革现有服务流程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范围,更新服务内容,融入教学、科研、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之中,最终形成图书馆特色化的竞争优势。
本文着眼于“服务创新”这个概念,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数据为信息源,结合实际调研,全面梳理近十年来图书馆在服务创新方面的成果,以期对其发展脉络和趋势有一系统把握,希望借此对迅速发展的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工作有所启迪。
本文采用专业检索,以“主题=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为检索式,检索2001年至2011年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研究的科学文献,共检出文献800余篇。其中,2001-2003年,年平均发文量20余篇,为研究的起步阶段;2004-2006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年平均发文量达到60余篇,并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2010年,该领域研究到达高峰,年平均发文量120余篇。
由上述文献调研结果可见,在2004-2006年我国关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论文数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正处于转型期, “高校生扩招”和“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这两项重大举措为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在高等教育的转型时期,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这给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① 随着高校发展规模和容量不断扩大,新学科、新专业不断出现,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传统的纸质资源和图书馆劳动密集型服务已经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创建开放式服务系统和虚拟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图书馆成为必然趋势;② 在高校宽口径的培养目标下,读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已不再局限于以简单借还、阅览为主的传统服务方式,他们还需要获取更多的有关学习、科研、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用性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③ 在新的信息环境下,读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信息资源,更加倾向于获得能够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和信息产品,以图书馆为中心的传统被动服务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图书馆应从文献资源的收藏者和提供者,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开发者和传播者,以生产和经营信息产品为主的产业型服务模式逐渐形成。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读者需求的转变成为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驱动力,促使服务创新成为图书馆研究领域的关注焦点。
服务创新是图书馆建设的活力之源,也是图书馆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图书馆的服务创新进行阐述。
3.1 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将所有用户笼统定义为“读者”,在此基础上将服务局限于简单的图书借还、期刊阅览、信息咨询等,忽略了不同类型读者的个性化需求,造成了服务内容的片面化和服务方式的单一化。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和社会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源泉。作为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还将面向更广泛的科研和社会群体,传统的服务模式必将被个性化服务所替代。因此,围绕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开展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是必然趋势。
3.1.1 面向教学科研需求的服务创新 面向教学科研需求的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功能,然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使用户对教学科研的需求产生了巨大转变,这对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持和保障任务的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图书馆应更新观念,勇于创新;更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特别是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为教学科研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使用户更加注重学科资源的集成化、数字化,用户的角色也从资源的使用者逐步转变为主动参与建设者。然而,图书馆的传统馆藏资源以纸质为主,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资源建设的改革迫在眉睫。“高校教学参考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十五”建设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五个系统之一。这是一个基于网络的教学参考集成服务系统,它将传统的教学参考资料进行全文数字化处理,建立教学参考书信息库。通过网络服务平台,学习者可以很方便地阅读和下载与课程有关的参考资料[3]。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图书馆开展了此项服务。在对华东地区高校图书馆教学导航系统的调查分析中,所调查的 30所高校图书馆网络服务,有12所网页上设有类似的“教学参考书推荐”,供教师推荐与课程或专业相关的参考书籍[4]。例如,河海大学图书馆结合高校教师和学生使用教参资料实际情况,从教参信息快捷方便管理和检索入手,利用Mvc设计模式和JSP开发工具开发出教参信息系统[5]。徐州师范大学图书馆研制开发的“面向教学的个性化定制推送系统”,将“教”与“学”的全部要素和实施过程统一在系统内,在教师与学生、师生与图书馆、人与信息、信息与利用之间搭建了一个广阔的立体大舞台[6]。
重点学科特色馆藏对于相关专业的研究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0年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启动了“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项目。该项目以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学科分类系统作为构建导航库的学科分类基础,建设一个集中服务的全球网络资源导航数据库,提供重要学术网站和免费学术资源的导航[7]。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了此项目:华南理工大学研制了化学工程、制浆造纸工程、通信与电子系统、制糖工程四个国家重点学科导航库[8];四川理工学院以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发酵工程、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化学工艺为学科对象,建立相应学科导航库[9];江苏地区也有许多高校开展了此项服务,如河海大学的水文水资源及水利工程学科导航系统,南京农业大学的蔬菜类学科导航系统等[10]。
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化使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信息资源,而是倾向于获得能够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和深层次的信息服务。然而,传统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方式单一,服务范围有限,未能形成系统的学科研究跟踪体系,不能满足科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嵌入式学科服务应运而生。服务嵌入到用户的科研工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细化服务,针对科研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服务,如立题与查新,研究过程中的学术追踪、成果展示等,服务工作以协同为主,起到资源保障作用;二是嵌入式学科馆员,其主要作用是充当图书馆和科研用户之间的联络人,进行学科信息资源服务、学科信息素养教育、馆藏资源建设、参考咨询服务等,将服务内容与整个科研过程结合起来,甚至可以成为课题组的成员,对课题策划、内容分析、创新性论证、论文发表、成果评价等方面提供全过程的服务[11]。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给予了较多重视,已有部分高校开展了嵌入式学科馆员的尝试。例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图书馆在与该校国际经贸研究所共建“贸易文献数据库”及“非关税措施协定文献数据库”项目过程中,将学科馆员融入科研团队中,参与研究过程并跟踪项目成果[12]。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了嵌入式咨询服务,图书馆页面提供电话、邮件咨询和实时咨询方式,公布了学科馆员的QQ和MSN,通过博客来解答用户咨询,并通过博客圈在网上发布最新消息、参考资料、信息素养等相关知识[13]。上海交通大学推出了“科研团队信息专员网络”计划,在科研团队中选拔骨干分子培养成为信息专员。信息专员是图书馆为院系科研团队服务的桥梁和纽带,在联系科研团队带头人和提供文献服务支持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是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对院系科研团队的有效延伸和深度嵌入[14]。在此基础上,上海交通大学还引入“创新社区(Innovation Community, IC2)”的新型服务理念,即图书馆主动创新服务机制:根据读者个性化需要,营建支持主题学术交流和创造的环境,以“学科服务”为主线展开工作,提倡与读者的互动交流,鼓励读者参与,支持协调研究,启迪创新思维[15]。
上述图书馆面向教学科研的服务创新均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围绕馆藏馆舍的封闭式服务模式,紧紧围绕教学科研的实际需求,以图书馆资源为基础开展主动式服务,充分体现了图书馆服务对教学科研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3.1.2 面向校园文化需求的服务创新 阅读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当代大学生阅读意识淡薄、阅读水平低迷的现实,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图书馆应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引导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读书活动,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读书活动的形式能不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内容能不能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关键在于读书活动的主题是否切合大学生读者的需要,读书活动的开展要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前提。近年来,随着读者阅读渠道的多样化和阅读方式的灵活化,枯燥的文字阅读已经较难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真实的案例和鲜活的故事才能打动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形式新颖的读书活动应运而生,Living Library就是一种全新的服务创新实践。Living Library是近年来国内外图书馆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它把人作为“图书(Living Book)”出借,用每个Living Book背后丰富感人的故事、成功的亲身经历以及现身说法的感染力使大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共鸣。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2009年3月举办了“薪火相传Living Library经验交流活动”。活动分为五大主题:留学篇、考研篇、实习(工作)篇、英语篇、科研篇,每周都有4个不同主题的“图书”供感兴趣的读者“借阅”。同年5月上海同济大学图书馆举办了“同舟共济,分享新知Living Library”活动。“真人书”的主题范围包括:职业规划、科学研究、考级考证、出国留学等,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人士以及身边的老师和同学现身说法[16]。
在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加之金融危机和大学扩招带来的巨大压力,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精神生活匮乏,并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图书馆以其阅读对象的广泛性、空间的开放性、馆藏知识的丰富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不少高校都建立了图书俱乐部或书友会,将具有共同兴趣话题的人聚集起来,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例如,清华图书馆首先在人人网上构建了第一个图书馆俱乐部——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书友会利用新鲜事、日志、相册等缺省功能来传递图书馆消息、推广“读者宣传服务月”等活动、分享图书馆精美相片,与读者建立良好互动[17]。此外,“图书漂流”活动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图书漂流活动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人们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贴上特定的标签投放到公共场所,无偿地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之后,根据标签提示,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18]。“图书漂流”不仅是一场阅读的接力和知识的传递,更是读者间智慧的碰撞与知识价值的提升,这种交流和共享方式受到了广大大学生读者的欢迎,如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敬文钟书”图书漂流站[19]、南京理工大学也开展了爱心图书漂流活动[20]。
在新信息时代,电子杂志、博客文章、网络小说、手机书等多元化信息载体形式的出现,强烈地吸引着大学生,这种看似“广泛”实际狭窄的阅读以及坐在电脑前畅游网络空间的“浅阅读”,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存状态。针对此现象,高校图书馆应当突破以往指导大学生阅读的被动、静态、零散的传统模式,积极探寻电子化信息与纸本图书相结合的阅读指导方式,以开展有效的阅读指导活动。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开展了“影像读书·沙龙”活动,即将阅读影像资料与阅读纸本书籍组织结合起来的读书沙龙活动。“影像读书·沙龙”活动可以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它将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法学等丰富的知识和实例通过影视资料表现出来,与课堂知识相结合,活化大学生的课堂知识,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21]。
高校扩招策略的实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但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就业方向感到迷茫,缺乏职业规划,无法获得有效的就业信息等问题。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高校图书馆,有责任也有义务发挥自身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的作用,利用独特的文献信息资源和现代化的网络设施等优势,帮助、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通过文献调研发现,随着高校图书馆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涌现出多种针对就业、创业教育的新的服务模式,如开展就业创业信息专题培训,开展创业信息咨询活动,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辟就业创业服务专栏,建立就业创业信息数据库等[22]。
3.1.3 面向社会服务需求的服务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就是生产力。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高等院校成为知识传播和生产力转化的中心,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也必将顺应时代形势,走出校园,服务社会。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与社会经济相结合的关键环节,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形式。长期以来,高校的研究开发项目违背市场导向原则,致使大量科技成果在研发之前没有明确的应用对象和形成产业化的条件。面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低水平,作为信息服务的职能部门,高校图书馆应把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纳入知识服务中,利用多种信息技术进行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向企业提供经过分类的专利技术和科研成果。例如,宁波大学图书馆成立了科技信息事务所,尝试按照社会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的模式,一方面根据学校教学、科研、产业的需要,提供国内外科技信息;另一方面,树立创新观念,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中介服务[23]。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还应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提供一些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个性化服务,满足企业科研人员的特定需求。可根据科研人员需求主动跟踪信息库和网络相关信息资源,收集科研人员所需要的新颖性、科学性与实用性资料,对科技成果的水平进行新颖性鉴定审查,并进行统一推送与反馈[24]。例如,扬州大学图书馆开通了面向地方的“扬州大学——扬州市中小企业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查新、代查代检、原文传递等服务,目前已发展了部分团体用户,并完成远程服务项目数十项[25]。
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深入加工,生产多样化的特色信息产品,满足社会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是高校图书馆的另一项社会化服务内容。以广州大学图书馆为例,该校图书馆建设了“媒体眼中的广州”新闻全文数据库,依托这一平台,为广州市委、市政府等社会各界提供特色信息服务。其信息产品种类繁多:有综合性信息产品,如广州市各区的重要媒体信息选编、港澳台媒体涉穗报道等,反映某一时间段境内外媒体报道广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为政府有关部门了解舆情、进行决策服务;有专题性的信息产品,如广州市重大事件新闻专题、广州市新闻发布会专题信息等;还有对媒体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的分析性信息产品,如海外媒体涉穗新闻舆情分析、针对某一专题或事件的专题性分析等[26]。
走出校园,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是发挥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的创新思路,对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进一步彰显了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资源中心 的作用。
3.2 服务技术和手段的创新
随着信息网络和数字信息资源的迅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用户希望能够快捷、实时地与馆员进行交流与沟通,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源和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面对这些新的变化,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技术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创新”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3.2.1 依托实时快捷的交流工具实现服务创新 图书馆服务是在与用户交流过程中实现的,良好的交流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然而传统图书馆服务过程中与用户的交流主要是科学图书、杂志、声像资料、电子出版物、图书馆书目等正式交流工具,这种交流模式比较严谨,形式也单一,不易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非正式交流模式以其宽松、自由、贴近用户的特点受到了大多数用户的欢迎。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已有不少高校采用E-mail、QQ、MSN、BBS等作为与用户进行非正式交流的工具。在众多网络非正式交流方式中,BBS以其方便、快捷、自由、平等、匿名、多项交流、受众多、低成本、可积累、论题广泛和总揽全局等优势在校园中吸引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许多高校使用BBS图书馆专版开展网络非正式交流的用户服务(如各种参考咨询、课题跟踪等),影响用户阅读倾向、科研方向和进程,满足和强化用户信息需求[27]。Web2.0时代的到来,给网络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博客、播客、维基百科等服务的出现,使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使用产生了新的变化,也给图书馆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图书馆必须应时而变,引入新技术、适应新环境,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博客以其及时性和互动性可作为图书馆信息发布以及与用户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播客可以传播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文件,且内容含量大,图书馆可用播客为读者提供一个高质量的视频讲座资料库。“威客”意指在网络时代,凭借自己的创造能力(智慧和创意)在互联网上帮助别人而获得报酬的人,图书馆可利用威客模式构建咨询库和专家库,为图书馆馆员提供知识服务的途径,也为读者知识交流提供平台[28]。目前,Web2.0在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得到了应用,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从知识服务入手,以学科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博客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该博客具有学科知识导航、用户在线交流、学科化知识推送服务等多种功能,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专业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29]。为了适应学科服务发展需要,清华大学图书馆也进行新闻传播学科博客实践探索,通过学科博客这一公共平台建立了图书馆和读者、读者和读者之间的多通话渠道。
3.2.2 通过现代化通信手段实现服务创新 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渐成熟以及移动设备(如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的普遍应用,用户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方式发生了改变,他们希望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结合现代化通信手段更方便地向读者揭示馆藏,同时把图书馆服务从互联网平台延伸到移动网络平台,使读者能够随时随地浏览资源,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探索的新趋势。据调研,2009年调查的37所“985”高校中,提供手机图书馆服务的有11所;107所“211”高校中,提供手机图书馆服务的有15所。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与中国移动公司合作推出“掌上图书馆”项目,提供手机图书馆服务。“掌上图书馆”主要定位于图书馆传统业务,是可扩展的,依附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并与之集成,能够让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以短信或WAP方式访问和接收图书馆服务的应用服务平台[30]。此外,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均已实施手机图书馆系统。3G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中国本土公司合作,利用3G技术开发了全球首个实现基于各类手持终端设备对各类数据库资源进行统一检索和全文访问阅读的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图书馆[31]。
3.2.3 开展智能化、个性化信息推送实现服务创新 在新信息时代下,用户更加注重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个性化,那么如何发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就成为图书馆急需解决的两大问题。然而,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中,找到读者需要的特定信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这项挑战,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开采和数据挖掘技术应运而生。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读者借阅数据进行统计,可以追踪读者经常访问的网页并进行分析挖掘,了解读者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从而确定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方向。因此,图书馆可针对用户的需求,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搜索、挖掘相关信息,为用户提供相对完整的信息产品,并实施个性化决策支持服务[32]。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将形成的信息产品主动推送给用户,并提供各种商用数据库、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接口及信息索引。用户无论何时只要打开他的频道,就可接收到他所需要的信息,无需花费时间搜索,而是相关信息自动流动到用户面前,实现信息的智能推送[33]。例如,南京邮电大学结合本校重点学科资源和图书馆的实际工作,研究开发了基于重点学科的RSS信息推送服务系统,将学科信息以推送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为学科建设提供新的服务领域,为相关专业科研人员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满足其准确、快捷地获取所需学科信息资源的要求[34]。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和图书馆开发的“数字化图书馆个性化推荐系统King base DL”,包括数字资源统一检索服务系统、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系统和在线咨询服务系统,能按照科研人员定制的科研课题要求提供科研成果综合客观评价和鉴定审查,能跟踪科研人员的研究行为和科研动态,从中分析推荐课题立项研究的合理性[35]。
总之,及时跟踪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托现代化手段,挖掘用户需求,缩短与用户的距离,是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发展趋势。
近十年来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研究和实践,说明了用户的需求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最终驱动力。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自身发展特色而形成的服务创新必将成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选择。
[1] 彭斐章. 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学研究[M]//彭斐章. 彭斐章文集.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41.
[2] 夏一红. 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对学术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的启示[J]. 图书馆论坛,2009,29(5):127-128.
[3] 杜安平. 高校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创新[J]. 情报资料工作,2005(4):92-94.
[4] 肖运安,章忠平,林依雯. 华东地区高校图书馆教学导航系统调查分析[J]. 图书馆学刊,2011(3):61-64.
[5] 徐绪堪,汪利利,钱常春. 基于MVC的教参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8):69-71.
[6] 周 涛,鲁耀斌. 徐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向教学的个性化定制推送系统[J]. 图书情报工作,2005,49(12):114.
[7] 李 清,黄 玲,王晓美. 浅议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的建设[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S1):114-115.
[8] 楼宏青. 高校重点学科导航库建设探析——以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重点学科导航库为例[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30-33.
[9] 张 霓,朱 渝,杨 帆. 高校图书馆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的建设探析[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0(2):26-29.
[10] 江苏省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建设成果[EB/OL]. [2011-08-27]. http://lib.hhu.edu.cn/xkdh/subject_navgt.htm.
[11] 李名洋,鄢小燕. 面向科研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1):54-58.
[12] 王 群. 发展合作项目嵌入科研过程——深化学科服务模式探索[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2):46-48.
[13] 韩 丽. 泛在图书馆环境下嵌入式馆员的泛在化服务[J].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71-74.
[14] 李 佩,范秀凤,王琏嘉. 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有效延伸和嵌入——记“科研团队信息专员网络”建设[J]. 图书馆杂志,2011(6):65-67.
[15] 张丰果. 图书馆创新支持计划塑性成形系服务基地成立[EB/OL]. [2010-01-12]. http://topics.sjtu.edu.cn/newsdisplay.php?id=24589.
[16] 张立亚. Living Library对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启示[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5):86-88.
[17] 姚 飞,张成昱,陈 武,等. 图书馆服务与社交网络整合研究——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实践案例[J]. 图书馆杂志,2011(6):24-28.
[18] 曾 苏. 图书漂流在我国的发展[J]. 情报资料工作,2007(3):95-97.
[19]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敬文钟书”图书漂流站[EB/OL].[2010-04-03]. http://202.119.108.115/boocro/html/index.htm.
[20] 南京理工大学. 爱心图书漂流[EB/OL]. [2011-08-27]. http://lib.njust.edu.cn/content.aspx?id=68F92303F83C4E54A4248944DC592F92.
[21] 李 军. 高校图书馆“影像书·沙龙”阅读指导模式探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1):101-104.
[22] 王跃虎,袁 俊. 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创业信息环境保障[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70-72.
[23] 聂峰英.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推广与实践[J]. 图书馆建设,2010(8):71-73.
[24] 刘冬梅,刘彦庆. 高校图书馆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服务策略[J]. 图书与情报, 2010(4):39-41.
[25] 李丕仕,王 静.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尝试与发展探析[J]. 图书馆杂志,2010(11):50-52.
[26] 杨 玫.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模式探索与实践[J]. 图书馆杂志,2011,30(3):59-61.
[27] 李 雅,姚立会. 基于网络非正式交流环境下的图书馆用户服务研究[J]. 情报杂志,2010,29(7):189-192.
[28] 何雪英. 博客、播客、威客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 图书馆学研究,2010(5):49-51.
[29] 孙 翌,郭 晶. 基于博客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实证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09(5):104-107.
[30] 陶 宇. 华南理工大学“掌上图书馆”构建[J]. 图书馆学研究,2011(8):19-25.
[31]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全球首个3G移动图书馆在北京大学测试. [2010-09-08]. http://www.edu.cn/3g_9924/20100908/t20100908_519787.shtml.
[32] 胡国芳. 数据挖掘技术在图书馆创新服务中的应用[J]. 情报资料工作,2007(2):104-106.
[33] 张素霞. “推送”技术与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的实现[J]. 现代情报,2004,11(11):46-47.
[34] 薛 娟. 基于RSS技术的重点学科信息推送系统设计及实现[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4): 83-86.
[35] 刘冬梅,刘彦庆. 利用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推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88-91.
ABriefingofDomesticAcademicLibraryServiceInnovation
Zhao Naixuan, Li Shanshan, Zhou Jingzhen
Library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9, China
After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the background of which is first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With substantial literature reviews and practice surveys, a brief statement of services and innovative ways,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means is given. Services and innovative ways are concerned with service innovations for the need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mpus culture and social service;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means are concerned with achieving service innovation with real-time and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tools, modern means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telligently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push.
academic libraries; user service innovation
G252
赵乃瑄,女,1967年生,研究馆员,博士,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发表论文30余篇;李杉杉,女,1984年生,助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服务研究,发表论文9篇;周静珍,女,1979年生,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服务评价,发表论文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