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后国际会计研究和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

2012-02-15 14:56单波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402
天津科技 2012年1期
关键词:公允会计准则准则

单波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300402)

美国次债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导致美国众多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巨头、房贷机构倒闭或巨亏。面对灾难,华尔街金融巨头们纷纷把矛头指向现行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认为这是导致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

早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时,一些学者就认为东南亚国家金融机构没有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在债务披露、衍生金融工具披露和或有负债披露等方面的不充分、不透明加重了这场危机的爆发。虽然不能把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归咎于会计披露的缺陷,但会计披露缺陷的存在,必然会引发或加重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会计准则尤其是公允价值准则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系统地研究美国经济环境以及会计准则的变迁。

1 美国公允价值准则的历史演进及相关定义

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和贷款机构(S&L)面临因通货膨胀和市场利率上涨导致贷款和储蓄利率差收窄的威胁,为了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它们大举涉足一些高收益、高风险的消费贷款和商用地产贷款,并利用一些衍生金融工具将不良贷款证券化,导致大量金融机构亏损严重、濒临破产,而之前它们财务报表上显示的业绩非常良好。会计信息披露的不透明、不及时,使得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产生了质疑,开始考虑用一种新的计量方式来替代历史成本。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查理·C·布雷登在美国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委员会作证指出历史成本计量下的财务报告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了引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讨论和修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6年9月发布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并要求或鼓励美国机构采用这一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

该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市场上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负债付出的价格。”在这里,市场参与者是指资产或负债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中的买家和卖家,他们独立于主体,熟悉市场情况,有能力并自愿交易。

在具体操作中,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划分为3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在活跃市场有可观察的价格,因而采用市价对资产和负债进行价值计量,也称盯市原则;第2个层次是在没有活跃市场时可采用模型来估值,但需要输入可观察的参数,称为按模型定价;第3个层次类似盯市模型的方法,用不可观察的输入参数和模型假设进行定价。

2 公允价值准则在本轮危机中扮演的角色

自从本世纪初网络泡沫破灭以后,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居民消费,尤其是住房消费。美联储从2001年开始,连续13次调低基准利率,使其从当初的6.5%降低到1%。美国房贷机构开始大量对那些信用等级较差的用户提供住房贷款,即次级按揭贷款(SM),并将这些债券打包成金融各种衍生品,其中依次为按揭贷款抵押支持债券(MBS)、资产支持债券型抵押债务权益(ABS CDO)、信用违约互换(CDS)。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各大金融机构大手购入该类证券,市场流动性充足。在资产价格不断上涨的前提下,这些金融机构所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使得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大为改观,尤其是在各大机构交叉持有对方各种证券时,使得泡沫越吹越大,而忽视了相关的风险。

由于意识到经济过于膨胀,美联储开始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2004年6月起连续17次调高基准利率,直至5.25%,导致房地产价格下跌,加上还款利息上升,使得大量购房者因无法偿还债务而违约,风险开始集中爆发,由此导致大量投资者恐慌性抛售各种证券,金融资产价格大幅缩水。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下,各大金融机构由于证券大量减值准备而在财务报表上显示巨额亏损,从而导致“价格下跌——资产减值——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

从上面各种现象来看,似乎公允价值真的是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然而透过现象,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审视公允价值。Barth、Landsman(1995)指出,只有在完美和完全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才能被准确定义。而事实上,无论是危机爆发前,还是在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实施的环境都存在很大的漏洞。信用评级机构不负责任地将一些垃圾债券评估为优良级;政府又疏于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导致大量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的产生;一般人根本无法理解其潜在的风险。因此它并不满足公允价值定义所要求的“熟悉情况”的交易主体,即使在活跃的市场上交易,其交易价格严格上说也并非准则下所定义的公允价值。而对于CDO、CDS两种衍生品来说,基本上属于“场外交易”(OTC),按照现行的公允价值准则,它们应当划分到第3个层面,需要运用复杂的模型加上管理层主观的判断来对其进行定价,而这就给机构管理层留下了操纵定价的空间,尽管准则要求充分披露计量的范围、方法和假设及其对收益的影响。当风险集中爆发后,大量投资者恐慌性地抛售其手中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为了达到银行监管当局资本监管要求(资本金、资本充足率),又被迫以低价出售手中的证券。按照上面公允价值的定义的要求,在这个交易过程中,它并非“是有序的”市场,市场参与者也“非完全自愿”交易,以市价作为公允价值必然存在漏洞。

从会计目标上看,国际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英国会计准则、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以及法德国家的会计准则等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共性都是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以供其做出相关决策。从这个角度看,会计仅仅是信息的提供者,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会计准则本身只是一个技术上的规范。

因此,笔者认为公允价值准则本身并非本轮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美国房贷机构不顾风险大量放债,贪婪的金融机构又将这些高风险债券证券化,转换成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而政府疏于监管、放任自由导致危机的爆发。然而,会计准则的实施又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尤其是准则应用环境存在缺陷和准则制定不够完善时。公允价值准则应用环境的缺陷和准则制定(可操作性)的不完善性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本次危机爆发的广度和深度。我们现在真正要做的不是废除公允价值准则,而是改善公允价值实施的外在环境和完善具体准则本身存在的漏洞,尤其是在非理性、非有序的市场交易中。

3 危机下各国政府对会计准则的修订

面对危机和迫于各种压力,美国众议院于2008年10月3日通过财政部救市方案,并要求SEC在不损害公众和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考虑暂停使用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SEC于2008年10月10日正式发布了针对第157号准则的修订稿,即《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该文件指出当相关市场可观察数据无法获得时,可以使用管理层关于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风险调整的假设;FASB于2009年4月2日决定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的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给予金融机构在资产计价方面更大的灵活性。

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准则制定部门也纷纷修订了各自国家与金融资产相关会计准则,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他们的举措都是为了避免市价持续下跌给金融机构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少提减值准备使金融机构的账面利润大为改善。

在极端的、非理性的环境下,对公允价值准则的放宽或暂停使用是为了缓解市场的进一步恶化和恐慌。但这种“掩耳盗铃”做法会不会让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会计披露报喜不报忧的历史重演呢,我们将拭目以待。

4 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

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然而当前,包括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内的准则制定机构纷纷对金融资产重分类和公允价值使用进行修改。国际会计准则是否重回历史成本,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历史只会前进不会倒退,公允价值准则也必将在曲折中发展。我国在引入公允价值时相对谨慎,并且中国银行业总体经营稳健(2008年度平均利润增长30.6%),利润主要来源于借贷利率之差(国际化最高的中国银行2008年度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71.3%),衍生金融产品不多,我们无须修订我国的会计准则。然而,在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间交叉上市已成为趋势,使用同一标准计量报告公司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已成为必然。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各国准则修订的新动向,与世界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加强沟通与协调,必要时对现有的准则做出调整和完善。

除了公允价值准则,我国必须在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不断完善现行准则,以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和预测到公司经营中的潜在风险。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实施金融监管时依赖于各种会计信息,诸如在维护金融稳定,化解金融风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中央人民银行,它在实施金融监测时以银行等金融机构披露的会计信息为基础,其中包括以会计信息为基础计算的流动性指标(超额准备率、存贷款比率、中长期贷款比率等)、安全性指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等)等。由于新的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以及减值准备计提的变化,使得这些指标的计算根据现有的披露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出台更为详细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显得极为重要。

另外,笔者还建议完善业绩报表的披露,稳步推进和完善综合收益表(我国目前使用的是利润表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在当前资本市场异常波动、美元汇率面临贬值、房地产价格不稳定的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各期业绩也可能产生一定的波动。业绩报表应当能够更加详细地罗列核心业务、公允价值变动、外汇资产变动等的影响。披露业绩报表既有利于投资者理性判断公司当期业绩波动的原因、未来发展的潜力,也有利于公司管理层加强风险管理,避免短期行为。■

[1]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价[J].会计研究,2007(7):13-17,97.

[2]华鸣.美国次债危机中的金融衍生品及其风险传递研究[J].财务与金融,2009(1):10-13.

[3]曾山.新会计准则对银行业稳定的影响——基于央行风险监测的视角[J].财务与金融,2009(1):10-13.

[4]王诚军.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是金融危机“帮凶”[N].中国证券报,2008-10-31.

猜你喜欢
公允会计准则准则
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运用分析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会计教育的思考
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研究
我国公允价值问题的应用研究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廉洁自律准则歌
学学准则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