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妮,贺金龙
(1.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2.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教育教学研究
认知失调理论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方法启示
乔 妮1,贺金龙2
(1.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2.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从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出发,结合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欠缺的现实,探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新方法。
认知失调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认知发展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当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变化的社会,人们受到多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认知上存在着不协调的状态。同时,面对这种不协调,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消极的躲避态度。因此,研究认知失调理论是符合人的思想和认知发展规律的,有助于我们探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新方法。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于1957年,提出来的。他认为,认知或者认知结构是个体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以及特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有机思维网络。个体的认知或认知结构是由多种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的,即以语词和句子形成存在于头脑中的各种概念、消息、判断、意义等体系。认知结构的状态也是由这些基本的认知因素相互间关系决定的。这些认知因素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即协调关系、无联系和不协调关系。费斯汀格认为,当各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
当认知因素出现不协调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某些心理压力,使得个体态度的稳定结构出现裂痕,个体原有的态度发生动摇。态度的动摇就导致个体主动、开放地参与新的认知活动,企图通过改变自己原有的观念或行为,来减少或者避免这种不协调。用来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淡化冲突性的另一种认知因素,以达到态度的一致性
当各种因素出现不协调时,可以选择强调其中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使人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并趋向于所强调的认知,以改变人的态度;或者选择淡化存在冲突的认知因素,间接地强调正确的认知因素,使人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态度发生转变。
(二)在认知不协调的两个因素中,改变某一认知因素,使其由不协调趋于协调
在人的认知因素中,可能存在着相互不协调甚至矛盾的两个认知因素,当我们需要强调其中某一因素时,就改变另外一个与其相互不协调的因素,使其与需要强调的那个因素一致,这样就可以使不协调转化为协调了。
(三)增加一个新的认知因素,来降低原有不协调的程度
在人原有的认知体系中有多种认知因素,并且这些认知因素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认知结构,但是这样的认知结构不一定与现在的实际情况相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在人的原有认知体系中增加一种新的认知因素,就会有效地降低原有的不协调程度。
认知不协调的强度主要由两个方面决定:第一,认知不协调的强度是由不协调所涉及的两个或两组认知对于个体的重要性来决定的。所涉及的认知因素的重要性越大,出现不协调时强度也就越高。反之,涉及的认知因素的重要性越低,出现不协调时强度就越低。第二,认知不协调的强度,还由引起认知不协调的认知因素多少来决定。当一种认知因素与其它许多认知因素之间有着性质和水平不同的广泛联系时,这时所出现的不协调的强度,是所有这些联系强度加权的结果。反之,一种因素与其它因素联系性较弱时,出现不协调的强度就会较低。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存在着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社会环境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四个要素并不一直处于协调的状态。这种不协调主要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受教育者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关系。而且这种不协调存在于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并贯穿始终。
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因素间的失调,会使其产生减少或避免失调的压力,在这些压力下,个体在操作上表现为认知的改变、行为上的改变以及慎重地接触新信息和新知识来达到认知上的协调。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首先要使受教育者产生并意识到自己认知上的不协调,然后采取多种方法,将不协调转化为协调,以转变受教育者的态度。认知失调理论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与认知发展规律,利用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明确地提出了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加以借鉴可以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同时结合受教育者产生的认知失调情况,及时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促使受教育者达到认知协调,并使受教育者的认知转变为社会需要的认识和态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认知要素,促进受教育者的认知协调
费斯汀格认为,个体在产生认知失调后,就会主动通过改变认知元素来达到认知协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因素都是动态的变量,这些变量会随时因为其中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组合方式,引起彼此之间的不协调,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时期,教育者要利用受教育者想要主动改变的心理,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适时改变。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主题都适时发生着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也应相应地变化,体现时代的气息。只有符合时代的思想才是最具有说服力、最具有感染力的思想,受教育者在认知上体会到新的认知因素,内心就会出现不协调的状态,并主动产生一种求得协调的动机。这样,受教育者面对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时,才会在思想上引起认识转变的欲望,才有兴趣继续去接触,加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才能让受教育者接受并转变认知和态度。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作为“文本”面貌出现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是确定的,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就意味着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多结合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状况及受教育者的内在要求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形而上的说理教育变成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这样就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动、有吸引力,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新的认知因素,促进受教育者的认知协调
费斯汀格认为,如果在两个认知因素之间存在失调,那么个体通过增加新的认知因素,而这些认知因素能产生新的协调关系,就会减少原有的失调。
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信息量,结束了长期的封闭状态,使得受教育者在网上冲浪的时间远远大于接受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他们从网上获得的信息也更加海量,更加广泛。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学着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这一新的教育资源,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利用受教育者耳熟能详、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说服力。
(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促进受教育者的认知协调
费斯汀格认为,当个体出现认知失调时,如果增强个体内部的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或者淡化其中的冲突因素,就会使个体的认知由不协调转化为协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尤其要加强对受教育者的重视,协调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1.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重要性
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教育信息也是影响和改变受教育者态度的重要因素。但是,根据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个体很难在第一次接受某一教育内容时就发生态度上的转变,适当的内容重复可增强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熟悉度,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以及态度的改变。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内容的重复也要保持一定的度,根据态度改变理论中的沟通说服原理,教育信息的重复若超出一定的限度,会使受教育者产生抵御心理,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效果。
第二,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情感特征、能适度引起恐惧的信息的重要性。根据态度转变理论,增加信息的恐惧感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同时提供消除恐惧的方法将引起受教育者的重视,有利于受教育者态度的转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适当地选取能够引起受教育者心理恐惧,并提供可供解决的方法的信息,并强调这些信息的重要性,可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
2.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在社会高速发展、各类信息冲击的时代,受教育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学到的各种理论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使自己的困惑得到解决,最终实现态度的转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以下工作:鼓励受教育者参加各种劳动,让受教育者在劳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收获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鼓励受教育者参加各种社会服务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活动,而且受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还能体验和认可社会所提倡的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鼓励受教育者参加社会考察,使得受教育者在参加社会考察的过程中学会通过调查掌握一手资料,提高思想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人的态度的形成或者改变都要经历服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是从个体认知不协调出发,遵循人的认知形成规律而提出的,这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相一致,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科学、有效地加以借鉴,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时效性。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
[3] 闫峰.从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4).
[4] 吴雷鸣.态度改变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9).
[5] 胡燕青.认知失调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2010(1).
[6] 李鬼霞,葛丹丹.认知失调理论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传承,2008(7).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The Enlightenment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s Persuasion on the Strengthe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QIAO Ni1, HE Jin-long2
(1. College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2.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Based on Festingr’s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lo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 new method is probed to strengthen the persua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40-03
A
1009-9115(2012)04-0127-03
2012-04-06
乔妮(1987-),女,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