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宇(广州行政学院哲学与文化教研部,广东广州 510070)
对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若干思考
□赵宏宇(广州行政学院哲学与文化教研部,广东广州 510070)
当今世界倡导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国家之间的文化往来既有交融共荣的一面,也有碰撞摩擦的一面。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与侵袭,在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着严峻的风险与考验。冷静分析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客观评估我国文化安全所遭遇的挑战,努力防范风险,维护国家的文化尊严,既是执政党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也值得引起每个中国人的忧虑与深思。
文化安全;文化自信;文化认同
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以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为主要考量对象,但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与国际环境的复杂化,“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提出成为冷战后的一种新思维。“9· 11事件”之后,学术界对“非传统安全”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将其所关注的范围扩大到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能源等关系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广阔领域,文化安全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也大幅提升,但软实力的质量与水平和我国的大国地位并不相称,文化的凝聚力与辐射力有待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也有待加强。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来势汹汹,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日益严峻的风险与挑战,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如何妥善处理、积极应对这些交错环绕的问题,必须引起执政党的高度关切,也值得引起每个中国人的忧虑与深思。
从概念上来说,文化安全是指人们认为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不会在全球化大势下逐渐消失或退化的安全感。[1]这种安全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深度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二是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作为支撑。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愈演愈烈的当今世界,要做到这两点并非易事。尽管在理论上,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异质的、丰富多彩的,但就现实情况来看,由西方世界塑造的现代文化无疑在我们这个时代占据主流地位。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军事、科技、经济力量的巨大优势,将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原本来往有限、相对封闭的各大文明体之间打破了相安自处的格局,或积极主动或受迫被动地加入这一历史变局之中。资本主义的经济生产方式与文化认同方式与其他的文明形态相比,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同化能力。流动的资本、自由解放的人性观、无所不能的现代科技,使其他的文明形态都黯然失色。无论愿意与否,自从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全世界都被此潮流裹挟而去,潮流到处即是所向披靡。我们身处的现代世界,究其价值理念、制度规则、交往方式等塑造人们基本文化行为的原则,大多来自于西方,这一基本格局是既定的,讨论文化安全的问题,只有在此大的时代背景下才能有所省思,有所创见。
在一个由西方规则主导的国际社会中,国际关系中实实在在的政治、经济利益往往与价值观、民主、人权等问题纠缠在一起,呈现十分复杂的面貌,而国家之间的角力由于兼及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两个方面,因此也面临更加纠结的态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从资本主义兴起以来,事实上,西方国家一直掌握着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尽管在全球化大潮中,国际交往的深度与广度空前紧密,各国之间的文化样态也呈现交融互补的格局,但西方国家在政治、军事、科技、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始终占据着优势地位,国际关系中西强我弱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在众多非西方文明之中,相比印度、伊斯兰世界而言,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也最为淡漠。有学者甚至指出:对于西方世界,中国始终是一个独特异质的存在,在历史上中国和西方几乎很少深层的交往,中国完全外于西方,西方也完全外于中国。[2]这一既成事实也充分说明,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自身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即便随着参与国际交往的密度与程度的加深,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异朝着融入世界主流文化的方向迈进,但中国不可能像有些小国那样沦为西方世界的附庸,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不难发现,如何妥善处理中国与西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中国现代转型之路的中心问题。面对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艰难纠葛,如何权衡利弊、进退取舍,以选择一条适当的道路其实并非是一件能够轻易完成的任务。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经过一百多年欧风美雨的洗刷与冲击,传统社会在激变中寻求艰难的转型,而在文化问题上又面临着文化断层与文化迷失的双重隐忧。从现状来看,中国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已相当淡漠,一些中国人特别是大都市中的精英人士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已相当西化,尽管中国传统中以儒家为主的一套价值系统在某些地域,特别是在“钱塘江以南的中国”,[3]仍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国人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而在民间社会中受到广泛认可的乡规民约、礼俗风化中也不难窥见儒家价值观的影子,但就中国社会的总体状况而言,我们与固有的文化传统之间越来越隔膜,越来越陌生已成为普遍的现象,“文化中国”与其说是对现实的某种映照,还不如说是学者们一种近乎乌托邦式的想象。
再以意识形态领域而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作为我国的立国之本,与西方世界所普遍奉行的自由主义理念有很大距离,苏东剧变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切合中国的实际,这也仍然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综上所论,中国作为一个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在价值观、政治制度、发展道路、文化选择等诸多方面,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最近三十多年来,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这一国际大势的引领之下,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实现和平崛起,这对西方世界而言构成了强大的挑战与压力,他们对中国始终心存芥蒂,既不能不合作,也不能不弹压,而中国不可能跟随西方世界的步调而翩翩起舞,这既是由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应有姿态。因此,面对西方世界的成见与猜忌,如何沟通对话,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既保持自身特色,又遵循国际规则,在合作与共赢中融入世界潮流,这对于日益壮大的中国无疑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从文化安全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我们要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固有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也要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适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只有内外兼修,开拓视野,提升文化自觉的意识,我国的文化发展才能拥有深厚的根基而屹立不倒。
一般而言,文化安全是一个涉及众多层面、内涵丰富的概念,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按照通常的划分,文化安全可以从价值观念安全、传统文化安全、政治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几个方面来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渗透已相当深入,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处在一个信息自由流动的时代,各种文化型态同台竞技,呈现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复杂的态势,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互现,更需要清醒的头脑来辨别分判。当前,尽管沟通与对话是国际文化交往的主流,但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来势汹汹,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旋律文化都面临严峻的风险和挑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焦虑与关切。
(一)价值观念安全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也是国家的立国之基与精神之源,价值观念安全是文化安全中最重要的部分。最近几年,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是学界一个热点话题,事实上,是否存在普世价值,或者说是否需要提倡普世价值,从哲学层面上来看都大有推敲的余地。但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推崇普世价值隐含的潜台词实际上是要把尊重人权和生命、乃至民主、宪政和言论自由这些国际上普遍尊重的价值观念在中国推广普及开来,以便在更深广的意义上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4]实际上,这种诉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也是相通的。因此,维护价值观念的安全,其要义不在于自我封闭、画地为牢,而在于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广博的胸襟来融入世界潮流之中。只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普世价值的争论,并不失时机将其内核与精髓创造性的用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才是确保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能够得到尊重与认同的根本之计与长久之道。
(二)传统文化安全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文明演进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先贤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发扬光大。然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尽管近些年来传统文化热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在一定程度上,官方、学界、媒体、民众对传统文化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表面的热度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时代的焦虑,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乡愁更多的是一种对当下浮华世风、人心空虚的反照与寄托,从其内里来看,传统文化的深厚人文情怀与格调趣味其实并未真正在我们这个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如果冷静观察,其实不难发现,无论从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交往礼仪等小的方面来看,还是从思想传统、学术渊源、文化传承等大的方面来看,传统文化在当代都面临十分尴尬的处境。如果说,传统的没落是现代社会遇到的普遍性问题,那么,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独特传统的大国,在全球化大潮的席卷之下,面对西方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所拥有的巨大话语优势,如何能够为自身的文化传统保留一份特殊的位置,维护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文化地位,实在并非易事。因此,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以使斯文不坠于地,应当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值得引起每一个国人的热切关注。
(三)政治文化安全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方面有自身运作的逻辑。多党制、三权分立、竞选政治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致通行的政治架构与运行机制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一党执政、提拔委任、民主集中制等制度存在极大的差异。在政治文化领域,即政治系统中所存在的主观因素,包括社会的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精神、政治心理、公众舆论等,中西之间由于历史与现实的不同,都表现出各自的特质。固然,随着国际政治交往的增加,任何国家的政治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之间互相影响与互相借鉴的情况也将时有发生。但必须警醒的是,西方一些国家经常会以推行自由民主为议题,打着人权高于主权、宗教信仰自由之类的幌子干扰甚至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这种意义上,维护国家的政治文化安全就成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一种重要手段,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与警惕,这既是捍卫文化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必然选择。
(四)意识形态安全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与对抗由来已久。早在冷战时代,意识形态的对立便是美苏两大阵营之间分庭抗礼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格局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企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愿望也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心声。就在这一历史转折的关口,面对国际上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也在艰难探索社会转型的道路。以意识形态领域的调整转型而言,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因素仍难以被适时改正,“摸着石头过河”便成为这种条件下的一种明智选择。当前,我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设仍处于十分微妙的境地,一方面要适时跟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而不断与时俱进,既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操之过急;另一方面也要跟上世界潮流与国际大势,不能与时代脱节、落伍。因此,维护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必须与意识形态的调整与变革结合起来,这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需要执政党具有非凡的智慧与勇气审时度势,才能攻坚克难,以不断开辟新的理论境界。
当前,我国已充分认识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对于内政外交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积极提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大力支持学术界、文艺界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沟通与对话来化解隔阂,增进信任。应当说,我国政府的这些做法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然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进一步做好维护文化安全的工作,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索。
(一)文化安全必须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生命力与时代感的一种认同与自信。近百年来,在激进主义思潮的裹挟之下,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性曾经历过巨大的怀疑、否定甚至摧残、破坏,一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甚至发出不读中国书的主张,中国传统的伦常价值、文教制度、礼俗文化等,长期以来被当做不合时宜的封建糟粕而受到严厉批判。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人不但失去了对本民族固有文化的欣赏与自信,很大程度上还以一种厌恶、反感甚至仇视、敌对的心态来对待传统。这种局面的形成固然有其复杂的历史社会原因,特别要从清末以来中国屡屡遭受的挫败与屈辱中去寻求理解,但无论如何,经过一百多年激烈的反传统,我们已经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自信。固然,中国传统上一向推崇大一统,专制制度下的思想文化生态也曾发生严重的扭曲与变形,但这并不能成为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的理由。实际上,经过多年来对传统的破坏,我们已经深切地尝到了这种鲁莽做法的恶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唤醒对传统的尊重与认同、恢复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不仅是我们重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彰显中华文明主体性的时代要求。可以预见的是,只有在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传统建立起充分的自信之后,才能以更加理性、更加平和的态度来分辨外来文化中的香花毒草,而在此基础上讨论文化安全的问题也才能更有底气、更有的放矢。
(二)正确估量我国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的威胁
谈论文化安全的问题,必须准确判断何种势力是威胁我国文化安全的主要力量。首先,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处于强势地位,一方面,这些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断地沟通、融化、碰撞,这对于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理解很有益处;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借助经济、科技、贸易、媒体、网络传播的优势,力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推向全球,特别是通过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来传播西方的政治文化、通过人权外交、民主外交输出西方的政治理念,这些做法都呈现出文化扩张与文化霸权的特点。因此,抵制美国的文化霸权、防止西方国家文化殖民的肆意扩张,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首要任务。其次,文化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席卷全球的强大文化形态,将资本与文化的力量整合在一起,采取商业推广的模式,大肆推崇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其风潮席卷全球,所到之处贻祸甚远,这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实际上有着巨大的腐蚀作用,其危害程度之大也丝毫不容小觑。可以说,当前威胁我国文化安全的主要力量即来自这两个方面,准确判断这种威胁的深度与广度,积极探索抵御文化霸权与文化资本主义侵袭的有效策略,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工作的主攻方向。
(三)处理好维护文化安全与文化包容之间的关系
文化安全的问题早已有之,但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日显突出,则是与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分不开的。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自我封闭、与世隔绝,而随着国际往来的频繁与加深,文化之间的吸收与互补也是必然之势。因此,在这种时代条件下,谈论文化安全的问题必须首先抱有一种开放的心态,要以更加开阔的胸襟来面对文化领域中多元、异质的声音,只有以此视野与眼光来思考维护文化安全的方略与对策,才不会禁锢思维,才不会犯僵化保守的错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仅仅依靠抵御和固守是不可能的,依靠信息屏蔽、阻隔交通也只能在短期内有所成效。而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经验来看,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无不来自于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与认同,国家的文化安全也只有建基于普通民众广泛认可的共识之上,才能坚实牢固,无往不摧。因此,正确处理好维护文化安全与文化包容之间的关系,是我国文化建设中必须长期面对的问题,只有适时妥善的积极应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1]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8.
[2]甘阳.通三统[M].北京:三联书店,2007.16—22.
[3]姚中秋.钱塘江以南中国:儒家式现代秩序——广东模式之文化解读[J].开放时代,2012,(4).
[4]郭宇宽.意识形态争论的30年循环[EB/OL].http: //www.my1510.cn/article.php?id=12234.
□责任编辑:杨姝琴
G120
A
1003—8744(2012)05—0110—06
2012—6—18
赵宏宇(1980—),男,哲学博士,广州行政学院哲学与文化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理论和中国古典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