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工程应成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重要平台

2012-02-15 14:11褚乃骥
图书馆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农民科技信息化

褚乃骥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15)

褚乃骥 男,1957年生。本科学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

1 搭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意义

1.1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

2012年中央1号文件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开始由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根本上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决策。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大力改变农村面貌,对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农业信息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重大且意义深远,它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1.2 提高农村、农民文化素质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的文化素质跟不上科技发展的要求。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掌握少,对延伸到二三产业的相关技术更是不了解、不熟悉。一些成熟、适用的农业技术引进后,在推广过程中,不能被农民及时有效采用。农民科技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良种的推广和新技术的采用,也严重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共享工程”以方便快捷的方式、以较少的投入将文化信息资源直接送到千家万户,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共享工程”所带来的农村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发展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农民是农村信息化的最终受益者和使用者,只有在充分了解农民信息需求基础上实行的农村信息化才会得到农民的认可。

1.3 带来农村经济观念及状况的变化

对于农村而言,社会发展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价值观的转换。“共享工程”在农村的普遍与有效实施,将改变农民的文化心理及生活方式,这将引发农民的人才观、发展观、致富观等一系列观念的更新。农民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价值观的转变将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持久的动力,将会推动农村乃至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共享工程”信息体系之中,各类站点可实时为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市场供求信息与相关技术,可以密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双方可直接进行供需协商谈判,从而使生产与消费变得更加匹配,大大减少由于盲目生产所造成的浪费。“共享工程”还从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出发,重点组织了一系列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科技致富服务的信息,农民需要什么就可点击什么,就可播放什么。这大大提升了农村科技文化和智力水平,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之优势

文化部《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实施‘共享工程’是依据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施主体”,“共享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在建设国家中心的基础上,建设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或专业分中心;借助国家骨干通讯网,在分中心的周围搭建起一个包括全国5000个以上的县、乡、街道和社区图书馆或文化馆、文化站的联网系统,实现数字文化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与利用”。按照文化共享工程发展规划,农村、农民将是服务重点。辽宁省积极探索适合辽宁实际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模式。从2008年10月开始,依托已经覆盖全省98%以上地区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采用“进村和入户相结合、广播和点播相结合”方式来传输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开创了“辽宁模式”。

这一建设模式实施以来,数字文化信息资源服务走进千家万户,服务效果已初步显现,全省通有线电视的涉农县区226万农户可以通过广播方式收看共享工程信息,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农村计划生育中心户、农业科技协会组织,全省设立了6万多个点播式机顶盒服务点,各市推广机顶盒用户已达到209万户。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取得的成果,让广大农民通过电视机和遥控器流畅点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的各项内容成为现实。

文化共享工程以面向农村、农民、农业为主要定位,以农民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兼顾城镇居民,以宣传报道本省“三农”工作,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政策、时政、市场、科技资讯服务和文化娱乐、科普、法制宣传等为主要内容,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者的良师益友,真正办成传达政策的平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窗口。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新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在于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作支撑。“共享工程”以其丰富的农业科技数字资源,先进的服务手段,为推进“科技农业”的进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3 辽宁科技信息化建设和农业结构

随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不断完善,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迅速,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农民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时得到了大量实用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农业信息化的需求热情高涨。但是,发展农业科技信息化还面临着不少挑战,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薄弱。经过历年的农村和农业信息化建设,辽宁省的省市县乡(村)多级农村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信息服务工作日趋深化。但是要形成以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为目标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还相距甚远,因此,搭建高效实用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当前的重要任务。

“十五”期间,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进程中,辽宁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农业效益得到了新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了新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新局面。但是,要真正使辽宁进入农业强省,必须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还面临着很多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辽宁耕地资源短缺

据统计,辽宁现有耕地面积408.47万公顷,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7.64%。除辽河平原相对肥沃外,辽西、辽北大部分耕地土质贫瘠,地力差,产量低。二是水资源严重不足。从总量来看,辽宁省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世界平均水平的1/8。水资源地域和时空分布的矛盾突出,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并存。

3.2 农业产业结构有待改善

在农业内部,一是种植业中的粮食单产水平、良种率及综合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虽然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但仍未达到合理状态。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档产品、原料型产品居多,优质产品、高档专用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不足。四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为缓慢,农产品加工率和加工水平不高,知名品牌较少。

3.3 农村劳动力思想、技能素质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

部分农民思想观念守旧,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重成本轻质量、重经验轻科学、重稳定轻创新、重现状轻发展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农民缺乏现代营销观念,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部分农民接受种、养、加工等先进技术和知识的能力较弱。

3.4 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

农民获得市场信息的能力较差,现有的农村集贸市场大多设施简陋,管理较为混乱,卫生条件较差,电子商务等先进交易技术未能得到广泛采用。

3.5 农业科研创新能力较

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薄弱,整合能力不强。农业科技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尚未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4 农业科技信息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信息资源配置不均衡

我国信息资源及其服务多集中在大城市,其对象也多是政府、高校和科研部门,恰恰忽略了占中国绝大多数的9亿多农民和广大农村。闭塞落后的农村仍是我国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服务最薄弱的地方,城乡严重的信息资源不平衡导致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

面向社会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工作和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何种方式方法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曾尝试了不同的举措,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各级公共图书馆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常不对称,拥有丰富馆藏的省、市级图书馆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显得被动,远水解不了近渴,而直接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乡镇图书馆因经费、资源等原因,所提供的农业信息服务质量远远达不到农民需要的程度。另外,由于农民信息意识淡薄,很少会走进图书馆,因此,产生了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图书馆拥有大量农民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但不能有效地为农民提供;另一方面,农民由于各种限制和条件,真正能够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利用的人群非常有限。

4.2 农村公共信息产品供给方式单一

辽宁省农业科技信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农村信息化个性特征多、普及面广,农村各地的信息化基础参差不齐,制约着辽宁省农业科技信息建设的发展。由于农村市场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居住分散,消费难成规模,因此,我国农村信息产品供给方式单一,缺乏多样化,且分散、凌乱,满足不了农民对信息的多样化要求。目前仍只以政府供给为主,造成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结构失衡,供给效率低下,城乡差距大等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4.3 信息资源建设力度和资源的适用性有待加大和提高

目前国内虽然建立了一些涉农网站和广播电视频道,但数量较少,缺乏生命力,涉农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更新滞后,缺乏信息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要保证工程的长效发展,必须加大资源建设力度,提高资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拓宽资源渠道,进一步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努力推进资源征集和制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发挥文化部门的作用,采取征集、委托建设、资源交换等方式整合、建设适应各地不同需求的资源服务体系。同时要深入基层进行广泛调研,根据农民群众需求,调整现有栏目,优化栏目设置。

4.4 农民信息素养较低,农村信息需求和供给不平衡

信息的获取需要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和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查询和利用信息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和能力,而广大农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往往缺乏有效的获取信息能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正从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变,在此过程中,农民意识到了科技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对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大。而由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的信息服务机构不规范,以及农村信息服务人才缺失,导致农民获取的信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安徽农村调查显示,农村居民中43.60%认为自己信息较贫乏,只有不到20%的农民认为自己信息富有。这些数据表明农民获取的信息不足以满足他们对信息的要求,同时反映出农民的信息实际获取量与对信息的客观需求量形成强烈的反差。由此可见,农村信息供给满足不了信息需求,供给信息的质量也不能让农民满意,这阻碍了农村信息供给与需求工作的进行和发展。

4.5 农业科技信息技术应用实效性差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个别地区不注重把农业科技信息建设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而是跟着概念走、跟着技术走,结果投入巨大,收效甚微,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农业科技信息呈现出滞后的现象。信息传输网络不够畅通,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信息发布和传输方面缺乏网络、广播、电视、电话信息台、简报、报刊、集市、会议、讲座等各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和搭配。各地、各级农业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渠道。

5 农业科技信息建设应对策略

5.1 搭建高效实用立体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化平台

积极开展农村信息服务工作,搭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以扩展平台、延伸网络、放大窗口为重点,推进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使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国家、省、市、县4级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对接,并积极探索农业信息与农业技术推广密切结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

“共享工程”各站点要想在推动科技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主动融入农业信息化战略中,成为农业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息网是重点建设的信息网络工程之一,该农业信息网站的信息服务内容涉及农村政策、农业科技、产品价格、市场动态、农业生产、农产品供求等,是全省农业信息数据中枢。“共享工程”在运作过程中如果能与农业信息网搞好合作,二者的农业科技、农业信息资源若实现共建共享,这将更方便农民利用农业信息,对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共享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自觉与“三下乡”活动合作。要与科技、卫生、财政部门搞好合作,要努力获得财政的支持与帮助,要充分利用农技推广体系及其技术力量,将“共享工程”体系建设与基层农经站、农技服务站结合起来,实现信息工作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紧密结合。努力把“共享工程”建成集教育培训、信息传播为一体的开放型、多功能、广覆盖的远程教育培训体系。农业部门利用“共享工程”,积极推进实用技术培训进村、农民科技骨干培训进村,使农民达到农业技术员水平。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的信息服务水平。整合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示范村建设。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星火计划紧密结合,来推进科技富民强县行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工作。

5.2 丰富信息资源,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信息

随着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向农村提供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农业科技信息供给类型主要包括:国家有关农业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信息、农业新成果及新技术信息、优良品种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信息、农产品供求价格信息、农业气象预报信息、劳务信息、教育信息等,因此形成了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局面。“共享工程”应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结合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改进生活方式等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加工整合。要因地制宜,按照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地主动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科学致富之路。例如,各地”共享工程“站点可根据各地农业经济特色提供以下信息:为蔬菜产区提供蔬菜产销的有关信息,为水果产区提供水果业高产的文献信息,为肉食鸡养殖户提供肉食鸡饲养信息等。图书馆储存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应该有效传承图书馆资源共享和服务于大众的理念,免费向农村提供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数字资源,使农民能免费方便地获得海量、高质量的科技信息。

要保证工程的长效发展,必须加大资源建设力度,提高资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拓宽资源渠道,进一步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努力推进资源征集和制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发挥文化部门的作用,采取征集、委托建设、资源交换等方式整合、建设适应各地不同需求的资源服务体系。同时要深入基层进行广泛调研,根据农民群众需求,调整现有栏目,优化栏目设置。

5.3 提高农民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农业科技信息技术人员素质

要提高农村信息资源的使用率,就必须提高农村居民的自身素质和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只有高素质的农民和丰富的信息技术人才,才可以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调查分析,学历越高,对有效信息的识别和获取能力就越强,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应该把农民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加强农村教育设施的建设,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提高农村居民信息素质和信息意识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重要的一步。组织专门的人才信息队伍,深入农村地区,通过宣传和培训,使农民了解到信息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意识。同时,要加强对农村信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农村信息人才不仅仅了解农业生产知识,同时也掌握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使信息真正融入到农业生产中,解决农业科技信息需求的问题。

6 结语

目前,农业科技创新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大问题,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应该成为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器。因此,在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发挥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优势,提供高效实用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文化共享工程应把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实用性强的信息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用充实和丰富的信息内容,以多层次、多手段的信息服务方式,解决农民的信息需求。同时,引导农民树立起主体意识,建立和完善自下而上的信息需求表达机制,使农业科技信息供给与需求达到一个平衡,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促进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1]王筱雯.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1(2):1-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www.nongmintv.com农民网http://.

[3]王彦婷.新农村建设中安徽省农村信息需求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6):105-107.

[4]高永明.农村文献信息服务发展模式及功能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7(2).

[5]王慧娟.加快构建辽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2011(7).

猜你喜欢
农民科技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