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华
(曲靖师范学院图书馆,云南 曲靖 655011)
赵丽华 女,1967年生。本科学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服务。
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强化大学生的信息道德观念。据重庆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周庆红老师调查显示:教师与研究生最希望得到的培训是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其次是以某学科专业为主题的资源利用;再次是图书馆资源布局及利用。而本科生居首位的是光盘下载使用,占被调查人数的42%;其次是信息检索方法与技巧,占40%;再次是数据库检索,占31%;馆藏书目查询占27%。这表明每个层次读者的数字信息需求都是强烈的,且层次越高,信息需求越高,希望得到图书馆相关培训的意识也越强。[1]这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特别是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社会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通常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信息素养”一词,最早由上世纪70年代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其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即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现在一般认为,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2]。
而信息素养教育,则是指通过对学习者施与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方面的知识,使之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从而不断提高其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笔者认为,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是指在借鉴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终端,通过先进的技术嵌入用户计算机、移动通讯工具,或者通过“馆员—教师”协作模式融入专业课堂教学来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新颖的、高效的、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其教学效果比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明显,是未来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方向。
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是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共同发展和用户教育个性化需求的产物,具有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一般只能在物理的空间内进行,但是移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地点则可以不受图书馆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馆员和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时间段、不同地点进行教学设计和自主学习,实现对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非线性呈现和跳跃式学习。用户可以使用便携式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来接受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它可以无处不在,只要是有用户的地方,就可以有图书馆的教育服务存在。它方便移动、快捷高效,教育方式是灵活机动的。
与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不同,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强大的网络来实现的。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利用传统的手工方式来开展,而移动信息素养教育的用户借助网络和移动终端,就能够随时登录图书馆网站接受图书馆的教育服务,而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图书馆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和先进的科技工具,可以24小时为用户提供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服务。
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模式单一,往往是课堂教学加新生入学教育的方式,它是统一的、灌输式的教育。而移动信息素养教育则可以向可视化咨询、远程多媒体教育模式发展,用户将得到更多更加便利、更加快捷、更加周到的培训服务。它是一种分层次的、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以用户为中心充分调动用户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并且这种培训是有深度的,教学效果突出。
网络技术为馆员和用户间的互动创造了便利条件,它通过构建网络交流平台使二者形成互动关系。用户一方面通过平台了解图书馆的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情况,一方面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图书馆员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互相切磋。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范围一般只限于对本校的读者开展服务,而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则可以面向全球的用户,服务范围大为扩展。用户教育不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可以利用可视化技术再现。图书馆通过泛在的智能终端设备和宽带接入,馆员在课堂的授课情景就能够被自动地记录下来,同步发送到远程学习者面前。
网络技术为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提供了方便及时的反馈条件,馆员可以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答复。用户也可以对他人整理的信息内容发表意见和看法,这种馆员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性也加速了信息的及时反馈。
由以上分析看出,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有着显著的优势。它使得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素养教育在图书馆读者教育工作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计算机网络空间是指把信息素养培训嵌入到用户的计算机桌面、浏览器、常用学习软件、经常访问的网站、热门搜索引擎等用户虚拟环境中,以营造图书馆培训在虚拟空间无处不在、用户信手可拈的局面[3]。其实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工具条方式。利用UML、LibX、Conduit、IE等开源软件为各种网页浏览器、Office软件和各种教学软件添加图书馆自制的插件工具条,用工具条来实现多重资源查找培训功能。
②快捷菜单方式。如中科院图书馆的E划通,它通过安装E划通软件,让用户在撰写论文、浏览网页时,遇到需解决的问题,只要选定关键词,就可以快捷菜单方式激活E划通,查询有关馆藏资源[4]。
③利用Mashup技术,图书馆自制书目信息扩展脚本,将脚本嵌入图书零售商、出版商或读书网站,实现馆藏书目信息混搭至图书网站中。如厦门大学图书馆为豆瓣网制作扩展脚本,将其融入Firefox浏览器的扩展GreaseMonkey中,实现馆藏书目嵌入豆瓣网[5]。
④开放馆藏资源,并生成XML格式供搜索引擎抓取,为抓取到的馆藏信息定制标识性文字,在限定的IP地址范围内供用户使用[6]。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将馆藏资源融入谷歌、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科院图书馆将馆藏资源融入百度等等。
此外,还可以将培训嵌入个人数字图书馆、院系网站、学科主页、社交网站、BBS、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环境中来开展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服务。
融入教学过程是指馆员和教师通力合作,把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全方位地整合到教学计划中,馆员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同时把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建立“馆员—教师”协作教学模式十分必要,在国外,这一模式已逐渐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该模式实现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机融合。图书馆员通过开展专家研讨会、专题讨论会等系列活动,来丰富二者的协作。图书馆员利用自身的特长,成为教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支持者;教师则把教学经验和课程融入信息素养技能培养之中,通过馆员与教师的共同合作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以此实现图书馆教学化、教学图书馆化,从而拓展高校图书馆原有信息素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7]美国科罗拉多州图书馆LRS中心兰西博士研究发现:馆员与教师的课堂协作越多,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同时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也越高。为了验证这一结果,兰西博士和他的同事还在美国其他6个州进行了类似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馆员参与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着正比关系。“科罗拉多州实验”的结果,使许多专家深信“馆员—教师”协作将成为未来信息素养教学的趋势[8]。
据调查,高校教师的手机持有率达到99%,大学生的手机持有率是一年级为52%、二年级为78%、三年级为87%、四年级为98%,每天多次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到了34%,80后用户占手机网民总数的70.8%[10]。因此,倘若图书馆能整合资源,引进3G技术,利用手机这个便捷的通信工具开展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其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对用户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还可以利用3G的可视化技术再现教学内容,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另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可视化技术为馆员和用户提供一个实时的、虚拟的“面对面”环境,让馆员和读者间的教学、沟通更具亲和力、更加生动直观。通过泛在网络和3G手机,馆员同样可以同远程学习者相互交流。
图书馆利用可视化技术整合真实教学环境与数字化学习环境,提高用户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利用手机开展移动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所在。由于这些视频资源都可以通过3G的可视化技术方便、快捷地供用户获取、学习和使用,能够体现高校图书馆主动为读者服务的价值。
读者应用3G手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享受比传统纯文字资源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趣味性的数字资源,实物再现比语言描述更形象,视频交流方式能够更清晰地表达人们的意图,更加符合人们的学习和交流习惯。随着可视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功能的不断完善,相信越来越多的用户会将视频作为首选的咨询方式,用户利用3G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
思想支配行动。高校图书馆要想通过新技术来提高培训质量,就要解放思想,升级观念,开阔视野,吸收新事物、新观点、新方法,创新工作思路,树立“以人为本的、泛在的”教育理念,利用移动技术,主动地为读者开展24小时的教育服务。
高校图书馆要结合本馆实际,根据移动信息素养教育的需要,因地制宜,丰富和优化馆藏结构,加强虚拟馆藏资源建设。首先,本馆资源网络化;其次,网络资源本馆化。在对读者需求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以满足读者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求为指导原则和价值取向,充分调集各种信息产品、信息技术和管理等因素,有计划地采集、筛选、组织和深层次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另外,遵循资源共享共建原则。信息时代,任何图书馆都无法也没有必要收全所有的信息资源,而单靠自身的力量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已不可能,各馆应积极创造条件参与到全国性、地区性或本系统的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中,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强大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11]。
国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强化理论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要成立由学院分管领导协调、图书馆负责以及各相关部门联合共建的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教研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断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和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对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共同制定最优方案,努力提高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的能力,力争使服务更上一层楼。
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新颖的读者教育方式,它对馆员的要求很高。馆员一方面要有学科专业背景、深厚的计算机技术和一定的教学技巧;另一方面服务手段也要不断更新,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用户建立紧密互动关系,提供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服务。馆员要不断学习,加强岗位培训,以及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馆员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用户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对用户进行优质、高效的培训。
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它将满足广大读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提高读者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扩大高校图书馆在教育文化事业中的作用。相信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日臻完善,其培训服务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
[1]周庆红.基于提高高校数字资源利用率的可行性研究[J].图书馆,2010(5):68-70.
[2]尚伟龙,王丽娜.Web2.0环境下的信息素养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10(9):195-199.
[3]陈廉芳,许春漫.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创新模式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8):4-7.
[4]E划通1.5版简介 [EB/OL].[2009-07-06].http//Desktool.csdl.ac.cn/.
[5]豆瓣网的图书馆馆藏书目信息扩展脚本[EB/OL].[2009-07-06].http//news.xmulib.org/2008/12/post-30.html.
[6]窦天芳.基于W理念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实践[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8(4):13-18.
[7]盛兴军.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大学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情报工作,2010(3):28-31.
[8]杨晓农,胡军,刘琳.“馆员—教师”协作的信息素质教育及 3C 培养模式的构建[J].现代情报,2010(9):144-146.
[9]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2010年3月通信业运行状况及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EB/OL].[2010-03-15].http://www.miit.gov.cn/nl1293472/nl1293832/nl1294132/nl2858447/13178391.html.
[10]魏鹰.图书馆统一信息系统校园文化服务模块设计[J].现代情报,2010(9):51-54.
[11]潘明仙.Library2.0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个性化[J].图书情报工作,2010(5):75-7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