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实施要素分析 *

2012-02-15 13:42
图书馆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阅览室图书馆空间

刘 革 郭 志

(1.东北大学图书馆;2.东北大学计算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4)

刘 革 女,1966年生。学士,副研究馆员。

郭 志 男,1966年生。硕士,高级工程师。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简称IC)是通过整合图书馆资源,以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其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为目标的创新服务模式,为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IC体现了“空间共用、资源共用”的“一站式”信息服务理念,其实质是利用最新技术设备,整合实体和虚拟空间中的相关资源,将参考咨询、网络技术服务和多媒体资源结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一个促进学习交流、互动合作、研究创新相对无缝的信息共享环境,使图书馆与相关部门形成良好的资源协作,为用户在同一个平台上获取信息资源、获得信息帮助、提高信息素养提供一种特定空间[1]。

1 IC的内涵

IC的中心任务是提供集成的空间、资源和服务。任何IC都是这3个要素的有机整合,在空间和资源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完备周到的服务,使用户能够在一个平台上获得各种形式、内容的资源,享受多层次的服务,从而方便、快捷地获得对各种问题的解答。用户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对信息的识别、获取、汇聚、分析、加工、展示、传递等可以在IC中一站式实现,完成知识管理的过程,同时帮助用户提高信息素养并促进学术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IC的诞生主要基于两种思想:一种是基于开放获取的思想,它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获取和利用,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另一种是基于图书馆服务的思想,把信息共享空间作为整合空间、资源和服务的综合性服务设施和协作式学习环境。

随着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IC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依据IC服务目标与愿景的不同,它正朝着LC(Learning Commons)、RC(Research Commons)、KC(Knowledge Commons)、UC(University Commons),及 GIC(Global Information Commons)等不同方向发展。LC强调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促进协同学习;RC侧重于对研究人员学术和协作研究的支持;KC强调对知识获取、共享管理和知识创造活动的支持;UC则把整个校园视为一个开放获取空间,通过校内各个部门及组织间的联合,共同支持学生的协同学习、教育和教师的研究活动;GlC强调基于虚拟网络环境支持人们对知识随时、随地、随需地开放获取与共享。其中LC在大学里的应用最为广泛。

2 IC要素分析

信息共享空间既是一种独特的在线学习、交流环境,又是一种能够在数字环境下整合管理工作空间和提供服务的新型物理设施和空间。要想体现IC资源共享、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现用户和信息资源的无障碍联通,信息共享空间应该包含3方面的因素,即实体层(物理层)、虚拟层和支持层。共享空间提供的一站式服务与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存在很大的区别。

2.1 实体层的重塑

构建信息共享空间需要一个独立的物理空间,为读者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一切必要的设施和多功能的区域,我们称之为物理层,包括计算机教室、计算机网络与设备、影印机器、视听设备,咨询区、读者培训区、个人学习区、小组讨论室、多媒体制作室等。为构建IC实体空间,必须重新审视目前图书馆的管理服务与空间利用。

2.1.1 取缔单一服务的“自习室”。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开放阅览似乎成了图书馆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占据了图书馆极其有限物理空间的相当部分比例。尽管部分开放阅览室内提供了相同的图书资源配置,可事实上学生们似乎更看重的是图书馆的空间环境,对室内传统的纸质图书资源并不感兴趣;管理人员主动服务的意识淡薄,阅览室几乎成了高校教学应急的“自习室”,这是对图书馆有限物理空间资源的巨大浪费。图书馆为了提供更多的座位,在建筑设计中往往采用了超大开间,每个独立的物理空间多是100~200个座位的大阅览室,这是不利于IC构建的现实问题,这种单一提供物理空间的低层次服务应该尽快取缔。

2.1.2 电子阅览室的重塑。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配备了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也是高校图书馆最受娱乐型读者青睐的场所,但大学生看重的是图书馆提供的网络和设备资源,而不是这里的服务。一个设有100~200个机位的超大型电子阅览室每个班次的馆员配备只有1~2人,除去办理收费手续、维持秩序,根本没有精力给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本应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训场所,但有些学生到电子阅览室只是上网、聊天,甚至玩游戏。这与馆员长期以来的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不无关系。所以,改造电子阅览室,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和学习环境,重塑IC理念下的信息空间是电子阅览室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将超大规模的电子阅览室进行拆分,并进行空间、布局的设计和调整,从而形成集信息服务区、电子阅览(学习)区、多功能区等于一体的IC环境。加强图书馆员、电脑技术人员、参考咨询人员的协同,强化管理者与用户的互动,增强电子阅览室的信息素质教育职能,畅通用户的信息反馈渠道,提升服务理念,使电子阅览室尽快向IC服务模式转变[2]。

2.2 虚拟层的整合

虚拟层主要由数字信息资源和软件设施构成。数字信息资源包括数字图书馆、网上报告厅、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各种搜索引擎、知识导航系统等。软件设施包括获取电子资源必需的软件工具。

虚拟层的构建重点除去馆内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整合与用户应用平台的建设外,馆外虚拟层资源,其中包括远程教育中心、教育教学中心、网管中心和媒体服务中心等都是图书馆IC构建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为此应该首先考虑与以网管中心为重点的网络支撑环境与资源的协调与整合,高校图书馆IC构建必须纳入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环境网络化、资源数字化、应用智能化、表现多媒体化是高校信息化的基石,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校园生活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和IC目标是不谋而合的。校园网一方面连接校内子网和分散于校园各处的计算机,另一方面作为沟通校园内外部网络的桥梁,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办公、信息交流和通讯等提供综合的网络应用平台。IC建设首先必须有校园网络支撑平台的参与作为前提,而且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一定要在校园网络资源配置方面争取最大的优先配置,如带宽配置、IP分配,甚至是高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优先配置。

2.3 支持层的构建

IC要想正常运转单靠物理层和虚拟层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具备良好信息素养、技术素养、专业素养的各类人才,这些人力资源和服务规范、服务评价体系共同构成了支持层。

以IC理念为指导,改进管理制度、优化人员配置和完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尽管IC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它代表着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不仅是强有力的硬件配备,软环境中的制度完善、人力资源配置,以及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相应变革才是IC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IC的运行机制需要协同全馆各部门的优秀人力资源配置,尤其是各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IC功能集成的特点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变革。IC人力资源要整合图书馆多个部门,甚至包括馆外的相关部门(如网管中心、学科专家),在参考咨询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媒体服务、用户教育和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人力资源统筹规划或重组,进行必要的部门规划和调整。部门调整既是人力资源的组织与管理变革,也是服务功能集成的基础。

3 IC理念下的图书馆服务

3.1 服务模式的创新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图书馆员、计算机咨询人员、多媒体专家等的专业服务;提供用户研究和学习所需设备资源环境;提供用户培训服务,培养学生寻找、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通过用户培训可以使用户更好地了解IC,利用IC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

与以往传统的服务相比,信息共享空间更关注用户潜在和现实的信息需求,它为用户与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建立善于捕捉用户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特征的服务模式,必须对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应用最新信息技术作出及时反应。因此,在面向用户服务时,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应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强调服务方式与用户之间的相互默契,读者不必以馆员为中介,就可以进行自我服务,及时提供对个人有价值的、专用的信息,体现出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信息共享空间提供的服务是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与数字信息服务于一体的集成服务。通过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服务功能、服务人员、服务机构等各种信息服务要素进行整合,实现整体功能的优化,使用户得到动态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3.2 服务功能的延伸

IC理念下的信息素质培养已远远超越了传统“图书馆利用教育”以及一般的“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范围。IC服务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作为目标,具有开放自助性、主动建构性、互动分享性和舒适激励性的特点,这些都是传统信息用户教育所不具备的。IC正是这种推广协作式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场所,它的兴起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创新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创新信息素养培养方式,推进信息素养教育发展[3]。

另外,对于高校教师群体的服务图书馆似乎还有待加强,图书馆要以IC建设为契机,广泛吸引学校学科专家参与IC构建、促进师生互动,让教师充分展现他们对专业前沿问题、尖端技术发展的研究,而且还能让教师在图书馆享受到图书馆专家的咨询服务,实现师生以及图书馆的三方共赢。

3.3 服务空间的拓展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Charlotte图书馆的前负责人Beagle是IC思想最早的倡导者和研究者,他认为“作为一种新的基础设施,IC是围绕综合的数字环境而特别设计的服务空间,作为一个概念上的教育空间实体,IC涉及印刷型到数字型信息环境组织的重新调整,以及技术和服务功能的整合”,它包含两个含义:一是独特的在线环境,用户可以通过用户界面获取多种数字服务,检索馆藏和其他数字资源;另一种则是指新型的物理设施和空间,能够在整合数字环境下管理工作空间和提供服务[4]。

基于虚拟环境信息服务,我们可以使用户服务在这种虚拟的服务空间上得以拓展,即开展大学生终身信息用户服务机制。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流动性大,总读者人数却相对变化不大,以在校生两万规模的高校来看,每年将有4千左右的新生入学,同时有4千左右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参加工作。如果将大学生按终身用户发展,通过虚拟空间接受在线环境服务,服务空间会无限延伸,服务群体也会大大拓展,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也会有很大提高。大学生毕业后多数继续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和研究,尤其是刚刚走出校门,他们急需专业信息资源和服务,而这种专业方面的需求是目前网络搜索引擎所无法比拟的,即便是毕业若干年后,他们的这种专业信息需求一点儿也不会减弱。如果按大学生终身用户信息服务理念去开展IC服务,必将会给图书馆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4 IC本土化的问题思考

尽管国外IC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日渐成熟,但IC本土化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IC构建既不能一哄而上,也不能畏缩不前。如IC物理空间构建所需经费的筹措;IC理念与IC构建的宣传;大规模IC构建和实施后现有馆员队伍业务素质及观念的种种不适应;IC构建及相应管理制度变革实施过程中的阻力逾越等等,都是需要未雨绸缪的。

另外,实施IC理念下的服务空间变革,必须首先考虑服务局面的掌控和合理使用,以确保资源利用的平等,比如设置小型团队讨论、会议研讨、多功能演示、多媒体培训、视听教育、知识导航与创作等全新项目,要有严格的使用审核机制,切忌形式主义,IC服务空间应减少与专业学习和信息资源利用无关的课外活动,只有这样才不违背IC构建的初衷。

5 结束语

“信息共享空间将是人们最终的学习场所”,“构建高校的信息共享空间将是未来图书馆与技术结合的最好的服务模式”[5]。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已经具备了构建IC的前提条件,为了促进我国IC建设实践的快速启动和普及,迫切需要广大同仁能够结合国内实际,针对我国目前IC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借鉴国外IC理论研究成果和建设经验,积极开展IC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以尽早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切实指导意义的IC理论体系,推动和保证我国IC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1]曾翠,盛小平.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进展[J].情报杂志,2009(12).

[2]苏建华,苏贵民.利用IC理念改造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J].现代情报,2010(8).

[3]陈琳.信息共享空间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现代情报,2009(7).

[4]杨铮.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5]陆宝益.我国Information Commons(IC)研究进展述评[J].图书与情报,2009(5).

猜你喜欢
阅览室图书馆空间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三年实现电子阅览室全覆盖 有效发挥育人作用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