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明毅
(襄樊学院理工学院图书馆,湖北 襄阳 441000)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图书馆也由传统服务模式向人性化、智能化、数字化图书馆服务转变,只有将新型技术融合到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中,才能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即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能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既定目标并读取有关数据,而不用识别系统与既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者光学接触。RFID技术能识别高速运动的物体并能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非常快捷方便,能用于控制、检测、跟踪物体。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是由阅读器(Reader)和多个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及应用软件系统3个部分所组成,其工作原理是Reader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用以驱动Transponder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Reader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
RFID因其节能、快捷、方便的特点而受到人们的推崇,并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物流和供应管理、生产制造和装配、航空行李处理、邮件/快运包裹处理、文档追踪/图书馆管理、动物身份标识、门禁控制/电子门票、道路自动收费等等。实际的应用例子有很多,比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门票就采用了RFID技术;(美国)加州技术创新博物馆正使用RFID技术来拓展和增强参观者的参观体验。
当前,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外开发商研发了很多产品用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比如:RFID安全门是对贴有RFID标签的馆藏图书进行扫描、安全识别的系统设备,用于对馆藏图书进行安全控制,以达到防盗和监控的目的;RFID技术的发展,使得非常薄小的芯片可以嵌入粘性标贴中,标贴则非常容易地固定在书本上,这一发展配合图书馆信息系统,为创造数字化、自动化的图书馆提供了契机;自助借还设备是一种对粘贴有RFID标签的图书进行扫描、识别和归还处理的设备系统,用于读者自助式图书的借阅、归还、续借操作,方便读者和工作人员对流通文献进行归还、续借处理;移动式盘点书车可以帮助馆员完成顺架、查找和盘点等工作,通过对书架上架标和层标以及图书标签的扫描,采集传送信息,自带定位功能,方便馆员随时查看当前位置信息;多功能馆员工作站集成了RFID读写装置、各类型的读者证卡识别装置等设备,实现对RFID标签进行编写、识别和流通状态的处理。这些产品都是基于RFID技术平台研发的,以RFID为中介,将先进技术与管理系统有机结合,简化了操作流程,降低了图书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深圳图书馆新馆为例,2006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占地2961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589平方米,设计藏书容量400万册,读者座席2000个,网络节点3000个,日均可接待读者8000人次。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RFID项目,而且是国内第一家全面使用基于RFID技术生产的先进设备的图书馆,全馆使用了近200万个RFID电子标签、26套RFID安全门禁系统、60套RFID阅读器、13台自助借还设备(其中一台24小时对外开放)、8套馆员工作站,从文献的采访、分编、放置到借阅、典藏和读者证卡,RFID阅读器和电子标签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条码、磁条等设备,通过这些先进设备的使用,为读者高效利用图书馆和图书的防盗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们阅览、参考的机构,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职能,要实现这些职能,必须通过文献这个重要媒介。作为图书馆最基本的实体资源,我们要对其进行完善的管理。自公共图书馆提出“开放、平等、免费”的服务理念以来,虽然基本实现了全面开架,但与此同时所面对的大量读者、文献,使得文献管理的难度和压力增大。传统的条形码技术对文献的管理是线性的、固定的,难以实现文献的精确定位和快速查找。读者、文献、书架是实现文献智能化管理的3大要素,所以将RFID技术融入这三者中对提高管理效率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对RFID读者证、RFID文献标码、RFID书架标码采用同频的电子芯片,再通过采用RFID系统的相关设备对有关数据进行处理,组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实现了读者、文献、书架的实时信息交流,实现了智能化管理,为高效、准确的文献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传统的图书馆采用了分类排架的“线性排架标识系统”,不过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需求,这也要求图书馆的排架方式应灵活、多样。但由于和分类索书号不一致,导致其他的排架方式难以得到广泛应用。依靠RFID技术,可以将图书馆阅览区划分为多个排架单位,通过架标和层标标签对书架进行分级类码,架标用于记录一个书架的单面信息,层标用于记录一个书架的单面的一层信息,比如深圳图书馆新馆就已经采用了“楼层层数+分区号+巷道号+书架的排号+左右标志+书架层数”的编架方式,馆员和读者是通过RFID系统显示的楼层、书架号、层数等对文献进行快速查找的,所以能够突破限制,采取灵活多变的排架方式,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和图书馆馆藏空间不断变化的需求。
由于文献的位置一直是在变化着的,所以传统的文献定位导航难以指示一个精确的定位,即便借助于OPAC系统,也只能定位到某一区域。而RFID系统在建立了全新的架位标识系统后,可通过对楼层、巷道设立立体直观的显示图,并结合OPAC系统显示,建立新型的文献定位导航系统。该系统可以不受专业化索书号和排架方式的限制,根据动画图示和系统导航,自助、直观地进行文献定位。
文献典藏是图书馆员的一项基础性业务工作,主要包括对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料进行典藏调度、藏书组织、藏书剔旧、藏书清点,设计、调整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合理分配所藏文献,统计馆藏文献等。如果采用传统的条形码管理,将会是一项非常繁琐且费时的工作,而且采用人工查寻的方式,其准确度也会下降。通过RFID技术的应用,配置手持式阅读器,与计算机相连接,通过对贴有RFID电子标签的文献进行读取、识别,运行系统内设软件,对存储文献进行清点和架位信息采集,使工作人员能够充分掌握馆藏分布情况,提高了文献流通率,降低了文献损失率,极大地缓解了全面开架后所造成的文献错架、乱架的局面,而且依靠高效的文献典藏服务,馆员可以使用手持式阅读器,随时对馆藏文献进行清点,完成巡架、整理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强度。
RFID技术采用无线电波传输,实现人与物的非接触性信息交流。RFID电子标签相当于给每一份文献一个唯一的识别码,可以进行修改和读取,使文献具有智能性,有别于传统的条形码。因文献的智能性,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具有多样性,读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自助服务或者人工服务。图书馆的自助服务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读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重点,自主完成过去由馆员来完成的书籍查询、借阅、文献的检索和复印等行为。这种自助服务突出了读者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读者获取信息的潜在需求,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自助服务过程中,节约了服务成本,使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提高了文献流通率。比如自助借还图书这项基于RFID技术实现的新功能,使图书馆由原先单一的人工还书发展为人工与智能共存的服务模式,让读者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保护了读者的隐私权。在借书时,读者拿着将要借的书和借书证一起进入借书区,阅读器会自动读取书籍和读者借书证的信息,借书过程一次性完成;在还书时,只需将书放入还书箱,以往排队还书的情况将不复存在,节约了借还书的时间,体现了自由、灵活的服务理念,在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培养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情绪。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研发、发展和应用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因为我们需要对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RFID技术不是为图书馆行业量身定做的,在将其引入图书馆服务系统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局限性,不能简单地照搬套用,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先进的文献服务理念为指导,勇于突破传统束缚,大胆进行探索与改革,努力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使读者、图书馆和社会都能从中受益。
[1] 董丽华,等.RFID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 蔡孟欣.图书馆RFID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0.
[3] 康东,等.射频识别RFID核心技术与典型应用开发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 江南大学图书馆.数字图书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