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寅汉 (肇庆学院图书馆 广东 肇庆 526061)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图书馆在保证为校内读者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这已成为近几年来我国图书馆界热议的话题[1],无论在学术探讨上还是社会服务实践上,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设置在中小城市的本科院校图书馆一般属于地方高校图书馆,其中大多有为部分校外读者提供服务的经验。然而,不得不承认,由于没有经济等激励因素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动力不足,主动性欠缺,以被动等人上门办证、提供借阅服务为主,服务种类较少,难以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基于中小城市图书馆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如何激发当地本科院校图书馆主动为社会公众服务,充实、丰富社会服务内容,使社会服务和校内服务同步发展,是一项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而该课题至今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极少涉及。本文试图借鉴购买服务理念,探索地方政府购买所在地本科院校图书馆服务为当地市民所用,以期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冀起抛砖引玉之用。
目前,我国设置有本科院校的中小城市一般属于地级市。在这类城市中稍有规模的图书馆主要是本科院校图书馆、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据笔者调查,各地级市并非均有本科院校;即使设有院校的,院校数量也不多,超过两所的较少。例如,以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省为例,全省有19个地级市,设有本科院校的只有13个市,其中有2所及以上本科院校(包括分校、独立学院)的仅有4个市,其他9个市均只有1所本科院校。与当地各类图书馆相比,这类高校图书馆由于学校发展及评估的促进,无论藏书量、设施、人才资源还是专业文献的类型、数量均较充实、丰富,一般为当地最具规模的图书馆,馆藏大多超过100万册。由于文献资源丰富,设施相对完善,所以对当地市民有较大的吸引力。然而,高校图书馆历来的服务范围是本校师生,随着社会服务意识的形成,公办高校图书馆近10年来才有意识地开始逐渐对部分校外读者有条件地开放。虽然中小城市本科院校设立于当地,但管理体制上一般是省市共建且以省为主,其他的或是省(部)属高校、或是外地重点学校在本地设立的分校(独立学院)、或是民办高校,均不是由所在地地方政府主办、主管,当地政府难以要求这些学校图书馆无偿为校外市民提供服务。
虽然各地市级中小城市基本上都设有1所或多所高职高专院校,但目前该类学校图书馆的资源还不够丰富,规模远比不上本科院校图书馆,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满足本校师生教学、科研需要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当地市民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至于公共图书馆,中小城市市区内一般设有市级图书馆,部分还设有区级馆。由于历史的原因,从2009年地市级图书馆评估标准及各市级图书馆网站简介可知,藏书量在80万册以下的图书馆占绝大多数,这些图书馆文献的年增量不多,且文娱和普及类文献所占的比例较大,专业文献较少。以广东省为例,在19个地级市公共图书馆中,规模与当地本科院校图书馆相当或接近的市级图书馆不超过4个。由于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规模小、底子薄、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当地市民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知识、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小城市现有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及服务质量远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文化强市背景下,地方政府除了增加投入、扩大现有公共图书馆规模、充实各项资源外,如果能与当地的本科院校合作,购买其图书馆服务,使本科院校图书馆免费服务于市民,将会达到共赢的目的,该方法值得地方政府和本科院校思考、推行。
政府购买服务是指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为履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与保障民生,使用财政资金采购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提供的专门服务,并按程序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2],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国际趋势[3]。近年来,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开始引入此理念,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理论上,将政府购买理念引入到图书馆服务领域是可行的。政府购买当地本科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是指地方政府为履行文化服务职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在继续发展政府管辖的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上,购买当地本科院校图书馆所能为社会提供的各项服务,使其以免费方式服务于当地市民的行为。其具体思路是:明确购买主体是当地政府部门,本科院校图书馆只是服务的提供者。鉴于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以专业教育、专业研究、专业应用的文献为主,服务对象在一定时期内可限制为当地具有高等教育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市民及购买主体认可的机构(展览、讲座等免借阅证可用的公众服务除外),待条件成熟后再向全体市民及机构开放。为使购买行为在符合法规及保障各方权益的前提下顺利开展,政府需要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对象满意度等要素为指标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分类和统计评价体系,并根据统计评价结果对照相应价格按质按量购买,一定时期结算1次。基于本科院校图书馆服务的专业性、特殊性及当地公共图书馆服务不足的现状,政府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应是当前较理想的选择。政府所购买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应是多样化的,涵盖高校图书馆可为社会提供的所有服务项目;服务对象获得的服务应是免费的,并能自由选择所需服务的内容、方式,其权利、义务与在校师生一致。
由此可知,政府购买了当地本科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后,该馆既是该校师生的图书馆,也是当地市民的图书馆。市民读者在遵守该馆相关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与在校师生一样,可利用其拥有的可供读者使用的各种资源,享受其提供的各项服务。实质上,政府购买当地本科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后,等于在当地多建了一座或多座更具规模的公共图书馆,可供有专业需要的市民使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其中加强图书馆建设并完善其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是重要内容之一。当前,相对于规模较大的城市,地市级中小城市(除部分内陆地区外)市区常住人口一般在20万以上,而文化设施建设普遍欠帐较多,图书馆事业较落后,无法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在文化强市战略要求下,除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外,通过购买当地本科院校图书馆服务激励其积极、主动地为市民免费服务无疑增强了当地图书馆服务功能,提升了服务水平,必将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一方面,各类图书馆由于其性质、职能及经费来源不同而有各自的服务对象。中小城市本科院校一般不是由当地政府主办的,其图书馆是内设机构,为本校服务是它存在的基础,故图书馆不主动为校外市民服务及酌情收取校外读者一定的年度服务费也属正常。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新建一座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图书馆大约需3千万元(如广东省肇庆市图书馆正在建设16 500平方米的新馆,仅工程造价就达4 800万元[4]),而购买当地高校图书馆服务,如按每人次服务平均收取5元、1天服务校外读者200人次计算,300天仅需支付30万元(包括机构服务费用),年均财政支付不超过50万元,还不到2009年地市级图书馆评估年度财政拨款的最低要求。而且按中小城市实际情况,再新建一座公共图书馆,其规模也难以超过已有的本科院校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今天,开展社会服务已逐渐成为包括图书馆界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当然不能置身事外。而且,地方本科院校是为满足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建立、发展起来的,为地方市民与机构服务是其存在、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组成部分,应将“立足本校,面向社会,服务本校及所在区域”作为办馆宗旨[5],把为当地市民提供服务当作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由于本科院校图书馆所采集、建设的文献资源以专业性文献为主,故社会服务对象在一定时期内可限制为有专业需求的市民及政府认可的机构,等条件成熟后再为全体市民服务。这样,既满足了市民的文献信息需求,又减轻了高校图书馆的压力。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市民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有所增长,虽然部分需求可通过网络或购买书报刊来满足,但有些需求仍需要通过图书馆才能得到满足。虽然公共图书馆可以为市民提供免费服务,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完全满足其需求,故市民转而希望资源更丰富的当地本科院校图书馆也能免费提供服务。而高校图书馆由于性质、职能及体制等原因无法完全免费为市民开放服务,因此市民转而希望地方政府可以帮助解决。其实,当前已有一部分市民主动向本科院校图书馆提交申请,虽然需要交少量的年度服务费用,也乐意接受,如肇庆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年均新增校外读者几十人以上。政府购买本科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必然受更多校外读者的欢迎。
通过对各中小城市本科高校图书馆网页进行调查发现,该类图书馆绝大多数拥有藏书100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0个以上。不必讳言,相对丰富的资源不仅能满足本校读者的需要,还有能力为校外读者提供服务,如近3年来我馆每天借阅量只有2 200人次、网页点击数平均约600人次、借还书2 300册左右。因此,从服务能力、资源利用角度来说,每天增加适量的校外读者服务不仅可行,还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各类资源的作用,使资源的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
地方高校图书馆虽有服务社会的共识,也有一定的社会服务经验,但由于其性质、职能、管理体制、历史原因等束缚,对外服务的动力不足,主动积极性欠缺,难以运用法规等外在压力推动。只有不断加深本科院校图书馆对社会服务的认识并辅之以有效的经济激励措施,才能激活其社会服务的动力,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主动积极性。因此,在服务项目分类统计评价体系基础上实施政府购买行为,将促使高校图书馆主动通过各种灵活生动的宣传手法、多样的服务方式、优质的服务内容、高效的服务效率吸引更多的当地机构、市民利用图书馆资源,接受图书馆服务,从而使该馆获得更多的政府购买费用。
地方政府购买当地本科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对于政府和市民来说,等于在已有的公共图书馆基础上增加了一座或多座资源丰富的图书馆供市民选择使用,惠泽众多市民,增强了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弥补了当前中小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欠缺的不足。作为政府文化建设的惠民实事,当然会获得市民的赞赏和支持。
政府购买本科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必将吸引有需要的单位、市民利用高校图书馆,同时本科院校图书馆也会根据情况主动向重点单位、个人征询所需信息并设法帮助解决。而校外读者所需文献信息可能涉及到各行各业具体工作中的问题,需要图书馆提供相关专题信息参考、业务咨询、技术和信息支持等。因此,本科院校图书馆要想获得更多的政府购买经费,就需要设法提高市民对文献信息的满意度,吸引更多市民经常使用图书馆资源。这就需要本科院校图书馆将社会服务所需资源纳入图书馆建设计划中,使校内外服务协调发展,从而推动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地方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为全体民众提供充分且免费的图书馆服务是法规赋予地方政府的职能,其中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是政府文化服务职能的重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6]、“完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指出,“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7],并将建设一批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列入规划的文化事业重点工程。因此,中小城市政府购买当地本科院校图书馆服务只能作为完善地方文化建设、满足市民对图书馆服务需求的补充手段,其重点是加强投入、发展壮大本地公共图书馆事业。只有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共同发展、资源共享、共同为市民和师生服务,文化惠民才更到位,也更能体现出创建文化强市的成果。
政府购买服务没有科学的分类统计评价方法,财政支付就缺乏依据,各自权益亦无法保障,购买活动难以持续开展。建立地方政府和高校都认可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分类统计评价体系,将各服务项目内容分别依解决的难易度、读者满意度分级并与相应价格对应,统计汇总为政府购买年度支付款项,这种方法不仅可操作性强,还能激发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主动积极性,从而解决目前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存在的不足。需要指出的是,图书馆各类服务的人次、数量虽然可被量化,但服务的难易度、满意度测评均带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和主观感受性,且有部分不易判断,故双方在制定分类统计评价方法时需对此作定性分析,商定必要的浮动幅度或定价原则。个别难度较大的服务项目应作为个案加以处理。
高校图书馆是为本校师生教学、科研、学习而存在的,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虽然也有一定的社会服务的责任,但为本校师生服务是基础。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正确处理好校内服务与社会服务两者的关系,在保证为本校读者服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服务在文献资源建设、人才配备、设备设施配置等方面的需求,以求校内、校外服务同步发展,特别要避免为争取更多的地方政府购买经费而侧重于社会服务的做法。为此,高校应加大投入,不断扩大图书馆的规模,充实、丰富各类资源,在增添自助借还系统等先进软硬件条件下延长开放时间,以适应校内外服务同步发展的需要。为便于掌握校内外服务是否均衡发展,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是否提高,高校图书馆还应构建简便、易用、操作性强的校内外读者服务反馈系统,为制定、调整计划、方案、进度及其他各项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本文之所以提出中小城市政府购买当地本科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构想,是因为在这类城市中开展购买该类院校图书馆服务较具典型,便于阐述分析,并不等于其他类型城市或地方政府不能购买本地或外地其他类型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只要条件适合,并且当地政府及高校双方均有意愿,可根据实际酌情参照实行。
[1]刘艳红.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现状比较与启示[J]. 图书与情报, 2011(2):102-105.
[2]马俊达, 冯君懿. 政府购买服务概念的厘清[N].中国政府采购报,2011-06-10(4).
[3]伊 强. 关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问题的思考[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5):69-71.
[4]肇庆市图书馆项目施工招标资格预审公告[EB/OL]. [2011-11-30].http://www.zqas.gov.cn/website/approve/constrProt/2009/12248_0.html.
[5]谭寅汉. 对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发展的若干思考[J]. 图书馆论坛,2004(3):35-37.
[6]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1-30]. 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 1978202.htm.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11-30]. 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