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珺
(南昌大学图书馆,江西 南昌 330047)
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建筑首先应该为功能服务。现代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在于储存与传递科学文化信息,其目的是为读者和社会提供信息服务。而读者在图书馆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阅读,因此阅读环境是图书馆最主要、最基本的环境。同时,建筑通过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质感、色调、韵律以及某些手法构成一个丰富的形体,形成艺术形象,造成一定的意境,表现出特定的时代精神,在实现其服务功能的同时给人以审美享受。没有艺术感和审美感的建筑是失败的建筑,而艺术感和审美感突出地体现在建筑形象上。作为一个高水平的图书馆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其功能的发挥,还必须符合新建筑理念和审美原则。图书馆阅读环境的建筑设计作为图书馆建筑设计最重要的环节,应引起图书馆工作者的充分关注。本文拟在分析我国图书馆阅读环境建筑现状的基础上,论述现代图书馆阅读环境建筑设计新理念,供图书馆工作者借鉴。
随着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类图书馆的规模、质量、数量都在不断提高,图书馆阅览环境也得到较大改善。近十年,全国许多城市建设新城、改造老城,作为城市现代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提升。同时,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图书馆也不断发展。与以前的图书馆相比,新建或改造后的图书馆无论从外形还是内部功能都有较大提高,阅读环境更具人性化和生态化。但是由于新馆建筑时间仓促、某些方面管理不善以及经验不足等原因,很多图书馆阅读环境在建筑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其一,盲目求新求“洋”,缺乏自身特色,影响读者阅读情绪。现代图书馆要吸收古今中外图书馆建筑艺术的精髓,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于一炉,追求功能与艺术审美的有机交融。图书馆应高度重视地域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塑造,充分体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族独特风格。纵观世界各著名图书馆都不同程度上体现出这一特色。
其二,片面追求“豪华、气派”而忽视“经济、实用”。有的图书馆为了追求豪华,安装昂贵的带有水晶灯罩的大型吊灯,既浪费有限的建筑资金,又影响灯光照明效果,不利于读者阅读。有的图书馆为了追求馆舍的高度,缩小平面,增加层次,结果投资效益降低,使用面积减小,造成资源浪费。
其三,缺乏“天人合一,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由于种种原因,在图书馆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一些单位和个人往往忽视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的部门和单位为了局部利益,在建筑中任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污染水源。还有的图书馆建筑设计时没有考虑科学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结果大量侵占耕田和河流湖泊,不仅造成国家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极大浪费,而且不利于读者在阅读环境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现代图书馆艺术造型新理念,源于社会文化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发展。在设计时,通常是功能决定形式,理念指导设计。因此,在设计图书馆阅读环境建筑时,不仅要考虑图书馆的功能,还应具有新的理念,尤其要融入以下四个方面的设计理念,才能达到设计的初衷。
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为了充分发挥其新的信息服务功能,实现完善的信息服务功能与完美的艺术形象的结合,应在它的建筑设计中,贯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类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人们通常所说的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总之,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现代图书馆作为大众传播知识的窗口,具有教育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图书馆建筑必须为实现图书馆的功能服务,要达到艺术形式与服务功能的完美统一。在环境的营造中应重视人的心理因素。建筑设计应围绕人的活动,为人们利用知识信息,进行交流,创造舒适、安全、宁静、雅致的空间环境。
室内设计既要美观又要符合人体基本尺度,处处注重读者的感受和要求,方便读者。优美的造型,柔和的色调,良好的环境,既能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满足读者的生理需求,又能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从而产生轻松、愉悦的心理效应,进而产生良好的阅读、学习效果。
便捷、高效是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建筑设计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以人为本建筑设计理念的体现。现代图书馆实施的藏、借、阅一体的开放式管理,使读者活动范围由传统方的线性组织走向当前的非线性区域组织。便捷式建筑设计能够让读者在获得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时候最省力、最省时。图书馆建筑设计应该使功能和布局醒目、直观、简洁,设施对于读者来说应该一目了然,读者进入图书馆便可以自由地到达他所想到达的地方,可以轻松得到他所想要的信息资源。总之,图书馆的一切建筑设计应力求做到读者易接近,各部分功能易识别,服务设施易使用。
图书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在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方面,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造福于后代。图书馆建筑设计要注重图书馆使用的长期性,充分考虑使用周期内建筑功能的可变性和适应性。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自然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人们必须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保护自然,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要注重对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保护树林、植被不受破坏,江河湖泊不受污染。图书馆建筑设计应采用吸纳自然元素的设计手法,尽可能考虑利用自然条件,绿化和美化室内外环境,创造宜人的活动空间,提高安全性、舒适性,增强读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寻求与自然的相互平衡,更好地接近自然,与自然环境共生共处。同时,图书馆建筑设计还应运用人工力量做好图书馆内外的绿化和美化工作,种植树木花草,不仅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净化空气、吸收噪声,改善小气候。
图书馆建筑设计应注重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充分利用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尽量做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
美国纽约的南牙买加公共图书馆分馆坚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体现了注重环境保护的三个基本理念:建筑过程中应该把对周围的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水平;图书馆运转对自然环境的要求应该达到最小;图书馆应该为所有使用它的人提供健康和各种辅助便利条件。该建筑具有非常突出的“绿色”特征:更多地借助自然光以减少能源消耗,循环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采用被动式供暖与制冷系统,改善馆内空气质量。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充满关爱的社会,图书馆建筑设计应体现出开放性。在平面布局上,图书馆要以开阔、灵活、连贯的大功能空间布局强化对社会的开放。同时,图书馆设计还应遵循“无障碍原则”,为各类人群提供使用图书馆的便利。
开放性建筑理念体现在管理模式上,表现为现代图书馆藏、借、阅一体的空间布局,文献资料的全方位和全天候开架阅览,即所有馆藏文献直接面向读者的新的管理理念。这打破了传统图书馆藏、借、阅、管分开的管理模式和小面积分割、封闭的建筑模式。在建筑设计上,现代图书馆建筑普遍采用大开间,大开放的新格局,如建设宽敞的广场,摒弃高大封闭围墙的隔断,构建几百平方米甚至上千平方米的大开间,让读者视野开阔,仿佛置身于书的海洋。真正实现图书馆的门庭开阔,空间开敞,资料开架,网络开通,管理开明的高度开放局面。
现代图书馆为了实现多功能性和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要求在建筑理念上遵守灵活性原则。
建筑结构的灵活空间设计,就是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功能的变化需要,可以随时对空间使用进行调整组合,同一空间可以作多种用途,实现扩容互换的可能性,有利于发挥资源的更大效益。图书馆大开间立体建筑空间不但在书架排列、座位布置,读者流线及业务流程等方面具有经济、高效、合理的优点,而且具有功能区域划分灵活,适合于发展变化的优点。据专家计算,图书馆建筑的使用寿命为50~100年,但适用年限仅为20年左右,若在设计中重视建筑物空间组成的灵活性,将会增加其适用年限。图书馆建筑专家鲍家声认为:使用的灵活性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特征,常被称为现代图书馆建筑的生命。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建筑学家麦克唐纳提出了“三统一”(即统一层高、统一柱网、统一荷载)大开间的模数式图书馆概念,使建筑空间设计的灵活性原则得以实现。依阿华州立大学图书馆的设计采用了麦克唐纳的观点,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内部全用柱子承重,没有固定的墙面隔开,布局灵活可变的图书馆。这种可变性,是为了科技发展的需要。1993年,美国巴尔的摩普拉特图书馆的建成,预示着模数化设计图书馆建筑时代的到来。目前,立体柱网结构已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建筑,其形体方正、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块状布局,能适应通用性、灵活性和互换性的需求。
总之,现代图书馆阅读环境的建筑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以长远发展观点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遵循建筑艺术美学判断和建筑形式美的普遍规律,构建具有整体感、真实感、新颖感和丰富感的艺术建筑,实现现代图书馆完美的信息服务功能与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有机结合。
[1]禹蒲阳.谈高校图书馆功能变化对图书馆建筑的要求[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5):26-27.
[2]周进良.现代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五条原则[J].图书馆建设,2004(5):102-105.
[3]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蒋润秋,张开文.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