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马崴
(沈阳农业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866)
阅读主体即读者,对图书馆而言,是指具有阅读能力并利用图书资料的一切社会成员。
阅读动机,又可称为阅读目的,是指阅读主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进行阅读活动的意图或打算。其具体分类表现在:①学习型阅读动机。主要是为了系统地学习、掌握某种学科、专业的有关知识,为未来的社会实践积累基础知识和技能。②研究型阅读动机。往往是为了解决生产、科研中的难题或为了探索新领域的课题,从事具体的阅读活动。③应用型阅读动机。阅读的针对性较强,往往是为了解决生活、工作、生产、科研、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而从事的阅读活动。④娱乐型阅读动机。是指在工作学习之余依据个人兴趣爱好的阅读。⑤感情型阅读动机。在阅读活动中,读者的情绪、情感活动往往会占据主导地位,它包括情绪阅读和情感阅读两种。⑥社会赞许型阅读动机。人类有一些行为动机在于取悦别人,如果做了一件事得到别人称赞,就会感到满足,从而有更大的积极性。
首先,“以读者为本”是构建和谐关系的核心。图书馆要对大众开放,根据读者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图书馆内的所有信息资源自由获取,同时,还应关心读者,对读者的要求或困难要尽力去解决、满足,实施人性化服务。
其次,提高馆员素质是构建和谐关系的关键。在新的网络环境下,未来图书馆员的角色应该成为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信息分析与组织者、信息提供与传播者、信息利用的导航者、信息知识的培训者。图书馆的服务由静态、封闭、单一的功能方式向动态、开放、多元的服务方式转变,图书馆员面对的是社会各层次人员,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应该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第三,馆员与读者的互动是构建和谐关系的保证。图书馆通过即时通讯、博客、维基等技术来实现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允许用户参与,通过撰写评论、标签目录,通过博客与维基表达心声,让图书馆人性化无处不在,处处体现以用户为中心。馆员可以借助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读书讨论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展览等活动,通过读者协会、读者信箱等方式,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同感。
阅读需求决定阅读内容,不同的阅读内容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主要的阅读群体。对读者需求的深入研究和把握,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完善和发展图书馆的各项职能,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①阅读需求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文献的大量增长,图书馆参与情报传递的社会职能,以及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缩微技术、视听技术的应用,都得到更好的彰显。在信息时代,读者需求出现新的变化,使传统手工式服务的图书馆逐渐向现代化网络图书馆、虚拟图书馆转变。
②图书馆应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只有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价值,实现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传统的信息服务指的是图书馆根据读者的文献需求,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直接向读者提供文献信息的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开发利用图书馆的各项资源来满足读者的各种文献需求。
③图书馆有效服务的前提是研究读者需求。图书馆的有限服务很难满足读者的无限需求,这是图书馆矛盾的普遍性。掌握各类读者需求的特点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服务方式,从而提高服务效率,达到较好的服务效果。
④衡量图书馆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是读者满意度。读者满意度的高低不仅说明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是否有效,同时也可以验证图书馆的馆藏结构是否与读者需求相符,有效的服务要以合理的馆藏结构为基础。
读者阅读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是了解文献、检索文献和获得文献的过程,也是图书馆满足读者文献需求的过程。这一过程属于读者阅读行为的前期活动,也属于图书馆“为人找书”和“为书找人”的服务活动,是图书馆服务的实质。具体可分为确定文献范围、检索文献线索、选择文献3个环节。读者按照自身的阅读需求,确定文献范围,规划阅读方案。同时,图书馆要给予读者明确的阅读指导、推荐书目,及时发布新书通报,介绍馆藏情况,帮助读者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案。
目前读者主要可以通过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进行图书的查找和借阅。据统计,能够灵活运用书目检索工具的读者,仅占读者总数的10%左右,绝大部分读者只会用简单的书目工具。因此图书馆有责任帮助读者查找各种馆藏目录、熟悉检索工具的检索途径和方法,使其能够快捷方便地检索文献。
另外,图书馆要对读者进行阅读指导,主要是对读者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初学者和青少年读者,帮助他们明确阅读目的,制定阅读范围,选择阅读文献。
传统的阅读方式,主要是不依靠任何阅读设备,把诵读作为基本的阅读方式。出声朗读曾是古代学习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诵读“手披目视,口颂其言”,才能“心唯其意”。
传统的阅读方式仍然是大多数读者首选的主流阅读方式。传统的纸质图书阅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占据重要地位。从深层次的研读、品位、深度学术思想研究来说,纸质的媒体仍然是简便易带、老少适合的一种载体;最能够传达细致入微的情感和深刻思想的一种工具;代表着一种阅读的传统和理念。
科技进步和网络普及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子阅读正在取代传统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新趋势。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报告显示,阅读报纸、书刊等传统读物的读者年均减少12%,阅读手机报刊、网络动漫等新媒体的人数年均增长30%。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全球性趋势,英国25岁以下人群中超过30%阅读电子书,日本年轻读者手机阅读的趋势也明显增长,这些都表明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①馆藏资源的拓展。有利于传统文献的开发利用。早期的电子文献,如磁盘、光盘等大多是以检索型数据库的形式出现,它只向读者提供书目、文摘等书目情报方面的信息,是从传统文献中开发出来的二次文献。现在检索型电子文献使用起来更加直观、快捷、针对性强,使一些流通率低但具有较高价值的馆藏文献较容易被发现和被利用。而且,电子文献检索节省了读者大量查找目标文献的时间。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向图书馆渗透,电子出版物和网上信息资源的大量涌现,图书馆资源已经突破时空的限制,馆藏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极大的扩展。当代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馆外资源是现代图书馆聚集馆藏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网络信息资源作为图书馆新的馆藏形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读者服务方式的变化。图书馆要从方便读者的角度出发,让读者自由地浏览、借阅;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提升原有的参考咨询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了解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和电子的文献信息进行系统的、深层次的组织加工,形成各种专题知识库,为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使图书馆员成为知识导航员。
③馆员素质的提升。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该成为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信息分析与组织者、信息提供与传播者、信息利用的导航者、信息知识的培训者。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指导用户更快更准地获取所需信息。
①阅读内容的丰富性。从上网的那一瞬间开始,无论是浏览新闻,还是接发电子邮件,或是看图片、观看在线影院,读者都不可避免地开始了阅读的历程。
②阅读环境的开放性。网络阅读把作者和读者都置于开放的互联网世界,与传统的印刷媒体资源相比,网络信息的散播和检索所受到的限制都非常少,这使得网络阅读成为快速方便查找信息的首选。
③阅读过程的互动性。网络阅读是非线性阅读,读者可以通过在线查询、点击链接、自定义阅读界面等方式体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④阅读方式的虚拟性。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这使得网络阅读者在检索和利用网络文本时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从而避免现实生活中的阅读可能带来的种种尴尬和不适。
①服务对象社会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向全社会开放,为社会大众服务,图书馆只有突破传统观念,推广共建共享的理念,才能使图书馆适应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要求。②服务内容精品化。现今各图书馆已不像以往那样只关心信息、资料的数量问题,而是越来越重视信息的浓度,以便在信息质量上满足用户的需求。③服务方式个性化。图书馆应该按照学科体系及分类结构、知识的不同形态、知识的语言学原理和知识的关联方法等内在要求,根据各类用户素质个性和需求个性的特点,研究和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如利用网络推送技术提供定向信息服务,利用“个性化”定制系统提供特色信息服务,利用网上专题论坛提供专题信息服务等。
①网上导读。是指针对人们的阅读动机、阅读内容、阅读技能等方面给予积极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主页上的“学科导航”和“报纸热点”,清华大学图书馆主页上的“国内网上图书馆导航”等。
②网络书评。书评能帮助读者快速找到所需文献。图书馆可在网站主页上设立书评信息栏目,下载符合本馆服务方向和特点的书评信息,或选购相关的书评光盘资源进行重组,建立书评信息数据库,并将书评作为原著的补充文献推荐给读者,帮助读者有针对性地、全面及时地了解书评文献线索及原著。
③提高读者传媒素养。首先,图书馆要培养读者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对网民进行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宣传教育,有利于增强网民的责任意识,包括上网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等。其次,要集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净化网络阅读环境,并同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再次,培养读者快速高效地处理不良及垃圾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网络阅读能力和效率。
首先,加强图书馆界对倡导阅读、培养国民阅读兴趣的历史重任的认识。其次,加强各类型图书馆的合作与协调。第三,协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建设。第四,重视阅读环境和阅读空间的建设。图书馆作为指导阅读的重要阵地和社会机构,作为人们终身学习的平台、文化融合的知识库、开放的公共知识空间以及社会民主的推进器,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着提高人类阅读水平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 胡荣.图书馆如何推动经典阅读的开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l):26-28.
[2]曾克宇.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网络阅读”研究综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23-28.
[3] 王余光,李雅.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研究述略[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