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菲 王月娥
(吉首大学图书馆,湖南 吉首 416000)
龚 菲 男,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
王月娥 女,硕士,副研究馆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在当今全球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通过数字化阅读来体现文化数字产业发展,是文化产业的多重功能之一。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传统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而网上阅读率却在迅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为107%。据微软公司预测,到2020年,将有90%的图书以电子书和纸质书并存的形式发行,一个数字化阅读的时代已经来临。当前形势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阅读文化建设需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和浓厚的地方实用主义色彩,利用政策支持搭建的数字资源平台服务社会,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快速提高大众阅读的效率和能力,为地方政府制定文化政策和推进文化产业建设提供决策参考。笔者以吉首大学图书馆为例,探讨数字化阅读在高校及所属地区的一系列服务思路。
近年来,电子书刊、平板电脑、“云阅读”等数字阅读载体的兴起,促进了民族高校图书馆服务手段的多样化,而到馆读者却逐渐减少,同时馆藏数字资源建设存在个性不足、共性有余的问题,在探讨服务策略、用户培训上,分析用户特点、培养用户技巧等方面尚显滞后,无法了解读者数字化阅读的真实需求,数字化教育观念落后、团队理念较差,直接影响到数字化阅读工作的推广效率。
数字化时代面临的一种困境就是信息与知识泛滥而造成的泛阅读,内容缺乏特色是限制数字化阅读效果的难题之一。数据库产品在品质、技术、内容方面的雷同,影响了民族高校图书馆的地方专业特色,因此吉首大学图书馆便不断尝试数字资源的个性化建设,其可能实现途径就是自建特色数据库,但因技术、版权以及统一的标准规范的限制,建成后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本馆的苗族土家族数据库就是因为版权问题只有索引没有全文。还存在从大型网络数据库中选取某方面的数据独立成库,与原数据库运行于同一个平台,或用自建数据库检索平台的形式“整合”成一种完全自建的现象。[1]个性化阅读因受限于数字资源封闭式自我生产、自我服务的“小作坊”式发展模式,造成读者对地方文献的学术阅读因这种无差别的数字化而大大减弱。
民族地区高校生源以少数民族考生为主,由于民族地区教育落后,加上本地高等学校地理位置的劣势,使其在宏观层面加剧了数字化阅读意识的不均衡性。在数字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缺乏对数字化教育理念的普及推广,仅局限于多媒体教育、网络教育以及初级数字化管理,读者从数字化教育与管理中获取阅读方面的感悟不多。并且生活环境相对落后,受传统观念、风俗习惯的影响与制约,民族地区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大体倾向于“场依存性”,也就是说凡在知觉中受背景影响大者为场依存性,而数字资源的同质化又引发资源选择的局限性,其依附的心理素质使之无法自由拓展数字化阅读空间,并有可能回归到传统的阅读方式。
数字化阅读建设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相互协作则无法顺利完成。数字图书馆及其相关技术在民族高校的不断应用和普及,对图书馆员的网络水平、计算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今民族高校一般都建有千兆级校园主干网,图书馆的网络化硬件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馆员的网络信息技能已无法适应数字化环境下的阅读需求,图书馆各部门之间始终缺乏统一的数字化业务工作协调。本馆的流通阅览部门导读工作习惯于纸质书刊,加之自身的数字化阅读意识和技巧也不高,数字化阅读推广工作往往认为是技术信息部门的职责,与己无关。其保守的一面难以适应传播媒介的多元化阅读环境,谈不上为读者传递树立“新媒体阅读”的理念,这种馆员服务行为及意识上的差异造成数字化阅读推广工作手段单一,难以形成合力。
馆藏资源是阅读保障的核心,[2]拓展数字化阅读重在把馆藏资源的独特性和普遍规律结合起来,克瓶颈,强服务,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开展用户培训,注重馆员自身的角色定位,增强数字化阅读的适应性。
随着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西部地方高校争取到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中的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平台子项目在吉首大学图书馆成功实施,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引起民族高校的重视。电子阅览室规模不断扩大,开展了汉王电纸书等数字移动阅读器的外借服务,数字移动阅读器造型纤薄、使用方便、存储量大,能够极大推动阅读的普及。[3]超星公司为本馆定制的馆藏纸质图书数字化发布平台,解决了读者在无法获取纸质图书的情况下,也可以阅读相应电子书的问题,同时还为开展特色化服务创造了条件;实现了与中山大学图书馆的虚拟网对接,远程利用其中外文学术资源。应用新型载体服务模式不仅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而且还适应了读者数字化阅读的需求,全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形成“数字文化”阅读氛围。
特色数据库建设作为文献优先数字化整合模式,要量力而行,切实做好可行性分析,关健要借助外界支持突破技术难关,尽量为读者建立一种认知优势,实现用“特色化”阅读作为数字阅读推广的切入点。近期本馆利用CALIS三期特色库项目管理组提供的方正德赛技术平台筹建沈从文专题数据库,其预期效益不仅能加强本校民族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专业品牌建设,还可促进湘西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4]培育读者的本土文化情结,产生对湘西历史文化的认同。对于本馆现有数字资源,依托湖南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将各种中外文文献整合于同一平台上,一站式检索,并通过协作网和联合在线的相关链接来吸引更多的读者,开展深层次的数字化阅读服务。
大学生最需要专业的阅读引导,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应是基于学术研究的专业阅读引导服务。通过阅读引导,使读者不仅获得知识,更多的是养成一种数字阅读习惯。数字化教育的手段之一在于读者“搜商”(检索技能)的培养,网络环境下海量数据库资源容易导致用户信息量的过载,民族地区高校读者群体多受传统阅读方式的影响,“搜商”的概念比较模糊。培养“搜商”主要体现在引导读者学习和使用网络学术搜索引擎、网络数据库及网络信息检索技术方面,以检索式学习促进读者的数字化深度阅读。
广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乡之间在“数字鸿沟”上体现出来的差距要比经济发达地区大得多。这几年,随着国家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湘西地区图书馆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县级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发展加快。文化共享工程的核心是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虽然有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资金支持,但由于没有前期积累,县级图书馆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技术和人才,迫切需要地方高校图书馆开展面向区域的数字信息服务尝试,与基层互动、与社会合作[5]。
在探索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中,数字化建设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和方向。2012年农家书屋工程将在湘西州所有行政村全面实施,依托农家书屋的覆盖体系,对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改造,建设农村“网络书屋”,捐赠一批服务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数字化出版产品,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农民的文化需求,而推动农家书屋与数字技术的结合需要高校图书馆的积极参与。本馆近期为凤凰县文化局捐赠了一批电脑设备,实现网上阅览、下载、打印图书文档。还尝试与行政村的党员远程教育或省农经网、新农村示范点的电脑设备连接,实现资源共享。2012年由湘西州科协和中国知网联合在全州启动的、作为全国第一个试点的“三农”科技网络书屋开通试用,在参与网站更新、培训网络书屋管理员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帮助市(县)科协对各级农技推广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和信息引导,推动农村科普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发展。
民族地区阅读文化建设进入可操作层面,需要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吉首大学图书馆组织专人对湘西州8个县级公共图书馆进行了一系列调研,联系书刊建库,建立地方文献采集网,帮助其制作网站等,并计划由本馆牵头成立图书馆联盟,加强地区图书馆之间的信息沟通,以实现湘西州内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县级公共馆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阅读平台。目前湘西州几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网络建设进展顺利,但数字化阅读功能仅体现在电子阅览室的服务上,且以青少年服务居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建议公共文化阅读服务对象应凸显重点群体,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数字化阅读的基层惠及范围。由于湘西州内各县级图书馆离吉首大学图书馆不远,完全可以借助本馆的资源,通过技术支持和阅读引导,解决制约县级公共图书馆数字化阅读的问题。
从理论上看,数字化阅读作为数字技术的表现方式,在民族地区高校具有普适性的一面,只是数字化阅读所占的比重还较低。从实践上看,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决定了社会化数字阅读推广的特殊性,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相比,在成本投入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更符合民族地区实际阅读消费水平。网络时代民族高校图书馆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在阅读价值取向方面不断赋予现代化元素,吸取与借鉴、开放与合作,把握民族地区读者的心理特质,加强共享机制、优质资源建设、城乡统筹方面的研究,最终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化阅读发展模式。
[1] 唐伟.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隐性功能[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
[2]王月娥,郑英杰.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与全民阅读探析——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6).
[3] 杨志刚,李慧.开展数字阅读 提升图书馆内容服务[J].图书馆论坛,2011(2).
[4] 张筠.沈从文故乡高校图书馆对沈从文文献资料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6).
[5] 彭一熳,王月娥.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全民阅读效果的策略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