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骞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陶以其温润朴茂的“与五色”材质、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端庄清丽的迷人风采、气韵生动的造型艺术、精湛绝伦的手工工艺独步海内外,赢得了举世盛誉。宜兴紫砂陶长盛不衰,在于她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宜兴紫砂陶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之所以能从一般的日用品脱颖而出成为陶瓷艺术中独树一帜的“国之瑰宝”,是与历代艺人对紫砂文化内蕴的孜孜不息的追求及文人的钟爱、关注、参与乃至艺人与文人的联手合作、不断提高紫砂陶文化与艺术品位、文化与艺术内涵所分不开的。这也就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紫砂陶与文化艺术的割不断、斩不断的紧密关系。
“艺术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透过语言做思想上的交流,透过艺术的形象做心灵的交流”。宜兴紫砂陶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它将诗书画铭吸纳交融,使其充盈文化味和书卷气,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与鉴赏需求。从历史来看,不少著名的文化人、诗人、学者、书画家、名人、官宦、幕僚、士绅曾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陶艺的创作,并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影响着紫砂壶艺的发展,其中之杰出者不胜其数,如赵宦光、董其昌、项元汴、朱石梅、陈鸿寿、瞿应绍、吴昌硕、吴大澂、蔡元培、宾虹、刘海栗、吴湖帆、李可染、启功、吴作人、冯其庸……均为大家熟知。
这种文人与艺人的结合现象是独一无二的。紫砂艺人在文化艺术的熏陶下不断提高自己之所学。在结交文人雅士之后,耳濡目染,专题切磋,交流合作,碰撞出文化艺术之花,结出文化艺术之果。许多名艺人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尤其在书法方面往往具有极深的功底。
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参与合作,促使宜兴紫砂陶向文化艺术靠拢,使陶艺作品更美、更雅,更具有文化艺术特征。文人参与定制砂壶,对陶艺作品的质素的影响显而易见。学士为砂壶撰写壶铭或以书画入壶,大大提升了砂壶之品位。文人墨客在砂壶上题写切壶、切情、切茗的壶铭,用以记事、寓意、言志、寄情;并且有著名书画家、金石家在坯体上挥毫书画,操刀篆刻,使紫砂陶集文学、书画、篆刻于一体而大大提高了砂壶的文化、艺术品位,蕴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差不多历史上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均参与到宜兴紫砂陶的“创作”中来,这一奇趣的现象,为宜兴紫砂陶的文化艺术品位、素质、以及紫砂艺人本身的文化艺术品位、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催化的动力。
除了文人文化与紫砂陶有着密切的关系,陶瓷文化与紫砂陶的关系更为密切。宜兴紫砂起源于粗糙的手工业品,而陶瓷文化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而起源的。因此,继承优秀的陶瓷文化,然后演变改革、推进,使其源于粗陶,出自粗陶,但通过与其它文化的融合,最后别具一格脱胎而出,对陶瓷文化的弘扬是一大杰出的贡献。紫砂陶制作工艺的捏筑与片接成型技法,是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制作中仅有的。用这一方法制作的紫砂壶,古朴而典雅,受到中外陶瓷专家的极力推荐,称之为硕果仅存的陶瓷文化艺术。所以,宜兴紫砂陶对陶瓷文化的弘扬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宜兴紫砂陶与文化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机合,融合交汇,密不可分。纵观紫砂陶艺发展轨迹,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无不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无不融汇文人文化的气息,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在陶瓷文化的表达中获取了生命的永恒。它充盈着文化味和书卷气,它挖掘出历史文化富矿中的精华,并在弘扬继承中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超越了实用功能的束缚,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物化了的精神艺术品。这种至美的艺术品,是立体的画,是凝固的诗,以独有风采神韵满足人们的审美和鉴赏需求,留给人们是隽永的美感。要让这颗“华夏明珠”更加璀璨夺目,展示其瑰丽的文化艺术魅力,那就需要紫砂艺人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寻求新的创造,跨上新的台阶。让艺术之魂与文化底蕴永恒交织,让文化理念与文化内涵永恒交织,让鲜美活泼的艺术形式与丰富深沉的文化积淀永恒交织,在与文人的交流中、鉴赏者的交流中、心灵的默契中、师造化、得心源、珠联璧合、潜移默化,把紫砂壶艺推向新的辉煌。
[1]《中国茶壶大观》 李治元 台湾长春树书
[2]《中国工艺美术大词典》 吴山 江苏美术出版社
[3]《名壶集锦》 台湾钟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