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健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的艺术性,其造型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它陶瓷品类无法相比的。目前,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文形体三大类。这是历代紫砂艺人,细心观察和研究各种物象的形态,吸取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而创作的。
紫砂陶刻以刀代笔的独特的工艺技法。它的特点: 把书法、绘画以各种刀法技艺栩栩如生传神于紫砂陶上,使紫砂工艺与书画艺术结合,提高了它的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
陶刻的工艺必须具备二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书画功力:二是刀法技能。不少著名书画家在紫砂陶上尝试过自书、自画、自刻,然不懂刀法技巧,功倍事半, 达不到装饰效果。同样仅懂刀法、不善书画,则更不能在紫砂陶上起到装饰作用。书画是陶刻的重要资源。追溯明清二代至今,影响深远的陶刻大师都具有深厚的书画功力,无论山水、花鸟、人物的表现手法、构图布局、书画气韵都为世人学习所称颂。所以,学习陶刻必须同步学习书法绘画。书画学库艺无止境,是陶刻者的一生学科。所以说,刀法与书画二者不可缺一。
陶刻的执刀方法与执毛笔大体相似:“指实、掌虚、腕灵”。执刀不能执死不动,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牢固地执住刀管,不同的是大拇指与食指需前后转动刀管,这就是刻绘的主要基本技法“捻管法”,使刀游走于360度。中,上下左右运动自如。这也是陶刻中难度最大的基本操作技法。
紫砂陶刻常见刀法有:双刀直人法、单刀加刀法、三刀法(由双刀直人法和单刀加刀法演变而来)、沙地法、冲刀法等等。以点、线、面的表现形式刻出绢秀飘逸的神韵。深厚苍劲的金石味内涵装点于紫砂陶上,让人赏心悦目,倍受青睐。
双刀直入法:运用于各种书法镌刻,所谓直人即与执毛笔中锋相似,笔管垂直,此刀法比较严谨,无论正草隶篆、行草书体,均用此刀法。它的特点是外光内毛,每字需用捻管法刻绘完成,捻管操作惯用于双刀直入法的刻绘中。所以,要刻好书法,必须学好捻管操作,因为书法起笔、落笔、转折、行草书体连笔,都需捻管法一气呵成,它可以解决360。的刻刀走向,将书法中的苍劲、绢秀、流畅、洒脱的笔划忠实地表现出来,运刀时的指力、腕力控制.提按深浅、轻重,以及双刀与单刀的局部结合,在直线刻绘中,刀尖、刀尾可以交替并用,都是书法镌刻中应注意的细节。
人物画刻绘所要注意二个方面。一是人体结构准确;二是背景构图安排适当,人物的形态、衣纹刻绘要简练、准确,运刀要潇洒脱落,谨防俗与匠气产生,刻刀表现衣纹时要注意线的变化,长线条中有曲,飘逸豪放不粗犷;短线中有厚重感,使人物的动态更加得体生动,避免刻线一样粗细单薄,缺少变化.索然无味。
沙地法是传统中的挑沙刻法,用刀尖紧密排列,有规律着沙而成,一般应用于阳刻底面,如图案、古钱币、印章等局部装饰。
冲刀法:此刀法常用于印章篆刻.近年来有不少篆刻家在紫砂陶上尝试,其刀法优点是金石味浓、粗犷厚重,由于工具、刻技不同,所以在紫砂陶上不能尽其应有的刻绘表现,如细部线面、物体象形难以刻划。所以此刀法只局限于古钱币、汉砖瓦、印章及部分篆体镌刻。陶刻工艺辐射面较宽,涉及书法、花鸟、山水人物,必须长期不断地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不断完善提升,形成自有的个性风格,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1]《中国茶壶大观》 李治元 台湾长春树书
[2]《中国工艺美术大词典》 吴山 江苏美术出版社
[3]《名壶集锦》 台湾钟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