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李淑敏 王 艳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 300192)
地卡因(dicaine)溶液是耳鼻喉科常用表面麻醉药,其特点为穿透力强,麻醉效果好,1~3 min显效,持续时间为1~3 h,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于2010年4月至10月在门诊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穿刺术205例,常规穿刺前于外耳道内滴入2%地卡因进行鼓膜表面麻醉,其中5例滴入麻药后出现眩晕等不良反应,经过及时有效的救治及护理,患者症状缓解。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5例患者中男1例,女4例,年龄23~50岁。右耳2例,左耳3例。临床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需行鼓膜穿刺术。常规穿刺前于外耳道内滴入2%地卡因进行鼓膜表面麻醉时,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眩晕、心慌、恶心、冷汗、全身无力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2.1 生理因素 麻醉药温度过低(低于30℃)刺激了内耳前庭感受器,诱发前庭生理反应。内耳前庭感受器包括3个半规管和2个耳石器,主要感知人体的各种空间位置及其变化、调节机体平衡,冷热试验及冰水试验是临床前庭功能检测的主要方法。前庭系统与眼动系统、躯体运动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等机体多个系统以及各级中枢存在密切联系,在进行鼓膜表面麻醉时如同进行冰水试验或冷热试验的冷刺激一样可以对内耳前庭构成强烈刺激,产生前庭复合反应症状,如眩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给患者造成极度恐慌,甚至产生不必要的医患纠纷。5例患者中有4例表现为前庭敏感反应。
2.2 精神因素 因为对治疗的不了解和担心耳朵受损害,患者表现为紧张、恐惧、反复询问。此类患者较多,但经过详细讲解均能配合,有1例因精神紧张伴空腹出现了面色苍白、心慌、出汗等不良反应。
2.3 不良生活方式 没有进食早餐、空腹时,患者处于饥饿、低血糖状态,是引起眩晕发生的原因之一。5例患者中有1例因空腹及精神紧张出现了不良反应。
2.4 药物反应 地卡因吸收快,如用量大可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眼花,胸闷、面色苍白等,由于其毒性大,儿童、孕妇不用为宜。有试验显示,根据手握皮球的用力大小,可出现不同的量,力小地卡因量可在0.3~0.5 mL;力大可达0.5~1.2 mL不等。因此可能存在用药超量。故建议在临床上无论滴、喷药均应严格准确地掌握药物的浓度、剂量,以防意外危及患者生命。此组患者中未出现药物反应。
3.1 术前宣教 麻醉前详细了解病史,并以通俗的语言讲解鼓膜穿刺治疗及麻醉的目的和意义,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征得患者的同意和配合,消除紧张情绪。由于麻醉药物温度与人体体温有差异,麻醉时可能诱发眩晕,因此对于前庭敏感患者(易晕车或晕电梯)、老年患者、儿童及体弱者慎用。操作前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及生活方式,尽量避免空腹或晚上睡眠过少者。
3.2 预防措施 将麻醉药液适当加温,达到或接近正常体温,减轻药液对前庭的刺激。地卡因表面麻醉时严格掌握用量:成人一次用量不得超过60 mg(3 mL)。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应酌情减量,给药时应用最低有效浓度(10 g/L)为宜。施地卡因前内服巴比妥类药物,有利于增加患者对局麻药的耐受性,还可起到镇静作用。对于无糖尿病史的空腹患者,可先给予50%葡萄糖40 mL口服,防止低血糖反应。
3.3 对症处理 对于第一次治疗,患者多有紧张情绪,滴入麻醉药后随时注意病情变化,其中5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面色苍白、心慌、出汗、眩晕等不适症状,立即中止麻醉,放平坐椅,嘱患者闭目,全身放松,做深呼吸,1例男性患者考虑为精神紧张低血糖引起(主诉未进早餐),遵嘱给予50%葡萄糖40 mL口服,10 min后缓解。另4例女性患者眩晕较重并伴恶心呕吐,迅速将患者抬至床上,侧卧,吸氧,观察记录眩晕持续时间及呕吐次数,呕吐频繁者给予苯海拉明20 mg肌肉注射,及时清理污物并协助其漱口,保持周围环境清洁安静,避免头颈部活动及过激转动体位。专人陪护,床边加床挡。适时询问安慰患者,减轻恐惧紧张心理,通知家属。另外询问患者既往疾病史以对症治疗。4例女性患者经过40~60 min对症处理后症状基本缓解,由家属陪同离开。
3.4 做好家属工作 主动交谈,讲明患者目前的情况及治疗护理的方向,取得家属的合作,让家属在生活中和经济上扮演支持者的角色,稳定患者情绪,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帮助。
鼓膜穿刺术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穿刺鼓膜将鼓室内积液抽出,使耳聋及耳内闷胀感骤然减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穿刺前给予2%地卡因鼓膜表面麻醉,可以减轻患者疼痛不适,更好地配合治疗的进行。但上述5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眩晕、心慌、恶心等不良反应,经过我们及时的对症救治及护理,耐心的心理疏导及安全防护,并取得家属的理解及合作,最终使症状缓解,无并发症发生。但也未能再进行鼓膜穿刺治疗。因此我们认真分析原因,认为细致的术前宣教、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心理护理可不同程度避免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患者治疗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