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洋
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大多是给一段材料,学生阅读后根据要求作一篇八百字作文。我把报纸上刊登的作文题都找来细细研读,发现几乎没有几个我自觉能写好的题目,甚至很多题目我都不知道如何下笔。
我写文章有一个“怪癖”:必须找到或曰占有尽可能详细的材料,考虑到尽可能多的方面,才可能挤出一点自己的东西。有教师说过,教师自己有一桶水,方可给学生一杯水。信然!我很相信这个经验之谈。高考作文不同于平时教学,恰好倒了过去,教师给学生一杯水或半桶水,要求学生交出一桶水。学生只能在出题教师给定的简陋的材料范围里,用自己过去的知识积累和临场发挥、凭空想象来完成考试要求。因此,我很是佩服每一位高考生,根据少得可怜的材料居然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下笔洒洒近千言而无懈慢,真乃个个神笔马良再生也。
不知道出考题的教师是否自己先根据材料写一篇作文,我以为是很有必要的。我在报上看到一位专栏作家和北京新东方高中语文项目主管根据北京作文考题分别写的“作文”,一篇题为《一切平凡皆有意义》,另一篇题为《以平凡之微力著千古伟业》。实话实说,里面充满大而无当的空论和“正确的废话”,实在找不出几丝新意。好在这是成年人模拟高三考生的作文,倘若我们的高考生作文都写成这样,我看不是语文教学太失败了,就是这个作文考题太失败了。
昨天,我的同事张丽在《“船主与油漆工”里隐藏了凶杀案?》一文中,对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考题提出她的“管蠡之见”,有兴趣的读者或许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作文题,实在经不住仔细推敲。拿这样的材料给考生去作文,未免过于儿戏了。
浙江卷的作文考题是这样的:台湾作家刘继荣的一篇博文说,她读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却被全班同学评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篇博文在网上引起了热议。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网民乙: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網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跑步,都值得肯定。出题教师请考生在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这位女作家其实是现居新疆的大陆作家,出题教师没有搞清楚,倒也不是大问题。我一直想对《坐在路边鼓掌的人》里的“女儿”说几句话,在此也算是借本文和出题教师探讨。我既不是网民甲,也不是网民乙,更不是网民丙,一个码字匠而已。
这孩子要当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她却不知道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说过一句话:“杀君马者道旁儿。”五四运动期间,蔡元培先生辞去北大校长一职时,给北大师生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下这句话便慨然而行。我是时时记住这句话的,因此很怕某些“坐在路边鼓掌的人”。问题不在于孩子不懂事,拼命鼓掌把马“拍”死了,而在于听到掌声的驭马者能否自警自省,不被掌声冲昏头脑。当孩子长大了,我们也要告诉他:不是所有的“马”都需要“道旁儿”的掌声,坐在路边不鼓掌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这似乎脱离了考题的要求,判卷老师是要给零分的,赶紧就此打住。
【选自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