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元明
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再次踏进关中。不过,由于连年战乱,关中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粮食价格持续暴涨,刘邦面临的社会形势非常严峻。
一年前“约法三章”的承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吃饱饭是民众安分守己的底线,实际上,当时已经出现了残忍的“易子而食”。然而,由于还要与项羽等其他諸侯作战,本就紧缺的粮食被大量征作军用。为防止百姓因粮食外流而聚众闹事,刘邦采取诱骗加强迫的方式,用军队将百姓驱赶到巴蜀一带自谋生路。刘邦先是大肆哭穷,借以表明自己的无奈和无辜,然后将整个事件说成是“令民就食蜀、汉”,硬是将“流放发配”式的强制性军管美化成了民心所向的慈善救济。这一包装之后,刘邦不但拥有了足以表明政绩的慈善工程,还树立起了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形象。
但是,关中百姓太多了,总不能将他们全部迁往四川,况且用来“护送”百姓的军队数量毕竟有限,前方战事又很吃紧。面对物资匮乏的状况,刘邦不按常理出牌,没有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而是把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刻意渲染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道德败坏”的商人就这样成了危机的替罪羊。这招转移视线的效果还挺好,不明真相的百姓对现实的不满被引向了无辜的商人,哄抢物资也成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有效手段。依靠这种贼喊捉贼式的炒作,以牺牲商人的名誉和利益为代价,刘邦不但顺利转嫁矛盾,迅速稳定了关中的社会形势,还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为自己树立了“仁义”的形象。
内部稳定后,刘邦全力出击,打败了各路诸侯。不过,刘邦集团也元气大伤,全国经济已经到了崩溃边缘。对刘邦来说,恢复经济是当前的主要任务,而这需要大批的劳力投入。但是,在没有将异姓诸侯王的隐患解决之前,解散军队无异于自寻死路。就在大家是为保江山还是促生产犹豫不决的时候,刘邦令人意外地喊出了“裁军”的口号,高调宣扬“和平压倒一切”,并且他还说到做到:公元前202年八月,刘邦下令士兵解甲归田,并且给予六年到12年不等的免税政策。这个政策再一次让人们看到了刘邦要解散军队的诚意,一时间,诸侯王们松了一口气。然而,仅仅在两个月后,刘邦就以“谋反”之名对燕王臧荼动武。而所谓“裁军令”,不过是借以短时间内调动和集结士兵的华丽障眼法,既能让处于疑惧中的臧荼等人放松警惕,又能让民众包括军队都对其感激涕零(至少是充满希望)。
刘邦拿“裁军”作噱头,借以表明自己爱好和平、重视民生,这种刻意的包装在无形中迷惑了许多人,尤其是让疲惫的军队兴奋了一把,既稳定了军心,又鼓舞了士气。最终,在局势相对稳定之后,公元前201年初,刘邦才大赦天下,释放囚犯、解放奴婢。这个举动很及时、很给力,不但彰显了主政者的仁义道德,而且降低了执政成本,如此一来,既解决了劳动力的不足,还赢得了人心,堪称恢复经济与稳定统治的双赢之计。
刘邦似乎是个包装大师,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面对困境,他总是有借口,总会有思路,总能把杂乱的形势扭转成对自己有利的局面,不断创造政绩,并树立新的正面形象。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刘邦在统筹兼顾中始终把握着事态的进展,稳定形势、走出困境、取得成功就成了必然。
编 辑/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