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时代将领打败仗为什么被升官?

2012-02-11 11:49校元明
百家讲坛 2012年12期
关键词:将领西汉边区

校元明

公元前200年,匈奴攻击山西北部的代郡,代郡守将陈豨放弃守地,逃回长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陈豨不但没有被问罪,反而被封了一个侯爵。难道刘邦赏罚不分吗?

西汉初立,中央政府权威不高,而边将本身就是独立性较大的诸侯王或列侯,他们会不时以投降草原部落为要挟,要求中央给予更多的权益。一旦压力增大或有利可图,他们就可能当真率领本部民众投降匈奴,燕王臧荼就曾叛逃匈奴,对西汉政权造成不小的威胁。因此,边区维稳,就成了刘邦时代最大的政治问题。

刘邦在汉帝国还没有取得根本稳固的情况下,一方面把注意力从内地转到边疆并从事大规模的战役,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边将投靠匈奴。公元前201年,匈奴在山西北部的马邑包围了韩王信(镇守北部边疆的一名汉将),韩王信在没有率部抵抗也没有等待援军的情况下投靠了匈奴。刘邦听说后,立即亲自统兵来战,就是担心此事引起连锁反应而一发不可收拾。

对于刘邦和西漢政权来说,作为边将,最要紧的事情并不在于他能否成功阻止匈奴的军事入侵,而是他对皇帝是否绝对忠诚。边将们的最大工作就是协助皇帝在边区维持其不可动摇的权威,绝对不能脱离皇帝而去做匈奴的附庸。对急需加强个人权威的刘邦来说,在邻近草原的地方丧失一小片土地,不会卡住整个帝国机构的正常运转;同样,取得一小片土地,也不会增加多少国家威望。所以,对于边区行政长官或军事将领而言,他们执政的底线就是不能从事离心活动,至于辖区是否稳定倒不是政绩的关键所在。因此,陈豨没有投降匈奴,而是逃回长安,反而得到了刘邦的封赏。

尽管刘邦敢冒巨大风险亲征、正面对抗匈奴,对边将的离心行为也进行了严厉打击,但并没有阻止边区匈奴化的浪潮。公元前197年,陈豨自立为代王,并求救于匈奴;公元前195年,曾被委以重任的燕王卢绾发动叛乱,并带领部众“亡入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这两起突发性群体事件,都使得西汉与匈奴到了战争的边缘。很显然,在两次事件中,匈奴并没有主动入侵西汉,促使边区成为热点的原因就在于汉朝边将的叛变。也就是说,在刘邦时代,汉朝北部边疆的真正问题,是边区将领是否对皇帝效忠,而不是匈奴侵略。

不过,作为内地诸侯的英布、彭越等人没有看清刘邦铲除功臣的实质,把问题想象得过于严重,总担心刘邦会对自己下手,所以冒险发动了叛乱。对此,刘邦当然要严厉镇压,但他不是担忧异姓诸侯王的潜在实力,恰恰是害怕他们与匈奴联合起来。

刘邦去世后,由于冒顿单于的强势存在,惠帝和吕后继续实施以军事防御和争取边民为主的维稳政策,严格防范边将变节、边民远离。

随着国力的增强,汉文帝开始变被动为主动,用开设关市、奖励财物等经济手段招诱匈奴民众,拿封侯等政治待遇吸引匈奴贵族,不但引起了匈奴人口的大量外流,还招降了一批匈奴贵族,同时在生活在边区的胡汉民众中培养了大批有能力的汉朝将领,从而为汉武帝时代气势磅礴的反击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 辑/葡萄

猜你喜欢
将领西汉边区
铭记革命将领
西汉
南梁名将韦睿初探
不当皇帝就听话
狄青智取昆仑关
人必其自爱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路温舒编蒲抄书
苏武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