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要改革,但社会建设更迫切
□邱运华
经济改革深入进行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凸显,社会建设使命凸显,而不应是随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英国:及时的社会建设避免了一场革命
以英国社会建设为例,英国18世纪进行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造就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产业工人群体。当时英国的国际地位因拿破仑的战败而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国内却陷入严重的社会和政治危机。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对政治、经济、社会、司法制度实行积极的干预政策,进行一系列立法改革。首先进行了议会选举法改革。接下来逐渐改革了财富分配、税收制度,促进向社会底层低收入阶层倾斜的分配方针,最终形成了一个橄榄型中间部分的中产阶层。在英国渐进式改革的过程中,现代社会建设发挥出化解激烈社会冲突和矛盾的功能,成为稳定社会的软实力。
俄国:忽略社会建设导致政治体制改革失败
与其相比较,倒是急切从政治体制上改革的国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例如俄国。从经济领域看,19世纪晚期,俄国已成为欧洲大陆生产总值最大的国家。随即俄国进行了政治體制改革。但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国家财富增加了,但苏联政府仍然没有完成现代法治社会建设。国家巨额财富,反倒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官僚阶层、特权阶层,原因就是国家财富集中了,缺乏再生产、再分配到国民的法制,当然,最根本的是公民同权的法治观念淡薄了。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缺乏,是社会建设空缺的表现。因此,一个国家经济上强大以后,下一步改革的定位非常重要。
中国:下一步应以行政改革推动社会建设
笔者认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应当缓行,不宜单纯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而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积极推进社会建设改革,把建设具有公民理念的福利法治化社会作为社会建设的目标。
不宜继续提经济体制改革的观点,其致命弱点是混淆了社会建设不同领域的职责,形成纯粹经济管理的社会权力模式。为什么不可提“即刻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的观点?既然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姑且仍沿用这两个术语)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社会建设层面,那么我们改革就不应该贸然跨越它。从经济体制改革直接进入政治体制改革不符合改革渐进的原则。改革宜以渐进思维设计,变革命性思维为改良性思维,规避对整个社会产生剧烈震荡的突变性选择。
事实上,唯有行政体制改革顺利推行,社会建设才可能成熟,进行政治改革的时机才会瓜熟蒂落,也才能够为政治改革指出正确方向。
政治改革为何比社会建设更迫切
□王占阳
“先搞社会建设,再搞政治体制改革”是谬论。首先,“邱文”称19-20世纪的英国史是“先社会建设,再政治改革”的成功典型,这种说法是在系统地歪曲历史。事实上,英国建立完整社保体系是工党上台,实行战时承诺的贝弗里奇计划,建立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民主推动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的历史事例非常多。它实际体现了一种历史规律,即社会事业主要关乎公众利益,公众利益只有通过公众参与才能获得应有的实现和保障。所以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是先进行民主改革而后才又走上社会改革之路,因而也都是先有民主制度而后才有橄榄型社会。
其次,“邱文”还将苏联崩溃原因归结于“急切从政治体制上改革”。这种说法也没有任何根据。俄国1905年革命和1917年的二月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目标同样是发展低度民主,这恰恰是英、美、法等国同类变革在俄罗斯的延续。至于后来出现“邱文”所述“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官僚阶层、特权阶层”的现象,根本原因也不是所谓政治改革太超前,反倒是政治改革太滞后。
把“政治改革”假定为剧烈革命是种欺骗
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只搞所谓社会建设,实际就是要在现有基本利益格局不变、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不受触动的前提下给老百姓分一杯羹。
邓小平自始就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不能搞大跃进,而应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又有阶段性重要推进的民主化进程。“邱文”却将其说成“对整个社会产生剧烈震荡的突变性选择”,进而加以否定,这实质上是一种借口。
为什么政治改革更加紧迫?
首先,政治改革是分配制度改革的保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强有力的公共参与。大部分财富集中在缺少足够约束的权力和资本手中。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会使利益越来越向少数人倾斜。所以政治体制改革是分配公平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其次,政治制度改革是解决腐败问题的主要途径。腐败蔓延的根本原因就是权力不受制约,所以惟有进行有力的政治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第三,政治制度改革是扩大内需的关键环节。能否扩大内需是决定未来中国经济命运的关键,扩大内需又取决于分配制度改革,分配改革则又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如果不抓紧进行政治改革,中国将在未来10年爆发严重的生产过剩危机和财政危机。
第四,政治制度改革是满足人民民主需要的基本途径。自由民主已经日益成为不同于民生需要的独立政治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满足人民的民主需要,已是我国必须实现的政治进步,也已是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方面。
从总体上看,目前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必须三位一体,其中政治体制改革尤应为核心。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