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天下安”。县乃国之基,我国有2861个县(市),是中国之根基,县域经济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发展。
作为区域经济的主体之一,县域经济是“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亮点和热点。县域生活着大部分人口,是国家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单元;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是承上启下、沟通条块、连结城乡的枢纽;县域兼有农业与非农产业,是宏观和微观、城市和农村的接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载体。
2012年1月9日,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100多位县(市)委书记齐聚北京,与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等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一起,共同总结2011年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探讨“十二五”期间中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道路。
《西部大开发》杂志作为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流媒体,对本次论坛进行全面报道。
论坛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招商引资、城镇化、民生发展等核心问题进行专场研讨,这里既有政府的权威声音,又有基层的创新实践,还有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以及企业家的项目考察。举办的三场论坛分别以政策对接、项目对接、国际对接为核心目标,求实用、讲实效。
高层论坛: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探讨县域经济的转型、动力和创新,解读具体政策、直面现实难题。
招商引资论坛:以招商引资、合作发展、转型升级为关键词,搭建县市政府、企业家、财经界人士的沟通平台,进行案例探讨、模式分析。
主题对话论坛:以“科学、可持续的县域城镇化发展”为主题,对国内外城市多点位进行深度对话交流,探讨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道,通过借鉴他山之石,分享发展经验——
发展县域经济不能只见数字不见人
陈昌智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
当前,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市场低迷,增收回落,复苏乏力,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从国内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依然突出。处理好经济平稳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调整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难度在加大。前不久闭幕的中国经济工作会议,在充分研判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深刻理解、准确地把握、科学实践稳中求进,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保障。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一方面,县域经济工作要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一系列要求和部署。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也要成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下面我就县域经济发展谈几点看法——
第一,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主阵地。我国经济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获得了空前的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依然还停留在粗放式的发展阶段。过于看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GDP的增长,我们一定要懂得,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追求的是高质量、高效益的增长。因此,必须切实地转变县域经济发展的观念,把县域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主阵地。
第二,县域经济要把统筹城乡的发展,解决三农的问题作为大课题、大任务。县域经济是统筹发展的重要环境和着力点,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这不仅是贯穿现代化全程的重大课题,也是贯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当前,发展县域经济的热情很高、力度很大。但是却不同程度的存在忽视农业和农村的倾向,有的地方甚至以统筹城乡为名,把农村的生产要素土地等等,往城里统筹,这样的经济不是县域经济,而是县城的经济。
第三,县域经济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的问题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县域经济也好,其他的经济也好,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人,都是为了让人们享受发展的成果。在县域经济这个范围内,发展经济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好处,老百姓感受到切身利益的发展,才是真的发展。所以,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要紧紧的围绕解决老百姓的就业、医疗、教育等问题。真正把解决民生的问题作为县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四,希望中央媒体更多关注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目前,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把镜头对准基层,反映基层的智慧和创新,反映基层百姓的心声与全国近200多个百强县、特色县,革命老区、贫困县市建立了合作关系。创办的《走基层边疆行》,《走基层百县行》等栏目有特效、有实惠,得到好评。
农业科技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张来武( 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非常有创新,整个一号文件是6个部分,一五六部分是强调十八大期间保证食品供应,二三四强调农业科技。依靠现代科技发展农业是一条腿。这一条腿,今年文件中明确写进了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这件事主要是围绕着城乡二元结构,围绕着发展科技农业、高效、现代农业展开的系统设计。
这个系统设计的根本思想,今年第一次明确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这个思想颠覆了传统农业的概念。现代农业的思想,农业是一二三产的结合体。现代农业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业提高市场的附加值。所以要抓现代农业首先要抓三产,要把农业的产业链拉开,做到高效服务、三产服務、系统服务以后,在农业工业的基础上标准科技种植养殖,这就是颠覆了传统农业的概念。因此县委书记、县长就不用担心,我们搞农业没有税收,没有产值,农民不能自负盈亏,那是对农业历史的误解。
要抓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必然是关键的要素。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强调科技创新,仍然是一个经济概念,仍然是一个市场上实现的概念,仍然是农村书记和企业家联手的作为。我们如果不用农业科技创新,仅仅用土地,仅仅用过去的投资,仅仅用县委书记的权威虽然可行,但是没有解决转变模式。
我们要做好这件事:产业链的拉开一直要做到微笑曲线的区段右端然后才到左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解决新型的服务体系,城乡统筹的服务体系。金融体系、物流配送、服务体系等这些在农村没有。所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说得很清楚,一定要把公益性的服务体系和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结合起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就是科技特派员市场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要解决金融问题、信息问题,解决科技问题,解决商业模式问题,解决管理服务问题,这样一个服务体系你不能在农村重新建一套,你必须把城市的金融机构,城市的信息化跟农村符合起来,要把公益服务和第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学也是公益性服务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现在教育部、科技部几个部也在大学推广模式的试点。
最后一点,我们要有抓手,一个是农村科学互联网化,宁夏已经做完了,宁夏每个市民都可以看互联网信息。希望县委书记关注这一点。第二个抓手就是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农业示范点。大家作为县委书记、县长习惯搞工业区、搞高新区,但是农业区,一二三产融合在里面,这样的园区要抓出一个示范来。
县域经济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
张玉香(农业部党组成员)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比较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着力点。
第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必须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入思考。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在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成效的同时,要清醒认识。
第二,保障国家安全,关键抓好粮食主产区,特别是粮食大县生产。粮食主产区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责任,稳定全国粮食大局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保障供给发挥主体作用,13个粮食主产省和总面积占全国70%,粮食产量占75%,粮食调出量占90%。农业成本不断上升,气候因素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粮食增产的困难更大,挑战更多,粮食主产区特别是粮食大县责任更加艰巨。
第三,抓好粮食主产区生产。这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内容。在几个方面,我们觉得全面发展县域经济对促进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只有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了,才能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与活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提高农业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对农业科技、装备、技术设施等支撑,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增强竞争力,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未来一段时期,粮食主产区要按照中央部署,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中着力从两个领域入手:第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的效益。
第二,加快非农产业发展,综合利用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手段,支持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稳步推进发展进程,打破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培育有竞争性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刘士余(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多年来人民银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致力于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抓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农业发展银行改革,还有邮政储蓄的改革。但是我们也看到,县域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距离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的需要有较大距离。有三方面:一是县域金融相对于城市金融来讲,由于信用环境相对差异和融资成本相对较高,目前还难以满足县域发展资金的需要。
第二,相当一部分县域内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程度比较低。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技术含量低,调整淘汰范围多。因此金融机构对这一领域企业的支持风险还是比较高的。
三是县域金融监管环节还比较薄弱,县域经济活动参与主体的金融素养和金融风险意识还有待加强。
从金融服务的角度看,可能在外部还是要抓紧推进几项改革。第一是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必须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现代化进程、国际化进程和市场改革进程相适应的使用制度。在一些法律法规范围内促进土地使用制度的创新,为农村金融系统服务发展提供金融保障支援。第二,要尽快进行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第三,要继续改善现有金融生产环境,为金融服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要加强财政对金融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特别是中央已经确定的县域金融发展,小微企业发展和涉农金融服务的支持,这些政策要尽快落实到位。
从金融角度来讲,我们重点要抓好三个层面的工作。第一个层面要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建立富有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这方面一个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金融机构。
要增加县域金融机构的数量。把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包括城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这类机构的监管跟上,如果监管跟不上,会对当地的居民金融资产造成一定的风险。
要加快农业发展改革。特别是要更好地发挥农业发展政策性金融功能,在农村城镇化进程当中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服务功能。邮政储蓄银行的信用服务功能要强化,特别是邮政储蓄银行是全国性网络,它对农村存储款汇兑功能要发挥很好的基础作用。
要继续支持农业银行在县域深化改革。这是金融组织体系的层面,把现有的银行要改造好,把新的发展起来,目的是在县域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或者说提高真正有竞争性的市场。
第二个层面,要加快建立保险制度,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已经提出了明确要求。因为从国外来看或者从国内来看,在农村县域富有竞争性的市场中,小型金融机构应该学会优胜劣汰,优胜劣汰会让县域金融保持稳定,保持县域老百姓存款的安全,进一步解决存款保险制度。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金融不慎和金融资产退出。
第三个层面要致力于抓好农村县域金融基础建设。特别是利用银行卡作为工具,用电信网络作为载体,发展农民便民存取款业务。再就是推进农村业务体系的建设,继续加强对县域金融知识、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金融风险素养,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找准县域经济落脚点
范恒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究竟有哪些机遇或者说应当把握哪些机遇,我想至少是这么四个方面:
第一,要把握區域分工机遇带来的有竞争性的特色产业。我们讲的区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经济区的经济,而经济区的经济是突破行政区的关键。你的资源优势是什么?你的区位优势是什么?你的产业优势是什么?一定要拿出自己的优势做文章,不要搞同质的东西。如果我们各县都搞同质化的东西,是没有竞争力的。所以要利用区域经济带来的这种区域分工,来发展自己有地域特色和竞争力的特色经济,你才能够做强做大。
第二,要把握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区域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一体化,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一体化来优势互补,来发展自己。
比如说我可以通过市场的开放,市场的一体化来解决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的配置问题,县委书记、县长就可以把你的实际经济运作空间扩展到你的行政区域之外。比如: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解决自己开放通道问题,发展的基础设施问题;通过区域内的产业互动,也就是转移和承接来体现自己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通过整个区域的统筹,包括社会保险,包括教育、卫生这个统筹和资源的配置来解决一个县域单位很难解决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第三,要把握住区域经济中试点示范的机遇,把我们县域经济,或者我们县打造成整个区域的战略支撑点。这一点很重要,在整个区域发展格局中间,试验和示范或者构筑试验示范的平台是其中一个重要要素,我们怎么能够在这个区域过程中争取当试验田、当示范点,逐渐通过国家的政策和各方面的支持,把县域打造成整个区域中间一个支撑点,这就是我们的战略支撑点。
最后,我们怎么把握落实区域中重大任务和重大政策的机遇,来全面构筑自己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区域规划我们都有定位、都有重要的,比如说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关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于环境保护等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在这里面又装满一批重大的工程,给一批重大的政策,你怎么把这些涉及到的任务在具体地方落地生根,把这些重大工程牵引到你这儿来,把国家给的政策在你这个地方用足用活,如果把这些地方做好了,你就等于抓好了关键方面,等于把你的基础全面做实做深了,这样你就等于了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