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半个世纪的元帅“来信”

2012-02-11 10:52王正龙
钟山风雨 2012年5期
关键词:亲笔信总政代笔

王正龙

前不久,家住南京高楼门的当代著名诗人丁芒先生收到一封不寻常的“来信”——53年前刘伯承元帅写给丁芒的亲笔信。

这件颇有轰动效应的新闻被南京某些媒体报道后,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远在西班牙、加拿大、新加坡、巴西等国的华人诗社以及丁芒先生的文友,在网络(丁芒文学艺术网)上看到此消息后,都纷纷给丁芒先生打来电话表示关注;众多媒体及网络更是关注备至,连日来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作为丁老先生的诗友、学生,笔者也闻“风”而动,日前,饶有兴致地采访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著名诗人,并获得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重要史料和故事。

电话叮铃一发响,

苦丁斋里忽飞甜

丁老知道我的来意后,他便将刘伯承元帅的亲笔信复印件递给我,并将其来龙去脉描述了一番。早在今年3月中旬的一天,丁老突然接到一个从宿迁打来的电话,给他打电话的是从来未见过面的宿迁市委党史工办(史志办)主任杨学军。他告诉丁老,解放军出版社原社长朱冬生在整理原《星火燎原》编辑部档案时,发现一封1959年刘伯承元帅写给丁芒的亲笔信,后被收录在解放军出版社60年纪念册里。不久前,朱冬生正好因事去宿迁,便将此事告诉了杨学军,并嘱咐杨电告丁芒,问丁芒是否见过此信?丁老获此消息后当即请杨学军与朱社长联系:他从未见过此信,请朱冬生能否寄一份刘帅的亲笔信复印件给他。此后于今年4月初,丁芒先生终于如愿收到了杨学军给他寄来的刘帅当年的亲笔信复印件。丁老看着刘帅的亲笔信,泪眼模糊,兴奋不已,随即欣然挥毫,写下了一组题为“百年勇步叫‘长征——给刘伯承元帅惠信的回音”的七绝诗五首:

陈年旧事逝如烟,

劫后眼光只向前,

难得残躯献祖国,

个人生趣已无边。

电话叮铃一发响,

苦丁斋里忽飞甜,

一封元帅亲书信,

驭电穿风入敝轩。

元帅英姿藏旧梦,

况今生死两无痕,

强撑泪眼哽咽读,

满室残荷滴雨声。

恨煞时光无尺度,

等闲五十又三年,

沉沦苦海未嫌短,

此信独行路万千!

曾从元帅学“回顾”,

读信又闻金石声,

米寿人生才一半,

百年勇步叫“长征”!

由此可见,已88岁高龄的丁老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我接过丁老手中的那份已放大10多寸的彩色复制品“信笺”,仔细端详,虽时已过50多年,纸色已发灰黄,但笺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10个红色繁体字仍很鲜明。刘帅的毛笔行楷字写得遒劲有力,笔锋顿挫洒脱,全文皆为繁体字:“丁芒同志:回忆长征一文,您出力太多。其中关于事例原则问题必须请军委常委诸同志审核才有把握。我看了您最后稿。我仅为干部团渡金沙江增加两句说明史实,余无意见。致以敬礼!刘伯承九月三十日”在信末左侧还写有“附回忆长征文请再审”,其中“再审”二字较模糊,经丁老反复甄别,方确认为“再审”二字。

看完这封穿越半个多世纪的信函,笔者心中甚为震撼:一位身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帅给为其代笔、当时仅是大尉的青年军官的普通编辑写回信,信中两处写到“你”时都是以“您”尊称对方,足见他的崇高雅重、谦仁博爱之胸怀。丁老还特别细心地发现,刘帅的签名,“承”字上边似乎少了一弯。他查了书法大字典,下半部完全合乎草书规范,可能因其书写时着笔太轻,后又在复印、电传时也就淡化消隐了。

曾从元帅学“回顾”,

读信又闻金石声

丁老深情地说,他在读刘帅的信,也是在读着刘帅留在他心中的身影,读得泪眼模糊,读得心潮激荡。“刘帅那时是在回顾长征,而我读刘帅的信时,也在回顾我的‘长征。”丁老意味深长地说。

丁老告诉我,他是1955年到解放军总政治部《星火燎原》编辑部任编辑的。为刘伯承元帅代笔《回顾长征》一文是在1959年,当年丁芒才34岁。《星火燎原》编辑部在规划这部革命回忆录集成巨著时决定:每一大历史时期段之前,都要有一篇概述概论的“挂帅文章”;当时丁芒是参与编写红军时期中央苏区、一方面军的稿件。而《星火燎原》第三卷主要内容是“长征”,当时刘伯承是前敌总指挥,张云逸是“断后”的指挥员,因此,这篇“挂帅文章”自然由刘伯承撰写。其代笔任务也就由丁芒来完成了。

1959年4月的一天,丁芒肩負重任,带着编辑部的介绍信,第一次来到刘伯承元帅住宅进行采访。令丁芒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共和国的开国元帅,竟住在一座北京常见的普通旧式平房里:客厅很小,光线暗淡。唯一与众不同的是,客厅正面墙壁上挂着的不是名人字画,而是把整个墙面盖满的一幅军用地图,就像战争年代作战指挥部挂的那样。丁芒想,这大概是刘帅戎马一生的习惯延续,也是元帅革命精神的象征!刘帅身材高大,戴着副黑框眼镜,虽已67岁,但腰杆挺直,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刘帅早已从夫人汪荣华那里知道了丁芒的来意,他亲切地握着丁芒的手说:“您请坐,不要拘束,这同在家里一样!”接着,刘帅便直奔主题。他说,长征虽然只是过去的一次军事行动,实质是中国革命的一大转机,战略上的大转折,是革命部队顽强的生命力的集中显示……说着,刘帅又站起身来,转向壁上的地图,神情犹若当年指挥千军万马之时,手指在万水千山间寻觅,然后停在一处——大渡河。刘帅还详细讲述了关于抢渡大渡河的经过,关于抢渡大渡河,刘帅还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据侦察员报告,当时敌人有个营长在河这边有个野老婆(情人),每夜他都乘船过河来往。红军抢渡大渡河,就是用的敌营长的那条小船。半个多小时攸忽而过,刘帅已很疲倦,之后,他又嘱咐丁芒去军事科学院找陈伯钧副院长,再由他详细介绍有关长征的总轮廓。

陈伯钧中将在军事科学院一间会议室里接待了丁芒。他用了两个多小时向丁芒详细讲述了有关长征的前后经过,事后,丁芒又翻阅了延安时期出版的《一方面军长征记》等有关资料,并以刘帅指示的总精神,依照陈伯钧将军提供的叙述脉络,以夹叙夹议的手法整理、撰写成了《回顾长征》这篇长文。题目是时任总政宣传部副部长的赵易亚拟定的。当时,反右倾运动已经开始,赵易亚副部长在审定此文后,正准备征求丁芒的意见时,有人告诉他“下午要开会批判丁芒”,赵副部长处境也不好,也没有再言语。事后,丁芒只好把打印好的《回顾长征》一文托人送给刘伯承亲自审定。

米寿人生才一半,百年勇步叫“长征”

《回顾长征》这篇文章定稿后,最先在当年10月份的《八一杂志》上刊出,然后编为《星火燎原》第三卷首篇。说到这里,丁老师颇感兴奋地说,他在总政《星火燎原》编辑部期间,不仅为刘伯承元帅代笔撰文,还为罗荣桓元帅完成了《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此文原稿已被军事博物馆藏展);为成都军区司令员贺炳炎将军、贺勋臣(贺龙元帅的族叔)代笔多篇关于红二方面军的回忆文章。他为海军政委苏振华上将代笔的《高虎瑙战斗》一文曾刊载于《人民日报》;此外,他还为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张云逸、李天佑、刘亚楼、王洪坤、方强等将帅元勋及中央首长代笔撰文革命回忆录约40余万字。可以说这些都是我国文学和党史军史的完美结合,也是我党我军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丁芒当年代笔许多出类拔萃的优秀文章,得到了总政首长们的首肯和好评,总政特此授予他“先进工作者”称号,并颁发了证书。如今,已届耄耋之年的丁老再也没有想到,时隔53年后,他竟然收到刘伯承元帅的亲笔信。收到信后,他认真细致地拜读了几遍,发现这封信刘帅未写年代,丁老回忆说,他可以肯定,这封信是写于1959年9月30日,那时反右倾运动已经开始,他正受批判,编辑部接到刘帅的信,当然是不会给他看的。丁老说,他甚至因此而悟到:“刘帅的警卫副官来电话找我,很可能就是为了询问此信有未收到。”

“文革”后期,丁芒在“砸烂总政阎王殿”的浪潮中,被下放到老家南通当工人,从此离开了《星火燎原》编辑部。1972年的一天,电信局通知丁芒去接北京来的长途电话。原来是《星火燎原》编辑部的老战友陈汉民打来的,他告知丁芒,编辑部已并入解放軍出版社,《人民日报》将重新刊载《回顾长征》,有几个细节问题要向丁芒询问、核实。丁芒据实作答。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刘伯承回忆录》,主编吴早文(系南京军区革命回忆录征文组转业)把《回顾长征》一文置于此集的首篇,他还寄赠了一册给丁芒留念。

采访结束时,已88岁高龄的丁老又一次捧起刘伯承元帅的“亲笔信”复印件,要我这个晚辈为他拍摄了两张照片,他说,要将这珍贵的“合影”永远珍藏在心里,作为“居家之宝”传承下去。“我要从刘伯承这位常胜将军身上,从跨越万水千山、战胜千苦万难的长征指挥员身上,汲取力量,树我坚志,高歌前进,走好我88岁以后的这段人生末尾的‘长征!”

(责任编辑:武学沪)

猜你喜欢
亲笔信总政代笔
围绕中心工作面对面问政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河北省邢台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市委书记市长与人大代表“面对面”总政交流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代笔
以舞代笔——反排
总政歌舞团的往事和细节
领导人之间写亲笔信有何意义
总政干部部老干部局与本刊联合举办“全军离退休干部忆征途征文活动”启事
代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