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达
有大爱至善、弘道养正的民族,才是灿烂的民族。
有厚德流光、互为喝彩的艺坛,才是和谐的艺坛。
不能否认,这些年来中国文化生态危机与人文精神的失落造成了一个感性欲望泛滥、非常世俗化的社会现象。时尚的鼓噪、娱乐的泛化、精神的平庸已是一个普遍的现实。反映在信仰生活的失落,情感生活的缩减(畸形的都市化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感与融合),文化生活的粗鄙(诉诸官能的大众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渐入困境)……在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我们这个民族并没有提前或同期去架构文化理想,以至社会价值判断与行为导向异化成“时间就是金钱”的唯一标准,而文化价值与文化创造的终极指向成了文化价格。要知道,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几千年历经劫难而永不垮散的民族,正是靠了文化的凝聚力,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开放包容,文化乃“大”。丢失民族的文化传统,那是失魂;摒弃开放包容的心态,那是落魄。为了建设一个“公平合理”、人民幸福与尊严得以普遍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其结果还是取决于我们的“社会良知”,取决于对文化的敬畏与对时代的感恩。中华民族最普遍、最基本的品质——善良、真诚、公正、自由……真善美的诚信体系与道德经典,这种“社会良知”、文化精髓得以代代相传。人们已从今天种种社会怪状的切肤之痛中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追求幸福指数的生活只有在文化的社会里才能实现!
今天,面对一个高速发展的伟大时代,又同时面对一个浮躁不安的时代,尤其需要思想的滋润、审美的纯化。时代需要文化人,需要艺术家——他们不是急功近利,却耐得寂寞地思考社会文化与审美的深层问题,他们应是思考时代人文精神的智者!文化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生活,也是一种深刻的社会责任。时代的本质是生活,时代的生命是民众。每位文化人,每位艺术家必须拥有感恩时代、敬畏传统、关注民生、关爱自然的人文关怀,这是社会的终极关怀。时代呼唤艺术家真善美的文化追求,呼唤对人类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的思考。1988年巴黎宣言的主题乃是改善人类生态环境,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由此,我们的责任是喚起民众对文化的思考与感觉,真正懂得文化的价值、文化发展的社会规律与时代的文化创造,将自己的艺术创作汇入人民“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化”的实践中去,以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倡导的主体人文精神,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当前需要的不仅是继承传统文化经典,更要像在“大革命时代”那样,成为在纷繁多元的文化思潮中,引领主流文化的“弄潮儿”。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告诫大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仰望星空,坚守精神家园”,说得多好!在当下社会多元格局却又如此“同质化”“单一化”的功利主义的消费市场的弥漫中,我们更需要的是坚守、开拓,营造属于本土、属于时代的纯净的家园。注重文化创意、文化批评、文化积累,将艺术还原于文化、求证于经典、提升于大众,实践从小技进入大道、从小我进入大我、从小文化进入大文化、从小众进入大众的历史性进程,真正赢得无愧于时代的“文化身份”。
中国文化不仅讲“专”讲“博”,更讲“通”,讲“通变”,求“圆融”。在中国佛、禅学说中,圆融的境界是人类向往圆满的圣境,这是最后的正果,上上的境界。中国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对国家的发展要承担历史的责任,这是人类的普遍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给中华儿女倡导了有为进取、尚德崇文、整体至上、敬业乐群的优良品质。弘扬主流文化的根本要义是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以人的尊严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层面把握现代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从社会文化一般意义的认知判断进入价值判断,从而引导社会确立一种主导价值,即高扬科学理性和现代人文精神。
文化化人,艺术养心。生命不因外在而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