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产学研用结合论坛”综述

2012-02-10 00:33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湖北发展问题研究中心吴绍棠李燕萍
中国科技产业 2012年9期
关键词:产学研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湖北发展问题研究中心吴绍棠李燕萍

“中国特色产学研用结合论坛”于8月17~18日在苏州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和武汉大学共同主办,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管理办公室、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承办,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科技进步与对策杂志社和中国科技产业杂志社协办。大会邀请了来自著名高校、研究院所、政府、企业的100多名代表和专家学者参会。在此次论坛上,同时举行了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苏州基地揭牌仪式,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鸿声等出席揭牌仪式。

在17日上午的主题报告以及下午的分论坛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特色产学研用结合进行了积极热烈的研讨,形成了许多有益且精彩的观点和思想,现摘录综述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主题报告观点综述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王建华做了“产学研用的政策环境与具体实践”的大会报告。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学研合作成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创新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逐步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在不断创新,发展到当前“政、产、学、研、金、商、用”融合的新阶段。他分别阐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试点工作、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信息集成等相关政策与实践,它们为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基础。最后,王建华副会长总结了中国产学研用结合的瓶颈,如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一些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等,并针对这些瓶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出台产学研合作促进法、完善创新国策法律体系,成立产学研合作基金、形成产学研金协同机制等具体建议。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秘书长吴玲研究员作了“协同创新,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之路”的主题报告。首先,她介绍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成立背景,主要是为解决当时产业资源不集聚、技术支撑不够、发展环境不完善的问题与挑战。其次,她从目标与定位、组建过程、组建原则、建设情况以及创新点等方面重点分析了联盟主导组建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打通产业技术创新链。她指出,这种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有六大优势:一是突出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二是研发经济性好,创新风险低;三是研发离市场近,无缝转化,产业化快,创新效率高,创新要素流动快;四是创新资源最佳配置与利用,国家投入少;五是用人的体制机制灵活,自身造血功能强;六是企业受益面大,行业辐射力强。最后,她总结了联盟在促进产业生态系统完善方面的实践与经验,主要体现在联盟支撑政府决策、打造服务链、完善价值链以及牵头国际联盟、提升国际影响力等两大方面。吴玲秘书长总结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在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中的体会,即一方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采取协同创新模式,逐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支撑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平台、展示交易与服务平台、国际交流平台建设,抢占技术创新与产业服务两个制高点。

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执行会长刘延宁做了“从单一制造业大国到研发业大国并举——中国特色政产学研用合作是21世纪中国解决经济拐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必为之路”的主题报告。首先,她从“食品大国无世界食品品牌”、“服装大国没有世界知名服装品牌”、“中国手机组装业高产量低利润”、“中国采选业高输出量低利润”四个案例讲起,指出中国必须要从单一制造业大国到研发业大国并举转型,并强调是“并举”而不是“替代”。随后,她指出了中国走政产学研用合作道路的紧迫性,即要服务于中国从第三类国家——出产品、卖产品向第二类国家——出技术、卖技术、第三类国家——出品牌、卖品牌的渐进。其次,她分析了中国政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指出如果把“官产学研合作”中的“官”去掉,就缺少对研发单位进行政府补贴、对应用单位进行政府减税等“四两拨千金”的政府作用;产学研合作还没有形成“试品-样品-成品-产品-商品-国内市场份额-国家标准-国内名牌-国际市场份额-国际标准-世界品牌”的完整链条。最后,她提出了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实施步骤:第一步达到国家领导层的共识,第二步进入国家权力层,第三步是进入国家管理层,第四步是法制保障建设,第五步是形成政策优惠,第六步是基地建设。

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龙博士围绕“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产学研合作的实践和思考”进行了汇报。他指出,科教创新区产学研合作的实践就是在演奏一首“招校—引研—促产”的进行曲。其中,“招校”以“学”入手,贯穿“研”“产”导向;“引研”则以“研”为中坚,一肩担起“产”“学”;“促产”则以“产”为归宿,“学”“研”纲举目张。政产学研资介一体化体系建设是科教创新区产学研合作实践的协奏曲,政府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中发挥“载体—政策—环境”的引导作用,完善的投融资体系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中发挥支撑作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保障作用。然后,他以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为例,剖析了该院在科教创新区中的产学研合作实践。最后,他分享了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创新区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体会,提出了“地方政府要多一点‘傻乎乎’”精神,上级政府要多一点改革精神,高校要多一点‘契约’精神,教授要多一点企业家精神,企业要多一点主人翁精神,产学研合作的专家要多一点‘婆婆妈妈’精神”的观点。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李燕萍教授就“产学研用结合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分享了她的观点。首先,她提出了产学研用结合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什么要紧密相联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企业科技人员不足且流失严重、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国家相关优惠政策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等等。其次,她从“产学研用结合是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路径”、“企业是经济、教育、科技结合的载体”、“企业利益驱动对其技术创新的需求”、“产学研用结合符合企业技术创新规律”四个方面论证了产学研用结合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在关系和作用机理。最后,她认为创造性人才、企业技术创新集成、创新环境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并强调不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法和途径存在差异性。

在中国特色产学研用结合论坛上,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与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为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苏州基地揭牌

产学研用结合持续发展

在此次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学者围绕产学研用结合持续发展进行了研讨,在产学研合作发展历程、主体作用与定位、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政策法律建设、地方行业特色形成了一系列观点。

(一 )产学研合作发展历程

江诗松对中国产学研联结发展历程进行了重新审视。他依据现有文献,从产学研联结情境和企业吸收能力两方面建立了阶段划分与识别的框架,并将中国产学研联结区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聚焦于技术转移的第一阶段(1985~1998)、聚焦于技术创新的第二阶段(1999~2005)、聚焦于自主创新的第三阶段(2006至今)。进一步地,他比较研究了每一阶段在产学研联结情境、企业吸收能力、大学特点、公共研究机构特点、主要产学研联结模式上的差异。最后,他基于产学研联结治理方式——从科层到市场的连续谱以及产学研联结运行中的政府卷入程度对中国产学研联结的模式进行了分类,并勾勒出了中国产学研联结模式的演化轨迹。

(二 )产学研合作中主体作用与定位

产学研用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企业、高校、用户等多主体。此次论坛,一些学者专家关注了不同主体在产学研用结合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及作用。如,陈晓勇、敦伟涛和田树军从科技发展、研究层次、创新方式、科研转化、服务社会五个方面论述了地方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中国农业产学研发展中的功能和定位。他们认为,在科技发展方面,地方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国家战略和农业生产的连接载体;在研究层次方面,地方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应用研究和推广应用研究的主力军;在创新方式方面,地方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是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基地;在科研转化方面,地方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是技术集成、推广应用、成果转化、产业转移的推手;在服务社会方面,地方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而王永梅和王峥则基于系统论观点,从技术供给方解读了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工作,深入分析了科研院所的知识生产活动以及其与“系统”特性的契合之处,而后提出了“技术供给方系统”的概念,最后分析了以系统论观点理解技术供给方对推进科研院所技术转移工作的重要作用,即可以为科研院所的管理工作提供更科学的管理逻辑,也可以为政府出台一些促进政策提供政策创制思路。又如,温兴琦从领导型用户的视角,探讨了“用”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功能与模式。他基于根据VonHippel的观点,结合现有相关理论研究及创新实践,将领导型用户在产品创新中的作用模式归结为五种:引领市场新需求和新定位、创新构思提出产品创意、产品创意协同评价与完善、创新产品技术方案协同设计、技术方案评价与决策;同时,他提出了“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用结合中应注意的问题,即要正确识别领导型用户,重视领导型用户的反馈信息,理解领导型用户法使用的条件。

(三 )产学研合作模式

邓明然对中外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分析了美国、德国、英国、芬兰、日本、韩国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湖北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经验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标准,包括合作内容、合作期限、合作契约、合作组织形式、主导的主体、合作紧密程度、合作形态、政府的作用;指出了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高校等不同主体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机;探讨了影响参与产学研合作倾向的主要因素。然后,他认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一是要从区域实际出发来选择产学研合作模式,二是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相结合,三是采用动态发展观点探求多元合作模式,四是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五是需要加强创新服务科技体系建设。最后,他提出了湖北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的探索,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是未来趋势,创新服务平台模式是创新支撑体系,专项合作模式是多维灵活体,构建创新加速网是孵化和加速实现商业化。暨南大学的陈林和朱卫平提出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并针对如何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投入到实践应用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生态工业园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践模式,最后基于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建设经验,认为生态工业园建设可以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层递使用机制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四 )创新型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产学研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功能。此次论坛上有一些学者对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进行了研究。如张国和韩巧欠认为产学研结合在地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提出地方高校应当继续深化同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努力解决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现有文献较多地关注了产学研合作培养高职高专和本科教育层次人才上,缺乏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胡涌研究员在此次论坛上分享了他们课题组有关“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问题”的最新成果。他们以北京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为例,在分析北京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发展历程、模式类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础上,重点分析北京市近年来开展的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各种培养类型的优缺点,提出适合北京地区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化模式,以及产学研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

(五 )政策法规建设

黄明东教授在此次论坛上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建设进行了研究。他首先陈述了当前的诸多难题,包括部分文件内容陈旧,难以满足当今产学研合作促进工作的需要;缺少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学研合作促进法》的法律文本;政出多门的现象非常严重;高等学校参与活动的政策较少;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差距较大。他进一步地分析了导致这一困境的原因,包括产学研合作促进的主体较多、利益复杂、难以制定统一的政策,国家主要权力机构认识差异、难以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地方政府认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制定政策和法规的态度存在差异。最后,他提出设计和构建合理的产学研合作促进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对策,一是要端正态度、提高认识,二是要加强协调、尽早出台综合性法律法规或政策、避免各项文本之间的冲突,三是要继续鼓励地方政府出台更多的综合性文件、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实质性突破,四是教育部要更加主动研制相关政策、促使高等学校深入产学研合作过程,五是必须吸收相关利益主体参加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

(六 )地方行业产学研合作

一些学者关注了地方某一产业产学研用结合的实践与探索。如倪刘根以淮南煤基产业的产学研合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当前淮南煤基产业产学研合作的内容与模式,归纳了淮南煤基产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指出了淮南煤基产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构建煤基产业的创新链、打造煤基产业链、优化煤基产业的利益链以及完善煤基产业的服务链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对策。又如李涛对枣庄学院教师和科研人员住企、挂职促进产学研用合作进行了探讨,认为目前地方高校在地方政府和社会中认可度不高,“区位性”特点不明显,科研管理政策和评价体制不利于开展产学研用结合;提出依托区位优势、探索地方高校产学研用结合新途径的对策,即转变科研管理观念,改革并完善科研评价及激励机制,探索地方高校产学研用结合新途径,谋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对地方高校更多更广泛的支持,实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

协同创新与平台建设

在此次论坛上,一些专家学者围绕产学研用结合中的协同创新与平台建设进行了研讨,在共建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高校学科性公司发展等方面形成了一些观点。

(一 )研究院共建

程明和叶双慧介绍了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术研究院成立的背景、运作和合作成效,展望了新形势下建设新型产学研战略合作平台的思考,即要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贯彻实施教育部“2011计划”为契机,以现有产学研战略合作平台为基础,通过改革创新将物理意义上结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转换成发生化学反应结合的新型产学研战略合作平台,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共同发展。

官建军认为产学研研究院不仅是地方创新经济体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地方科技创新尖端、地方创新产业的推手,而且是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抓手、展示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平台、科研和技术转化的重要力量。但政学共建产学研研究院存在着管理体制亟待理顺、缺少投入机制影响可持续发展、利用高校资源的间接性、对研究院的发展缺乏定位的发展问题。进一步地,他提出了政学共建产学研研究院的发展对策,一是要实现制度创新,二是要进行科技载体建设,三是走“一院一园”(研究院+科技园)的发展模式。

(二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方面要应对一般联盟都要面对的管理问题,同时由于其组成成员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组织属性、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不同的目标追求与不同的管理理念,要成为一个紧密的合作创新共同体,必然会遇到更加复杂的管理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管理中的若干问题,有助于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龚红在分析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背景和迫切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对策,包括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模式、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模式、进一步规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合作关系等。吴绍棠认为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政府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的参与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以美国SEMATECH和VLSI技术研究组合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了这两个产业创新联盟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参与行为和作用,进而总结出中国政府部门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若干启示,包括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管理部门,设置专职管理岗位;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支持力度;出席联盟有代表性的活动,强化认同与协调;建立评估体系,规范联盟治理,等等。此外,肖顺云解剖了武汉·中国光谷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从成立背景、联盟概况、角色定位、平台建设、发展成效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三 )高校学科性公司发展

陶厚永关注了中国新时期社会经济条件下涌现的高校学科性公司。他认为学科性公司是学科性公司制的实施载体和平台,是学科性公司制的核心要素,其具有与一般公司不同的特殊属性:如形成和运行必须依托和立足学科、资本构成上有学校的技术等;当然,学科性公司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发展价值:如提高了高校办学的活力、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稳定的基地、促进了学科科研成果的转化等。他认为,学科性公司适应了新时期高校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求,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行,极好地展现了中国政、产、学、研各界对产学研用结合实践与研究工作的重视,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也为实践者和研究者打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与研究平台。

猜你喜欢
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关于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的表彰决定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中国药科大学首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第十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 2016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