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审高产稳产大豆新品种——濉科998*

2012-02-09 05:39王玉梅
大豆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中黄淮南区域试验

谢 辉,王玉梅

(安徽省濉溪县南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 濉溪 235126)

濉科998是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依据“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的育种目标,遵从“优中选优”的原则,杂交选育出的高产、稳产、广适夏大豆新品种。2008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豆2008002;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11010。

1 选育经过

1.1 育种目标

选育熟期适中、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栽培条件的新品种[1]。

1.2 亲本来源

母本:巨丰×豫豆21高代(F6)材料,具有高产、高蛋白、籽粒小、抗花叶病毒病等特点。2007年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通过省审的高蛋白大豆新品种濉科928即来源于这个材料。巨丰大豆茎秆粗壮,耐肥抗倒,迟熟,分枝能力强;豫豆21高产、高蛋白、籽粒小、抗花叶病毒病[2]。

父本:FK 9507-1系开封市农科所从美青眉黄同位素辐射后代系统选育的高产、高油、广适、高抗大豆新品种[3],后被命名为开豆4号。

1.3 选育方法

选择遗传背景丰富、综合性状优良的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把生育期适中和单株荚数、有效分枝数多作为选择目标[4],早代注重选择优势单株,高代注重田间总评选择优良株系、品系。生育期进行调查记载及挂牌标记,成熟时单独收获计产[5]。

品种产量和适应性鉴定采取多年与多点、小面积与大面积鉴定方法相结合,抗病性、籽粒品质先期进行田间或室内感官评估,参试后委托权威专业机构鉴定、测试。

1.4 选育过程

1992年配制杂交组合:巨丰×豫豆21,1999年配制杂交组合:F6(巨丰×豫豆21)×开豆4号。2000年去伪劣杂交种,获得F1;2002—2004年(F3—F5),系谱法定向选择;2004—2005年(F5—F6)进行株系、品系鉴定;2005年稳定出圃;2006—2007年参加安徽省区域试验;2007年参加安徽省生产试验;2009—2010年参加黄淮南片区域试验;2010年参加黄淮南片生产试验(见附图)。

附图 濉科998系谱

2 产量表现

2.1 增产潜力大

2006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区域试验,8点(蒙城、阜阳、宿州、亳州、五河、长丰、濉溪、砀山)汇总,7增1减,平均单产2734.8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20增产7.15%,达极显著水平,居12个参试品种第二位;2007年续试,8点全部增产,平均单产2729.6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20增产7.43%,达极显著水平,居12个参试品种第二位(第一位为阜杂交豆)。两年区试16个试点中,15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平均亩产2732.2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7.29%。2007年参加安徽省生产试验,7点(宿州、明光、太和、蒙城、寿西湖、利辛、濉溪)全部增产,平均单产2520.0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20增产8.99%,居第二位,比第一位的H D 99013减产0.39%。安徽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最高产量达3419.2公斤/公顷(凤台区试点,2007年)。

2009年参加黄淮南片区域试验,12点(驻马店、周口、商丘、济宁、菏泽、临沂、徐州、淮安、灌云、宿州、阜阳、蒙城)汇总,11增1减,平均单产2852.7公斤/公顷,比对照中黄13增产9.83%,达极显著水平,居15个参试品种第四位,比第一位的阜杂交豆仅低2.98%。2010年续试,比中黄13(CK1)10增2减,比徐豆14(CK2)11增1减,平均单产2610.6公斤/公顷,比对照中黄13增产7.08%,比对照徐豆14增产7.42%,比虚拟对照(参试品种平均产量)增产3.56%,达极显著水平,居16个参试品种第四位,比第一位的阜杂交豆仅低0.36%,差异不显著。两年平均2731.6公斤/公顷,较对照(2010年为虚拟对照)增产6.70%,在8个参试两年的品种(系)中居第四位,比第一位的中黄37减产1.63%。2010年参加黄淮南片生产试验,7点(济宁、菏泽、驻马店、周口、徐州、宿州、蒙城)全部增产,平均单产2545.5公斤/公顷,比对照中黄13增产6.10%,比对照徐豆14增产5.79%,达极显著水平,居第五位,比第一位的济4103仅低0.80%,差异不显著(见表1)。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最高产量达3736.4公斤/公顷(临沂区试点,2009年)。

2010年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系多点鉴定,濉科998平均产量2455.5公斤/公顷,其中汾阳、延安、银川试点分别为3513.0、2866.5和3295.5公斤/公顷。

表1 濉科998历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结果

在安徽省和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濉科998单株有效荚数48.5±13.1个,单株粒数95.9±20.1个,单株粒重15.1±3.7克。荚粒数2.0±0.2个,两粒荚居多。百粒重15.7±1.9克,籽型大小中等。

2.2 稳产性好

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是衡量一个品种优劣的重要标准,也是选择利用品种的主要依据[6]。品种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可用适应度、变异系数(CV)、适定性参数、产量对环境指数(以对照品种产量或所有参试品种平均产量表示)的回归系数(b i)等来表示。其中适应度指参试品种在所有参试环境中超过参试品种平均水平的百分率,适应度越大,说明品种适应范围越广。适定性参数(a i)指参试品种标准差与所有参试品种平均标准差之比,a i>1,说明品种产量稳定性差,a i<1,说明品种稳产性好。b i>1表示对环境反应敏感,在不同环境中产量差异大,稳定性较差,但在有利环境条件下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b i<1表示对环境反应迟钝,在不同环境中产量差异小,稳定性好,即使在不利环境条件下也能获得相对较好的收成;b i=1表示具有平均稳定性。

表2 濉科998的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

从表2可以看出,濉科998在安徽省和黄淮南片区试中,适应度位次靠前,变异系数位次靠后,适应性参数和回归系数总体上小于1,说明该品种适应度高,变异系数、适应性参数、回归系数小,体现了高产基础上的稳产、广适[7]。

3 特征特性

3.1 籽粒品质

濉科998籽粒饱满,粒形椭圆,种皮黄色,有微光泽,完好粒率高,外观品质好。

据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化验,濉科998安徽省和黄淮南片区试样品(区试主持单位统一取样)4年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0.03%,粗脂肪含量20.21%,蛋白质、脂肪两项合计60.24%(见表3),属于普通大豆。

表3 濉科998品质性状

2010年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系多点鉴定,濉科998粗蛋白含量39.60%,粗脂肪含量20.55%。

3.2 抗逆性

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防虫网室内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在安徽省和黄淮南片区试中,该品种4年平均SC-3病情指数17.25%,SC-7病情指数15.75%,4年有3年对SM V的SC3、SC7表现为抗病;两年平均胞囊指数125.8%,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见表4)。

2010年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系多点鉴定,委托山西省农科院作物所进行抗旱性鉴定,濉科998抗旱系数0.832,抗旱指数0.717,标准抗旱指数0.559,属中高抗旱品种。

黄淮南片大豆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田间自然诱发,濉科998平均紫斑粒率1.4%,比中黄13高0.7个百分点;褐斑粒率0.8%,比中黄13高0.1个百分点;属抗病品种。

3.3 生育期

濉科998在安徽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生育期(出苗至成熟)102±4天,比对照中豆20晚熟2天;在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生育期(播种至成熟)106±3天,比对照中黄13晚熟3天。

表4 濉科998抗病性

3.4 生物学和农艺性状

濉科998株型较收敛,个体繁茂。叶片卵圆形,叶色浓绿,灰茸毛。株高50.8~81.8厘米,主茎13.5~17.7节,有效分枝1~4个。幼茎紫色,茎绿色,茎秆直立粗壮坚韧,耐肥抗倒。紫花,有限结荚习性,花荚多而集中,光周期反应敏感。籽粒椭圆形,黄色,褐脐。成熟时落叶完全,不裂荚。底荚高度11.3~19.5厘米,适宜机械化收获。

4 栽培技术要点

濉科998适宜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一般单产2250~3000公斤/公顷,高产栽培可达3400公斤/公顷。通过对濉科998播期、密度、种植方式等试验研究和集成示范,形成了高产、稳产、广适濉科998配套高效栽培技术。

4.1 抢时抢墒,适期早播

濉科998属中熟夏大豆类型,在黄淮南部以夏收后板茬尽早播种为好,最佳播期6月上中旬,最晚不得晚于6月25日。据试验:自6月13至25日,每晚播1天,减产103.1公斤/公顷;6月25日以后,晚播减产幅度更大。要想获得高产,必须抢时抢墒早播。

播前集中清理或粉碎前茬作物小麦秸秆;精选种子,去除不完整粒、病粒、瘪粒及杂粒,适当晾晒;同时进行发芽试验,保证种子发芽率在95%以上,出苗率85%以上。

4.2 宽行稀植,一播全苗

濉科998一般有效分枝2~3个,在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宜宽行或宽窄行稀植机播[8,9],播种量3.5~5.0公斤/公顷。足墒下种,播深3~5厘米。宽行机播行距40厘米,株距11~14厘米;宽窄行机播宽行40厘米,窄行20厘米,株距15~18厘米。真叶展开后至第一片复叶展开前人工间苗、定苗[10],去除病株、弱株、杂株和疙瘩苗,拐子式留苗;断垄30厘米以内的两端留双株,断垄30厘米以上的带土浇水移栽或浸种后补种。中产田块留苗1.5万株/亩左右,高产田块留苗1.2万株/亩左右。

4.3 平衡施肥,科学灌排

根据夏大豆需肥特点和生育规律,濉科998高产栽培要底施或苗期追施15-15-15三元素复合肥375公斤/公顷,初花期追施尿素75~120公斤/公顷;如未施底肥和苗肥,初花期应一次性追施15-15-15三元素复合肥225~375公斤/公顷,加尿素75~120公斤/公顷。盛花期至鼓粒期叶面喷施美洲星或福邦螯合态液肥。

出苗至三叶期土壤水分应维持在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三叶期至初花期维持在70%左右,初花期至鼓粒末期维持在85%左右。开花前控水控肥蹲苗防倒,花荚期根据天气和苗情适时浇水追肥;大雨过后及时排水,以免涝渍。

4.4 防治病虫,灭除杂草

夏大豆苗期地下害虫有地老虎和蛴螬,地上害虫有蚜虫、红蜘蛛、棉铃虫等;花荚期虫害有豆荚螟、食心虫、豆天蛾、棉铃虫、造桥虫、蚜虫和红蜘蛛等;鼓粒期害虫有豆天蛾、造桥虫、棉铃虫等。要及时查卵查虫,根据发生情况,及时防治,把害虫消灭在3龄前。

近几年大豆根腐病有大面积严重发生趋势,应在叶片变黄时(发病前期)及时防治。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要预防炭疽病的发生。

豆田杂草采取化学除草和人工拔除相结合。一般播后苗前用50%乙草胺1200毫升/公顷,加豆草隆60克/公顷,对水750公斤/公顷均匀喷雾,或在大豆3~5片复叶期,用高效盖草能525毫升/公顷加虎威750毫升/公顷,对水300公斤/公顷喷雾。8月份集中拔除1次大草。

4.5 适时化控,抑制旺长

对雨水较多、密度过大、生长偏旺的豆田,盛花期前使用15%多效唑450~750克/公顷对水600克/公顷喷施,一般喷2~3次即可有效控制株高,提高抗倒能力。

4.6 适时收获

人工收获应在落叶95%以上,籽粒具有本品种色泽,手摇豆稞有响铃声,早晨露水未干前进行;机械收割应在叶片全部脱落、籽粒归圆时,露水干后进行[11]。为了使收获的种子外观好看,应当剔除田间带青叶的杂草及叶片没落净或成熟度不够的单株。

[1]李继存,赵恩海,黄新阳,等.夏大豆新品种山宁15号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5):86+90.

[2]段贵娥,李卫东,许景菊,等.高产、高蛋白、小粒型大豆新品种豫豆21号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1997(5):10-12.

[3]李河旺,张冬菊,刘建生,等.高产高油广适高抗大豆开豆4号选育与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6(6):30.

[4]张小虎,曹雄,张振晓.夏大豆高产育种主要数量遗传性状的选择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1(2):18-20.

[5]李万星,刘永忠,靳鲲鹏,等.高油大豆新品种长豆18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416-418.

[6]张勇跃,刘志坚,张仙美,等.大豆区试中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方法比较[J].杂粮作物,2002,22(2):90-93.

[7]张志民,徐淑霞,周青,等.安豆1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1(5):63-64.

[8]纪永民,张存岭,吴健,等.高产、稳产大豆新品种濉科998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08(5):38-41.

[9]任秀荣,苗任重,刘志强,等.大豆新品种驻豆7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11(2):129.

[10]任建军,赵俊卿,段国占.高蛋白大豆中黄42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1(1):67-68.

[11]耿臻,杨青春,舒文涛,等.高产大豆新品种周豆19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1(1):66-67.

猜你喜欢
中黄淮南区域试验
云南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镇江地区中黄1号、中黄2号适应性对比试验
6种不同大豆品种性状比较试验
6 种不同大豆品种性状比较试验
广西引种台湾桤木区域试验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
安徽淮南地区秋冬茬番茄育苗技术探讨
库塔垦区早中熟陆地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
第四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湖南试验点区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