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tleman’s病的 CT、MRI表现

2012-02-07 03:34冉鹏程刘玉品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高密度颈部结节

冉鹏程 ,单 明 ,孙 博 ,刘玉品 ,刘 波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放射科,广东 广州 510120;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辽宁 沈阳 110004;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辽宁 大连 116011)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由Castleman等于1956年首次报道[1]。CD的病理学分型包括透明血管(Hyaline vascular,HV)型、浆细胞(Plasma cell,PC)型和混合型。结合其临床表现分为局灶型(Localized Castleman’s disease,LCD) 和多中心型(Mult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MCD)。现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CD的CT、MRI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2011年经病理证实的CD患者27例(22例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5例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其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10~67岁,平均43岁。27例中22例经手术切除病灶证实,5例经颈部、腹股沟、腋窝淋巴结活检证实。临床症状为胸闷、咳嗽1例;反复腰痛伴双下肢麻木1例;恶心、呕吐、腹痛并伴腰背部隐痛5例;无意中发现颈部、腋窝、腹股沟区无痛性包块10例,其中1例伴有IgA肾病、免疫球蛋白升高;另1例伴有淀粉样变性。其余10例无任何不适,由查体偶然发现。

1.2 检查方法

27例患者中,16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3例同时行CT及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另5例患者仅行CT平扫。CT检查使用GE 64排螺旋CT(GE Lightspeed VCT)。颈胸部增强采用双期增强扫描。腹部采用3期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MRI检查使用GE Signa Excite 3.0T MRI扫描仪,脊柱扫描采用常规平扫加增强扫描,胸部及腹部则行常规平扫及LAVA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胺(Gd-DTPA)。

1.3 图像分析

所有图像均由2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共同判读。读片内容包括病灶的位置、数量、形态、大小、边缘和密度、强化程度、周围结构是否受压或浸润。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及病理结果

本组病例包括21例LCD、6例MCD。21例LCD包括19例HV型、2例PC型。19例累及淋巴结,其中胸部7例,包括右侧中纵隔4例,左侧前、后纵隔各1例,右侧肺门1例;腹部6例,包括腹膜后5例、小肠系膜1例;颈部间隙4例;右侧腋窝及腹股沟区各1例。另2例分别位于T7~L1水平椎管内和右肾。6例MCD包括5例PC型、1例混合型。5例病灶累及双侧颈部间隙、锁骨上窝、腋窝、腹股沟区及纵隔、腹膜后淋巴结。1例PC型病灶位于双侧肾窦。

2.2 累及淋巴结LCD的CT、MRI影像表现

19例累及淋巴结的LCD病灶多表现为类圆形结节或肿块,部分可呈长椭圆形,最大病灶约5.7 cm×2.9 cm×8.5 cm(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图1)。病灶边界清晰,7例病灶周边可见一个或多个“卫星”结节(图2)。较大病灶可压迫邻近组织或器官。

病灶多呈等密度,CT值约37.0~48.6 HU。于MRI图像呈T1WI低、T2WI高信号。3例病灶内部可见小斑片或裂隙样低密度影;1例病灶中央呈斑片状稍高密度影,于T1WI、T2WI图像呈稍高和低信号影。2例病灶明显坏死、囊变;3例病灶的中央或周边可见点状、细条样钙化高密度影。

16例行CT增强检查的LCD中,15例于动脉期明显强化,CT值达107.0~158.0 HU;1例位于颏下区的病灶呈中等程度强化,CT值为80.0 HU。病灶于静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强化程度与动脉血管相似。病灶内部的低和稍高密度区,于动脉期表现为低密度影;另6例平扫期密度均匀的病灶于动脉期可见斑点或小斑片状稍低密度影。静脉期及延迟期图像显示病灶内低密度影逐渐充填、变小。MRI强化表现与CT增强相似(图3)。病灶周边的“卫星”结节与主病灶同步强化(图2)。7例病灶的周边可见迂曲增粗的小血管,其中1例伴有动脉瘤形成。动脉期容积重建(Volume reconstruction,VR)图像可清晰显示病灶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图4)。

2.3 累及淋巴结MCD的CT、MRI影像表现

5例累及淋巴结的MCD病人表现为双侧颈部间隙、锁骨上窝、腋窝、腹股沟区及纵隔、腹膜后多发淋巴结增大,较大者可达4.5cm×3.0cm(长径×短径),淋巴结密度均匀。其中1例行颈部CT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达127.0HU。

2.4 累及结外器官和组织CD的CT、MRI表现

1例累及右肾的HV型CD表现为类圆形稍高密度结节,直径约2.0 cm;增强后中等程度强化,密度介于肾皮质和髓质之间。1例位于椎管内的PC型CD表现为T7~L1水平椎管内硬膜外的长条样软组织信号影,呈长T1、短T2低信号影;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图5)。1例累及双侧肾窦的PC型CD表现为双侧肾窦内不规则软组织块,呈等密度;增强后中等程度强化,双侧肾盂肾盏受压变窄(图6)。

3 讨论

3.1 CD的病因、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

C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近年来的研究倾向于本病起源于机体免疫调节缺陷,导致淋巴结中B细胞及浆细胞的过度增生所致;还可能与某些疾病相关,如HIV感染、POEMS综合征、淀粉样变性、肾功能不全、淋巴瘤等[2]。CD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淋巴结,多见于胸腔内,特别是纵隔区域;颈部及腹部次之。而累及淋巴结外器官和组织极其罕见,可发生于肾上腺、四肢和躯干的皮下组织等[3]。本组病例中1例HV型位于右肾;2例PC型位于双侧肾窦及椎管内。累及肾脏及椎管内硬膜外的CD仅见数例个案报道[4-5];累及双侧肾窦的CD则未见相关文献报道。

CD的临床表现与病变部位及组织学分型相关。HV型多无临床症状,部分病人则因病灶压迫周围的气管、血管或肠管而出现咳嗽、胸背痛、呕吐等症状。PC型则呈多部位淋巴结肿大,常伴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可累及多个系统。

3.2 累及淋巴结LCD的CT、MRI表现

LCD多为HV型。累及淋巴结的LCD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①病灶多为类圆形结节或肿块影;位于颈部间隙、中纵隔的病灶可因生长间隙受限而呈长椭圆形;位于腹腔和后纵隔的病灶往往较大。②病灶于CT平扫多表现为密度均匀,较少发生囊变、坏死。这与HV型CD血供丰富以及淋巴滤泡组织不易坏死的特性有关[6]。部分病灶内部的小斑片状稍低或稍高密度影,于MRI T2WI呈短T2低信号,为局部玻璃样变或纤维化所致。③LCD病灶增强后于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或延迟期持续强化;病灶周边可见明显迂曲的供血和引流血管。这些都反映了LCD病灶富血供的病理特征。部分病灶内于动脉期出现小斑片或裂隙样低密度影,于静脉期及延迟期则表现为逐渐充填。据文献分析,这与增生小血管透明样变性和纤维化有关,也可能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增生导致管腔狭窄,对比剂进入延迟有关[7]。④部分病灶内可见点状或细条样钙化高密度影,反映了病灶内血管壁的退变并钙质沉积。⑤LCD病灶的周边可见“卫星”结节。“卫星”结节的密度及强化程度均同主灶一样,提示两者组织成分及血供一样。Zhou等[8]报道,子灶的病理性质和主灶完全一致。

累及淋巴结LCD的CT、MRI影像表现虽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仍需与其它富血供肿瘤鉴别,尤其是异位嗜铬细胞瘤、神经源性肿瘤、副神经节瘤鉴别。异位嗜铬细胞瘤病灶易坏死、囊变;临床上常伴有阵发性高血压,实验室检查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升高有助于诊断。神经源性肿瘤常位于脊柱两侧,形态可不规则,可呈哑铃状;病灶周边常无迂曲血管。副神经节瘤血供丰富,增强后明显强化,周边可见迂曲血管,与CD很难鉴别。

3.3 累及淋巴结MCD的CT、MRI表现

MCD多为PC型,主要表现为多组淋巴结肿大,密度均匀;据文献报道,MCD增强扫描多表现为轻度或中等程度强化,这与PC型以大滤泡和滤泡间浆细胞浸润为主,而血管增生较少有关。但亦有文献报道盆腔和腹膜后MCD增强后明显强化[7-8]。本组中1例双侧颈部间隙MCD的肿大淋巴结于增强后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达127 HU。由此可见,多组淋巴结肿大并且明显强化者,也需考虑到MCD的可能。MCD的影像表现与淋巴瘤相似,两者的鉴别需密切结合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分析。

3.4 结外CD的CT、MRI表现

累及结外器官和组织的CD十分罕见,其CT、MR影像表现及临床表现均缺乏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

由此可见,CD的CT、MRI表现与其病理分型、临床类型及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累及淋巴结LCD的CT、MRI表现较具特征性,对诊断有一定的提示意义;累及淋巴结MCD的CT、MRI表现则与淋巴瘤相似,需密切结合穿刺活检;而累及结外器官和组织CD的影像及临床表现均无特征性,诊断较为困难。

[1]Castleman B,Iverson L,Menendez VP.Localized mediastinal lymphnode hyperplasia resembling thymoma[J].Cancer,1956,9(4):822-830.

[2]龚民,高志,郑鑫.巨淋巴结增生症的研究进展[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1,27(4):250-251.

[3]Naghashpour M,Cualing HD,Szabunio M,et al.Hyaline vascular Castleman’s disease:a rare cause of solitary subcutaneous soft tissue mass[J].Am J Dermatopathol,2010,32(3):293-297.

[4]Gupta A,Kumar L,Karak A,et al.Multicentric hyaline-vascular type Castleman disease presenting as an epidural mass causing paraplegia:a case report[J].Clin Lymphoma Myeloma,2009,9(3):250-253.

[5]Zhu YC,Huang Y,Yao J,et al.A rare case of Castleman’s disease of plasma cell type within kidney[J].Chin Med J,2009,122(19):2396-2398.

[6]王仁贵,那佳,宾怀有,等.局限性Castleman病特征性钙化的CT表现和病理学对照[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4):354-356.

[7]Kim TJ,Han JK,Kim YH,et al.Castleman disease of the abdomen:imaging spectrum and clinicopathologic correlations[J].Comput Assit Tomogr,2001,25(2):207-214.

[8]Zhou LP,Zhang B,Peng WJ,et al.Imaging findings of Castleman disease of the abdomen and pelvis[J].Abdom Imaging,2008,33(4):482-488.

猜你喜欢
高密度颈部结节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肺结节,不纠结
发现肺结节需要做PET/CT吗?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体检查出肺结节,我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