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书
(浚县实验中学,河南浚县456250)
我国小麦主产区位于我国北部.小麦生育期一般在10月份至来年6月份,正处于我国北方干旱少雨季节.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地下水位一般下降15~60 m,有的地区在80 m以上.如何破解小麦生产中减少使用短缺的地下水资源(即减少浇水次数),又能创小麦高产,是保证我国小麦可持续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课题.笔者经过多年的试验探索,在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文就笔者多年来的试验结果及该项栽培技术进行阐述.
1.1.1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可增施农家肥,也可秋麦两季秸秆还田,有利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散失.
1.1.2 适时犁地,犁后随耙随播,确保一播全苗到10月上中旬小麦适播期,先将上茬玉米秸秆粉碎后再犁地,尽量深犁,把玉米秸秆压在土层下面(耙地时耙不出).犁后随耙随播.一般年份均能达到一播全苗.
1.1.3 耙地整地是关键要反复多次耙地,一般不少于3遍.整地做到上虚下实,土碎如面,地面平整,这样利于较长时期保持土壤水分不致蒸发散失.
1.1.4 播种后要充分做好保墒工作用播种机附带的耙将播垄充分抹平,最好用播垄后带铁轮的播种机将播垄压实,有利保墒.
1.1.5 对播种后小麦不浇蒙头水如有地头、墒沟等个别缺苗断垄处,用同一品种种子浸种后即早补种.只要绝大多数苗出齐,坚决杜绝全部浇蒙头水.
1.1.6 适时浇好拔节水待小麦第1节拔节后,即3月中下旬再浇水施肥.
1.1.7 小麦扬花期浇扬花水,并加大浇水量该措施是为了确保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所需水分.
创新节水高产小麦栽培技术的原理主要是针对北方地区的降水特点和水分季节蒸发散失特点,充分利用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用水规律,适时灌溉,达到节水的同时仍然保证高产的目的.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收秋后,一般年份土壤含水充足,墒情良好,如能充分保护利用上茬土壤中的水分,可为小麦节水栽培提供有利条件.小麦播后到拔节期(即当年10月至来年3月份),在我国北方地区,气温低,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幅降低,到土壤封冬后,土壤水分蒸发量更少.从降水特点和水分季节蒸发特点考虑,小麦播后到拔节期可以减少灌溉次数甚至不用浇水.
从小麦播种后到小麦拔节前,这一阶段小麦生长速度慢,对水分不敏感,即使水分不十分充分,对小麦产量影响也不大.只要小麦出苗基本齐,坚决不全浇蒙头水.这不单单是节约浇水1次,而且土壤不板结不裂缝,还减少原来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散失.越冬前土壤上层水分少,还有利于促使小麦根系下扎,提高小麦抗旱能力.充分保护好上茬底墒,冬季再多少降些雨雪,一般年份均能保证小麦安全越冬.如遇特殊干旱年份,也可浇1次冬灌水.返青期小麦需水量不大,一般在10月份上中旬按规定播量(9~10kg/667m2)播种的小麦出苗齐,年前一般分蘖60万头/667m2以上,均能达到现在最高产量,不需要年后分蘖.小麦返青期又进入小麦分蘖高峰期,这时控水、控肥,有利于减少小麦无效分蘖,形成壮苗,减少病害发生.小麦拔节后对水分要求进入敏感期,小麦生长快,需水量加大.小麦最下部第1节长短是决定小麦是否倒伏的关键因素,到3月中下旬小麦拔出第1节后再浇水施肥,有利于增强小麦抗倒能力.扬花期与灌浆期是小麦形成高产的最关键期,也是小麦一生用水量最大、水分对小麦产量影响的最关键期.扬花期浇水量宜大,即要保证小麦扬花期用水,又要满足小麦灌浆期用水,确保小麦子粒饱满,形成高产.
2003-2010 年,在河南浚县小河镇、新镇、卫贤镇不同类型土壤地块上进行了创新节水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创新小麦节水栽培试验结果
由表1可知,利用创新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河南省的周6、周16、开麦8号、矮抗58等主栽小麦品种在黄土、壤土和沙壤土等不同土壤类型地块上均取得了稳产、高产.在减少2次灌溉的情况下,产量仍然高于一般的栽培技术.连续8 a的试验表明,平均产量最低为5.25 t/hm2(550 kg/667m2),最高达9.75 t/hm2(650 kg/667m2),增产幅度为9.8%~18.8%.
在浚县小河镇、卫贤镇、新镇等地不同类型土壤地块上的实践证明,采用笔者探索出的创新节水高产小麦栽培技术均能在周围同等地块中取得最高产量.此技术在我国北方冬小麦区的大部分地区有试种推广价值,如推广成功,将对我国小麦可持续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