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背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分析

2012-02-05 12:20宋月君汪邦稳赖如万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4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江西省流域

宋月君,杨 洁,汪邦稳,赖如万

(1.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29;2.兴国县水土保持局,江西兴国342400)

1980年,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持,江西省水保办、赣州地区水保办在塘背河小流域开展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规划经水利部批准,于1980年冬实施,至1988年基本完成治理任务,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2000年3月,塘背河小流域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1]。塘背河小流域治理的成功经验为兴国列入国家第一期水保重点治理县奠定了技术基础。自1980年塘背河小流域治理开始,至今已有30 多年的历史,为了更好地总结塘背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的方法,对塘背河小流域各项效益指标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1 研究区概况及治理模式

1.1 研究区概况

塘背河小流域地处兴国县南部,跨龙口、永丰两个乡,属赣江上游贡水的二级支流,流域面积16.38 km2,山丘面积11.55 km2。本流域属于水蚀地带的花岗岩剧烈侵蚀区,1983年,水土流失总面积1 153.27 hm2,占山地面积的99.85%。其中,剧烈流失面积770.00 hm2,占流失总面积的66.8%;强烈流失面积181.20 hm2,占15.7%;中度流失面积82.13 hm2,占7.1%;轻度流失面积119.94 hm2,占10.4%。自1980年实施规划以来,实行山、水、田、路和农村能源统一规划,同步治理,至1988年总投资187.4 万元(国家投资和群众投劳折款),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 153.27 hm2。

1.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模式

塘背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山上林,山腰田,山下果”的综合治理模式[2]:

(1)在25°以上的剧烈、强烈侵蚀区,开挖竹节沟,拦沙、截水。竹节沟内及台地上种阔叶树,沟埂外坡种胡枝子、马尾松、葛藤等;凡有松土层的地方,播种硬骨草、八月草等,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结构。

(2)在15°~25°的坡面,修建台地或反坡梯田,挖有控制性的环山水平沟,排灌结合,建设基本农田。

(3)在15°以下立地条件较好的坡面以及山窝等处种植杉木、泡桐、桉树、油茶、油桐、茶树、柑橘等用材林和经济林,四旁空地种植芭茅、芦竹、胡枝子、桃、梨、柿、柑橘、黄竹、万竹等,建成用材林和经果林基地。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面上调查和典型采样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相关调查和分析,用到的方法主要有:①问卷调查法;②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有机质含量采用重铬酸钾法,全氮含量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消化法,碱解氮含量采用扩散吸收法,速效磷含量采用盐酸-氟化铵法[3];③利用SPSS15.0分析软件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

3.1 治理措施现状[4]

截至2005年年底,共营造水保林951.53 hm2、经济林17.34 hm2,实施封禁治理184.4 hm2,建土、石谷坊26 处,山塘9座,治理崩岗3 处,经调查各项措施保存完好;完善了灌溉设施,加固配套小(二)型水库2 座,开挖灌溉隧洞124 m,延伸渠道2 700 m,建渡槽9 处、山塘7 口、水陂7 座;治理落河冷浸田34 hm2;共建省柴灶555 个、节煤灶480 个、沼气池268 个,加上发展速生灌草,基本解决了农民的烧柴困难;铺乡村水泥公路8 km,新建公路4.5 km,建石拱桥3 座、涵洞58 个、河岸护堤4 处560 m;建立了1 个气象站、1 个河道径流站、3 处自然径流小区、8 个雨量观测点。同时,对树、草适宜性进行了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应剧烈流失区生长的乔、灌、草种。

3.2 生态效益

(1)扭转了水土流失恶性循环的局面。据统计,2005年水土流失面积比综合治理前减少了70%,尤其是强烈和剧烈流失面积下降了98.5%;山地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0%上升到了70%,林相结构趋于合理,由原来单一的马尾松纯林,逐步向现在的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混交的良好森林生态结构转变。

(2)山地次生土壤已经形成。坡面工程和植物措施的综合作用提高了土壤蓄水量和保土量,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使土壤肥力得到提高。多年监测数据分析表明:流域内的蓄水效率比治理前提高了37.6%,年增蓄水量440 万m3,保土效率为79.6%,年保土量达4.23 万m3,有效地促进了土壤的重新形成和发育。林地枯枝落叶层平均厚度达0.5~1.5 cm。

(3)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良[5]。截至2009年底,全氮方面,通过与1982年和1990年采集的相关数据对比发现,封禁治理、水保林竹节沟内和沟外的全氮含量分别是1982年和1990年的19.3、27.0、13.7 倍和1.9、2.7、1.4 倍;碱解氮方面,封禁治理、水保林竹节沟内和沟外分别是1990年所采土样的1.6、2.6 和1.1 倍;速效磷方面,分别是1982年所采土样的4.6、6.2 和3.1 倍;有机质方面,分别是1982年和1990年所采土样的33.3、52.6、21.6 倍和3.6、5.7、2.3 倍,如表1 所示。

表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

3.3 社会效益分析

(1)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土壤蓄水能力的增强和农田灌溉设施的完善,提高了农田抗御旱涝灾害能力。据统计,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由治理前的59.8 hm2增加到99.8 hm2,增加了67%;增加旱涝保收面积16.6 hm2,改善灌溉面积41.3 hm2,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17.9 hm2,治理落河冷浸田34 hm2,实现旱改水田6 hm2。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粮食增产丰收,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农村有机肥的数量成倍增加,稻草也重新开始还田沤肥,这又为培肥地力和农田增产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土地利用与种植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治理前,全流域的生产呈现单一的粮食生产的特点,其收入结构是:种植业占82%,林业占4.6%,牧业占0.8%,副业占11.8%,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占8.4%。到2005年,其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流域1 237.9 万元的农业总收入中,种植业占49.8%,林业占11.7%,牧业占17.6%,副业占19.6%,经济作物在种植业内部的比重上升为63.8%。

3.4 经济效益分析

(1)开发治理走上良性循环。与生态治理同步开发的经济果木林已全部投产,年产值可达69 万元[6],效益可观,并已形成再次开发滚动发展的热潮,原先的荒山秃岭如今已经形成瓜果飘香、鱼欢鸭叫、环境优美的景观。

(2)流域经济增长迅速,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调查,2005年底,全流域农业总收入为1 237.9 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为治理前的21.9 倍;人均年纯收入达2 418 元,增长55 倍多;粮食总产1 692.2 t,增长93.4%,达到自给有余;燃料基本够用,不少农户尚有节余;100%的农户用上了电,95%的农户添置了电视机,60%的农户住进了新房,开始告别贫困,向小康迈进,1980年前后外迁的农户也陆续迁回当地安家落户。

4 结 论

塘背河小流域自1980年开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来,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水土保持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知:经过多年扎实有效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塘背河小流域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保存完好,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了改善,各项效益均得到了显著提高。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现有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集成总结和技术模式的再提炼,为江西省乃至南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成熟经验。

[1]江西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江西省水土保持小流域技术资料汇编[R].南昌:江西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1995:312-313.

[2]田红.塘背河小流域:山分三段分而治之[N].中国水利报,2002-05-25(4).

[3]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34-35.

[4]袁明华,赖如万.从塘背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谈小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C]//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23-125.

[5]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赣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30年实践研究技术报告[R].南昌: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2011:70-72.

[6]孙昕.南方红壤区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31-32.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江西省流域
模拟成真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压油沟小流域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沙颍河流域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