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瑞典特派记者 刘仲华
《环球时报》驻斯德哥尔摩记者站斜对面有一条小路,走进去是个幼儿园。每年天气一转暖,幼儿园里就会养几只小鸡,还会“开垦”一小块菜地。有时候路过,看见孩子们在菜地里煞有介事地“劳作”,总是疑惑那里能长出什么来?不过,几个月后发现,还真是绿油油一片。听说收获的蔬菜最终都会上了孩子们的餐桌,而且最受欢迎。让孩子们和自然环境亲近,是瑞典环保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瑞典幼儿园,走廊和教室里总是张贴着孩子们自己的“杰作”,枯枝、落叶、碎布条和废弃的包装盒等都可以是他们艺术创作的素材。每逢周二和周四,会看见幼儿园的老师带着一批批孩子们从我们门前经过,即使是下雨,孩子们也会穿着雨衣、雨裤、雨鞋按时出现。原来,他们是到附近小树林去“上课”。“哪些废物对环境有害”是最经典的“林中教室”课程:老师会先让孩子们辨别:金属、塑料、果皮核等不同材质的物品丢弃后哪些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大家一边猜测一边挖坑,分别把不同的废弃物埋起来,过段时间在孩子们的热切期盼中,再把坑挖开揭晓答案并得到讲解。在这种近原生态的环境中,无论是有意识的劳动还是无意识的日常玩耍,让孩子们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意识培养和行为的训练,并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如果说,幼儿园阶段的环境教育还只是处于耳濡目染的渗透阶段的话,那么,9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则是培养学生参与并建议的阶段。早在1962年,瑞典《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中就纳入环保理念,提出要“唤醒对自然的责任”。而在现行国家教学大纲中,义务教育阶段的16门课中,物理、化学和社会等9门课程明确有环境教育方面的要求。
20世纪末,在瑞典政府教育部门的推动下,“绿色学校奖计划”自上而下启动,以鼓励那些在环境保护方面卓有成效的学校。“绿色学校”的意义不在于选拔那些优秀者,而是注重参与。一些条件较差的公立成人教育学校、智障成人教育学校、移民语言学校等,也有机会评上“绿色学校”。瑞典国家教育局“绿色学校奖计划”负责人塞琳女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解释说:“标准对有些学校来说难度较大,会让他们失去参与的兴趣。为了促进更多的学校参与,需要适当降低某些标准要求。”绿色学校奖有效期最长为3年,之后,如果学校还想继续保留绿色学校奖,新的标准等级要比之前高。就这样,学校的就学环境不断地螺旋上升、改进提高。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实施的垃圾分类、废水净化、有机废物积肥站、自然通风设备、绿化、太阳能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等,在“绿色学校”里随处可见。
实践证明,被授予“绿色学校奖”的学校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就学。而学校的教育经费是瑞典政府每学期按照在校学生数量划拨的。这意味着学生越多,教育经费越多,可以做的事情也越多。在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学校完成了自身的环境建设,也培养了学生们的环保理念。由此看来,瑞典一直被视为“世界上先进环保理念实践者”,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