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体制重建与中小企业融资再认识

2012-02-03 02:11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毛晓庆
中国商论 2012年22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借款人信贷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毛晓庆

商业银行信贷体制重建与中小企业融资再认识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毛晓庆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通过加强银行信贷体制改革,实现信贷资源配置和信用风险管理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协调互补,已经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重要思路。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进行了再认识,探讨了信贷体制重建的原则和目标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改革创新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制度方面,提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思路。

商业银行 信贷体制 中小企业融资 问题分析

银行融资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但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银行融资相对短缺,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普遍较大,影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实际上,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融资机构,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其基于自身的经营原则、按照一般的途径和审查手段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核并无不当,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我国长期奉行的传统的信贷政策客观上造成了严重的“惜贷”现象,当前我国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银行较少,国家政策也缺乏支持。因此,要实现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必须着手进行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改革,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克服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而从当前的实践看,通过加强银行信贷体制改革,实现信贷资源配置和信用风险管理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协调互补,已经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重要思路。鉴于此,本文将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进行再认识,探讨信贷体制重建的原则和目标模式,在此基础上,从改革创新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制度方面,提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思路。

1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

商业银行是集流动性、盈利性与安全性于一体的金融机构,其进行信贷资源配置与风险控制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稳健经营两个方面的要求。商业银行通过信贷业务的开展进行信贷资源配置的过程,实际上是其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从理论上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即商业银行的债务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前者是指信用品质较差的借款人往往可以获得贷款,信用好的人无法获取贷款;后者是指借款人在获得贷款后发生损害商业银行利益的行为。总之,由于风险的存在,商业银行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应对信用风险,一方面,商业银行积极分散资金的使用权,使得资金由多行业和不同经营状况的借款人掌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通过分析经济环境、借款人经营和信用状况来判断未来趋势,并对借款人进行筛选,使资金流向更高信用水平的借款人。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根据借款人的资金状况,为不同信用的借款人设计不同的贷款方案,减少贷款风险。在信贷体制建设上,商业银行通过确定各个贷款环节的权力礼物关系,在操作层面上实现对信贷业务的支持,并相应确立各环节的运作与互动方式。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经营规模小,财务数据不够透明等原因,商业银行对于民营企业贷款的审核过于繁琐,导致中小企业面临很大的融资压力。当前主要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用于满足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缺乏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的金融机构,也在客观上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

2 商业银行信贷体制重建的原则和目标模式再认识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信贷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由于外部竞争加剧,我国信贷体制更是成为改革的重点。“以客户为导向”、“以风险控制为导向”是商业银行信贷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主要由直线型向矩形过渡,主要实现以客户为导向的机构重组,并按照信贷品种设计了相关的信贷机构和垂直管理模式,信贷管理的架构逐步由直线型管理改为矩阵型管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逐步从部门管理走向流程管理,更加注重信贷的标准化流程,其审批模式更是趋于完善。而在信贷人员管理上,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系设置了客户经理,信贷人员更加职业化。

实际上,这一信贷体制改革对于我国金融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促使商业银行的信贷体制原则发生变化,更加趋于市场化,对市场观念和客户观念更加重视,信贷的原则也更加注重盈利性和稳健性的结合,逐步摆脱了以往行政化的色彩,在业务开展和产品设计上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二是对商业银行信贷模式的影响,由于实行了流程管理,商业银行的信贷体制更加注重实际效果,摆脱了低水平重复问题,并为保持机构的稳定提供了基础。三是信贷业务发展的目标更加重视获取质量和发展的平衡,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分工合作,已经逐步成为商业银行兼顾质量和发展的重要武器。

3 创新银行信贷制度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思路

当前,积极创新商业银行的信贷制度,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思路关键在于继续推进信贷体制改革,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 要加快推进体制创新

首先,要在当前设置专门的信贷部门基础上,推动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专门化,健全专门化机构,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功能。例如,工行成立了小企业部,中行成立了信贷工厂,都是此类专门的信贷服务部门,致力于建立专门的考核机制,并设计一定的业务模式,以此满足中小企业特殊的融资需求,即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解决其融资困难要在专门化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工作。在机制建设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效务实的精干队伍,促进中小企业信贷的专门化,并积极实现信贷流程的简约化和业务的创新化。在实践中,要积极开发客户需求,开发一些新的产品,创新融资方式,促进产业链融资等新的融资模式,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满足中小企业不断涌现的融资需求。

3.2 要进行担保制度的相关创新

实践中,银行贷款往往需要获取贷款担保才能给予授信,而有限的担保方式几乎限于抵押,缺少信用贷款的方式。实际上,除了抵押和保证这些担保制度,采用信用担保方式也是一种专业的保证制度。一方面,要适当采用信用担保,这在国外已经较为成熟,我国中小企业往往可担保的财产有限,如果完全按照担保贷款,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会更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放宽抵押品的范围,除了传统的房产、存货等,要积极引入仓单、股权和应收账款等多种无形财产的质押,比如,可以积极利用存货融资、连环担保、联保协议贷款等模式,积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和风险的问题。

3.3 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评级体系

当前,企业自身的信用是银行发放贷款的重要量化指标,能够得到多少的授信额度,中小企业信用也是重要的评价因素,当前,市场信息失灵阻碍了银企关系的构建,在商业贷款过程中,中小企业的信息失灵问题更加严重,银行难以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使得银行偏向于大企业贷款,间接造成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挤出效应,银行应该将企业信用与经营者的个人信用相结合,实行差异化审批流程,在信用评级时要充分考虑经营管理人员的个人情况。同时,要细化考核项目,建立调查档案,提升精确化和细致化水平。在操作中,评分体系要充分考虑现金流量,并对企业在日常运营时所需要支出和周转的现金进行分析和重视,才能给出客观的评价。要坚持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并重的原则,积极审核业主及股东状况,实际上,一些非财务信息十分重要,银行要严防中小企业做假帐,又要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关系和重大项目情况,并对失信者采取记录、公告等行政措施惩戒。

3.4 商业银行要积极进行融资产品的创新

一是可以采取股权质押贷款方式进行融资产品的创新,推动股权质押贷款业务的发展,有利于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也能够促进金融机构更好地发掘信贷资源。二是要积极推动动产担保融资、企业互保、订单保证和无抵押小额贷款模式。三是政府要放松管制,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建立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融资产品,并通过存款保险制度保障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人的合法权利。四是要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多方受益主体可以通过连带保证组成贷款团体,有利于提高偿贷的程度,调动金融机构融资的积极性。

[1] 王玉华,张帆.我国民间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效应探讨[J].商业时代,2011(21).

[2] 倪婵媛.紧缩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经营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

F275

A

1005-5800(2012)08(a)-160-02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借款人信贷
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信贷业务尽职免责规定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浅论借户贷款情形下隐名代理的法律适用
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
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
小微企业借款人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