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斌
化学危险品是指对人类,环境或财产造成损害的物质(气体、液体或固体)(本文中讨论的化学危险品不包括放射性危险品)。化学危险品事故是当前消防部队处置的难点,由于缺乏科学的事故处置程序和个人防护,在处置过程中时有发生参加处置的消防官兵的中毒或受伤。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化学危险品事故处置规范化程序对于指导消防队员迅速的处置化学危险品灾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当前我国处置化学危险品事故的程序进行探讨,并参考了美国NFPA471(1997)《处置危险品事件推荐做法》,提出了我国消防部队化学危险品事故救援程序中应重点加强的几个问题。
我国消防部队有关处置化学危险品事故的程序主要是参加化学危险品事故抢险救援行动经验的总结,概括起来其一般程序为:
辖区消防队接到发生化学危险品事故的报警后迅速出动赶赴现场,对现场发生泄漏的危险品进行侦检,确定其种类和扩散范围,并划定出警戒线,防止周围群众进入危险区,并设立防御阵地,限制危险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警戒区根据侦检情况划定后,应根据风向及化学危险品泄漏处周围的情况,迅速疏散危险源周围的群众,防止周围群众发生中毒。
根据泄漏危险品的特性及泄漏容器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堵漏、中和及输转,消除化学危险品泄漏造成的危险。
在消除了现场危险源后,应根据泄漏危险品的理化性质对进行进入危险区的人员和装备进行彻底洗消,防止泄漏的化学危险品发生二次污染。
以上处置程序在实战中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由于对具体的化学危险品处置的方法规定的不具体,其程序的可操作性不强。
图1 控制区示意图
笔者参考美国NFPA472(1997)《处置危险品事件推荐做法》对以上处置程序的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对于警戒区的划分通常是根据仪器测定和经验进行确定。如根据仪器,则主要是依据泄漏可燃气体的种类及其爆炸下限,保证警戒区以外气体浓度不超过其爆炸下限的50%;如依据经验划定警戒区,则对于可燃气体泄漏时间较长,泄漏较多的现场,其警戒区半径为500m;对于边泄漏边燃烧的现场,警戒区半径为300m;对于一般小规模泄漏现场,警戒区半径为100—200m。
对于有毒气体现场警戒区半径为350m。在有风时,于侧风向的警戒区宽为350m左右,于下风向则要根据风力情况加长警戒区。
对于有毒气体泄漏事故的处置,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化学危险品对处置人员的危害,参加处置的消防队应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危害程度,对警戒区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分区。
在NFPA471中将化学危险品事故区划分为热区、暖区、冷区其设置方式如图1:
热区是指直接接近危险品事件现场的区域,其范围应足以防止危险品泄漏对该区域外人员造成不利的影响。暖区是进行人员和设备洗消及对热区实施支援的区域。该区域设有进入暧区和热区的通道入口控制点,其功能是减少污染物的传播扩散。冷区内设指挥所,并具备一些必要的控制事件的功能。这种将危险品事故警戒区细化有利于危险品处置和洗消,特别是对于有毒危险品的泄漏处置更应对警戒区以内的控制区进一步的细化,使每个区都有独立的功能和不同的任务,并且在各区设立入口控制点,对于进出暖区和污染区的处置人员进行严格的登记和洗消,有效避免有毒物质带到警戒区以外。如在日本东京地铁“沙林”事件中,由于参加处置的消防队员在救援行动中没有对发生毒气袭击的地点进行严格的警戒区划分,个人防护不足,造成现场135名消防队员中毒受伤,同时洗消不严格也造成了救护的医生和护士的中毒,并造成了医院的二次污染。
进入处置区的人员应当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一般为2—3人一组开展行动。现场安全防护可分三级,其标准如表1所示:
一级防护应用于以下情况:1、当物质对皮肤的高度危险是已知或怀疑存在高度危险,且有与皮肤接触的可能;2、危险品已确定,根据已测得的高浓度蒸气、气体、粒子的性质;或鉴于现场作业和工作可能涉及到喷溅,浸渍,或意外接触可能损害皮肤或可能被皮肤吸收的蒸气、气体、物质颗粒时,需要使用呼吸保护器材和对皮肤、眼睛采取最高级别的保护的情况。
二级防护适用于以下情况:1、当物质的类型和气态浓度已经确定,需要高度的呼吸保护而对皮肤保护要求不多时;2、当空气中含氧量少于19.5%时;3、当现场检测到有蒸气和气体存在,但又不完全确定其性质,仅知这些蒸气和气体不会给皮肤造成化学伤害,也不会被皮肤吸收时;4、当显示有液态和固态物质存在,而它们不会给皮肤造成严重的化学伤害,也不会被皮肤吸收时。
三级防护适用于以下情况:1、当空气污染物、飞溅的液体或者其他直接接触不会伤害皮肤,也不会被裸露的皮肤吸收时;2、当空气中的污染物类型已确定,且污染物浓度已测得,并可利用简易滤毒罐消除污染物时。
消防队在处置现场应根据不同的危险品及其危险特性采取不同的个人防护级别,防止参加处置的消防队员受到危险品的污染。
表1
洗消是指运用物理和化学的处理方法减少和防止由涉及危险品事件的人员和装备携带的污染物蔓延扩散的过程。例如在某市的一起双苯厂火灾事故救援中,由于未对于灭火后污染的水进行处理,致使污染的水体流入当地河流,对城市的饮用水造成严重影响,同时污染水体流入边境河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外交关系。事实上污染带来的间接影响远大于火灾本身带来的影响。因此,如果灭火的消防队指挥员能意识到泄漏的苯溶于灭火的水,有可能污染水体,而对灭火的水进行堵截和收集处理,那么就能极大程度上减少灭火的水对河流的污染。因此在危险品事故的处置中洗消也是要引起处置人员高度重视的程序。
参加处置的消防队员应执行全面、专业的洗消程序,直到被判断或确认不再有必要洗消时为止。洗消的目的就是避免污染危险区之外的其他人员和设备受到污染。洗消必须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尽管洗消主要是在进入现场后进行,但作为事件预案的组成部分,在事件发生前就应确定洗消的方法和程序。在基于现场的危险情况确定建立正确合适的洗消方法之前,不得进入警戒区。二是如果消防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了泄漏危险区,待发觉时大部分第一出动人员已进入事件现场并置身于污染危胁之中。此时,所有进入现场的人员应立即撤出,集中在一个地点等待洗消增援。他们不应来回行走、在设备上爬上爬下、或与其他人员混在一起,因为他们可能已经受到污染。三是当怀疑受到污染后,应立即对所有涉及的人员、装备和器材进行洗消,以防更大范围的污染。四是对于个人防护器材的洗消应做到两点,一方面要记录个人防护器材在事件中的使用情况,个人穿戴的一次性防护器材应在洗消区进行洗消,并应按照程序封装、鉴别和处置;另一方面用于清洗的水或其他溶液必须予以堵截、收集、盛装和分析,以便采取适当的处置措施,在确定如何处理收集到的洗消液体和个人防护器材时应与环保和卫生机构协商。
对于化学危险品事故的处置,坚持科学的处置救援程序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在其程序中消防队到场后警戒区的控制,参与处置消防队员的个人防护和现场人员及装备的洗消也是处置程序中十分重要而薄弱的环节,本文讨论的程序中操作的注意要点尚须根据实战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但相信通过建立一套完善操作性强的化学危险品事故处置程序对于消防部队科学、安全、高效的处置各类化学危险品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