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及联合激素治疗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2012-02-03 09:59张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9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紫癜激素

张英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及联合激素治疗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张英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患儿选自我科从2009年至2010年期间所住院的42例,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1 g/(kg·d),连用1~2 d。结果 两组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在血小板上升情况以及上升为正常的时间,治疗组明显优于观察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ITP优于单用激素治疗。

丙种球蛋白;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皮质激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以血小板数减少以及皮下黏膜出血为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糖皮质激素一直是为治疗ITP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其存在治疗疗程长,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复发等缺点,而丙球蛋白的应用,成为治疗ITP的临床探讨的热点,本文就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及联合激素应用在治疗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本次观察42例患儿,均选自我科从2009年至2010年期间所住院的患儿,均符合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标准[1],其中20例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而采取单独使用激素治疗,可作为对照组;而22例患儿采用丙球蛋白加激素,作为治疗组。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8个月~12岁,均为首发病例,临床表现均为皮肤黏膜出血点或瘀斑;治疗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5个月~14岁,其中2例曾反复发作3次,其余均为首次发作,临床表现均有皮肤黏膜出血点或瘀斑,其中2例有血便。42例患儿入院前病程最短1 d,最长半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院前治疗情况 对照组20例患儿,2例患儿曾在当地医院给予“抗生素、激素、中药”等药治疗,效果欠佳;余18例未经任何治疗,治疗组22例中有16例曾入院前未做任何治疗,其中6例曾在外院给予“抗生素、激素、中药”等药治疗,疗效欠佳。

1.3 入院时血小板数 入院时查血小板值在20×109~30×109/L之间对照组占6例,治疗组占3例,在10×109~20×109/L之间对照组占11例,治疗组占14例,在2×109~10×109/L之间对照组占3例,治疗组占5例。

1.4 治疗方法 丙种球蛋白(即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选自湖南紫光古汉南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剂量是2.5 g/瓶。治疗组予以每日1 g/kg,连用1~2 d;激素使用地塞米松针,按0.5~1 mg/kg,连用3 d,然后改为强的松片口服,按1~2 mg/kg,疗程一般不超过4周。对照组激素用法同治疗组。各组均配合抗感染,维生素C针,对症支持治疗。

1.5 观察疗效 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皮肤出血点消退及血小板上升情况。并于治疗后第3天、第5天、1周、1月,3月复查血小板,了解血小板情况以及有无复发。

1.6 疗效判断 显效:治疗后血小板值≥100×109/L恢复正常,无出血症状。有效:治疗后血小板升至50×109/L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儿以上。无效:血小板及出血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恶化。

1.7 统计学方法 治疗前后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有效性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有效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结果的比较 治疗组22例,显效19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20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5%。两组有效率经卡方检验,χ2=4.48,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血小板上升时间 治疗组血小板上升正常的时间为(3.23±1.37)d,对照组为(6.53 ±1.64)d,两组之间经 t检验(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血小板计数变化比较及临床出血症状改善,两组患者出血点以及瘀斑在治疗后第2天开始逐渐消退,两组在用药后第3天、第5天,血小板计数都有升高,治疗组升高更加明显(同一天两组间比较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的比较(±s)组别 例数 血小板计数(×109/L)第三天 第五天治疗组20 42.43±3.24 70.34±7.91 22 86.56±5.27 107.34±7.65对照组

2.4 随访情况 治疗组22例有效者随访3个月,3个月内所有有效者自血小板升为正常后,停用所有治疗,治疗组只有1例复发,占4.55%,对照组有4例复发,占20%。

3 讨论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以皮肤黏膜出血为特点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与感染、免疫因素、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免疫因素在ITP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2,3]。感染造成人体免疫监视系统紊乱,导致自身抗体产生,引起血小板破坏速度增加。而血小板自身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加速的可能机制为包被在血小板上自身抗体分子的Fc段与巨噬细胞的Fc受体结合,导致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从而使ITP外周血小板减少。糖皮质激素在治疗ITP的主要药理作用是: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及抑制巨噬细胞破坏有血小板抗体吸附的血小板,而丙种球蛋白在治疗ITP的主要机制是:封闭巨噬细胞Fc受体,抑制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结合和吞噬;可以替代致病性抗体,减少抗体对血小板破坏;在血小板上形成保护膜,抑制血浆中的IgG或免疫复合物与血小板结合,从而使血小板避免被巨噬细胞破坏;通过改变淋巴细胞数量和抑制淋巴细胞的活性,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使抗血小板抗体减少。从本文观察结果而看,两组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在血小板上升情况以及上升为正常的时间,治疗组明显优于观察组,这与国内的报告结果相似[4]。并且单一使用激素治疗,复发率较高,随访患儿3个月,治疗组只有1例复发,占4.55%;对照组有4例复发,占20%,并且无效率也较高,占35%。由此可见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ITP,取得较好的协同疗效,能快速升高血小板值,缩短住院时间,有效控制出血倾向,并且缩短激素使用的疗程,减少激素副作用。复发率低,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72.

[2]王凤计.血液病治疗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48.

[3]Cines DB,McMillan R,Pathogenesis of chronc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Curr Opin Hematol,2007,14(5):511-514.

[4]刘宁,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0,8(25):21-22.

665000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儿科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紫癜激素
马鸿杰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经验总结
直面激素,正视它的好与坏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宁波第二激素厂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绝经治疗,该怎么选择激素药物
过敏性紫癜的诱发因素
护理干预对丙种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效果
备孕需要查激素六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