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清 魏民 李文玉
消化内镜运用中危险因素的持续改进
丁清①魏民①李文玉①
目的:探讨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镜室存在的危险因素,提出持续改进具体措施。方法:抽样监测消化道窥镜清洗结果。结果:消化内镜室的工作经过规范程序化管理,清洗消毒监测合格率达100%。结论:从环境设施、人员培训、清洗消毒等各方面消除危险因素,采取一系列措施,杜绝感染,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
消化内镜; 危险因素; 预防
消化内镜作为一种侵入性、微创性的诊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由于使用消化内镜导致的医院内感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2010年1月以前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镜室环境恶劣,功能区域未分区;浸泡消化内镜的多酶洗液未做到一镜一换,而是一天一更换;管腔内未灌满酶液和消毒液,使用戊二醛消毒液浸泡时间不够;未监测戊二醛浓度;无高压气枪、水枪;活检钳数量不足,多次检测细菌总数超标。因内镜构造精细,材料特殊等原因,对其消毒方法有所限制,而消毒不严,操作不当等是增加患者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据统计,做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中HBsAg呈阳性者占3.90%,抗-HCV呈阳性者占0.77%,抗-HIV阳性者占0.17%[1],还可能有TB、及HP等交叉感染的可能。笔者所在医院于2008年12月停用消化内镜室进行全面整改,扩大消化内镜室面积,严格划分诊疗区、清洗消毒区、配置了无菌挂镜柜,增加内镜数量及活检钳数量,安装配置了内镜清洗装置,有专用的高压气枪和水枪,尤其是安装了酸性氧化电位水系统,保证了内镜清洗消毒的安全性,并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重新制定符合笔者所在医院实际的“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并落实;选派2名工作人员进行内镜洗消短期培训,提高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水平,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对2010年1-12月进行消化道内镜检查及治疗的13 372例进行监测,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2月,共进行消化道内镜检查及治疗13 372例,使用后的内镜经清水清洗后用酶洗涤液清洗,随后必须擦干,再用酸性氧化电位水浸泡,抽样监测消毒后的消化内镜64件。
1.2 监测方法 用无菌一次性注射器抽取1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胃镜活检口注入,用15 ml无菌试管从活检口收集,2 h内送检。
1.3 菌落计数 细菌室工作人员将送检液用漩涡器充分振荡,取0.5 ml加入2只直径90 mm无菌平皿,每个平皿分别加入已经熔化为45 ℃~48 ℃营养琼脂15~18 ml,一边倾注,一边摇匀,待琼脂完全凝固,于35 ℃培养48 h后计数,结果判断:菌落数/镜=2个平皿菌落数平均值×20;消化内镜细菌总数<20 cfu/L/件,且未检出致病微生物。
2.1 清洗 内镜使用后立即用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并反复送气、送水10 s,放入清洗槽内充分清洗,取下活检阀门和吸引器送气按钮,用清洗毛刷(该毛刷一用一消毒)洗活检孔和吸引气管道,洗刷时两头见刷头;用50 ml注射器吸清水注入送气送水管道,反复抽吸活检孔道,清洗后必须擦干。
2.2 酶洗 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酶洗槽中,用水枪或注射器抽吸酶液,冲洗送气送水管道,用吸引器将酶液吸入活检孔道。多酶洗液每一根内镜后废弃更换。擦干并用50 ml注射器向管道内送气,将管道吹干。
2.3 消毒 将已吹干的内镜置于酸性氧化电位水的水槽中,并向管腔内注满氧化电位水,浸泡3~7 min,取出,吸引、送气,除去腔内氧化电位水。
2.4 由专人每天负责酸性氧化电位水的管理,包括加氯化钠于自来水中、监测pH值、测游离氯浓度等,并做好记录备查。
2.5 冲洗 可用软化水冲洗内镜并擦干,挂入镜柜内备用。
自2007年以来不断完善,及时整改,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镜室探索出一套快速、安全、有效的程序。笔者对消毒后消化内镜每月抽检进行微生物检测,细菌总数均<20 cfu/L,未检出致病菌。从13 372例消化内镜中,抽样检测64份全部合格,合格率达100%。
加强理论学习及洗消人员的培训,完善并落实制度。提高内镜诊疗工作人员及洗消人员的业务水平,是内镜安全性的保证,同时还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并正确掌握洗消技术,严格执行内镜操作规程。内镜的清洗消毒是否彻底,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因此,内镜的清洗及消毒彻底与否是医务人员对患者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2]。区域划分明确,设备齐全、流程合理,是避免和减少消化内镜危险因素的前提。严格按照“擦拭-水洗-酶洗-干燥-消毒-冲洗-吹干”的程序操作,计时器控制全程序中每一步骤的时间。内镜的清洗应动水冲洗,为防止覆盖于内镜的血液及分泌物干燥、凝结,使消毒剂难以发挥作用,内镜使用后应立即给予充分的冲洗,保证酶液浸泡时间2 min[3]。该程序中的干燥也很重要,内镜在清洗后未充分干燥而放进消毒液中,使消毒液稀释降低浓度,而达不到消毒效果[4],因此,必须配备高压气枪,用于将管腔内吹干。新型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不但保证了消化内镜的安全,也减轻了清洗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了戊二醛对操作人员的伤害,笔者所在医院酸化氧化电位水的使用,保证了清洗的效果及安全性。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化学浸泡消毒法理论上具有良好的消毒灭菌效果,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因单位时间操作例数过多,消毒过程不规范影响消毒质量,消毒过程中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和化学试剂对人体、内镜有不良影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5]。酸性氧化电位水的使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消毒手段,它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低pH值和较强的杀灭微生物作用。用酸性氧化电位水处理的物品,表面清洁、光滑、无污迹,具有使用方便、无异味、无残留,对皮肤黏膜无刺激等优点[6]。总之,消化内镜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因素,但只要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加强责任心,减少危险因素,就能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1] 李惠成,刘兰,马杰,等.内镜检查前患者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6):689.
[2] 娄玉英,张周娟,蒋月芳.加强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116-1117.
[3] 夏雪梅,金海燕,张锦萍,等.多酶液在内镜活检钳保养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63.
[4] 李六亿.内镜医院感染现状、存在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3-425.
[5] 钟捷,孙波,许斌等.酸化水电解水消毒法对内经济附件消毒效果的评价[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3):364-366.
[6] 董宝坤,孟黎辉,吕英俊等.酸性氧化电位水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3):354-355.
Digestive Endoscopy in th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Risk Factors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DING Qing,
WEI Min, LI Wen-yu.
Objective: To approach risk factors and propose specific measur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using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es. Methods: Sample monitored the results of disinfecting digestive endoscopes. Results: The qualified rate of disinfecting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es was controlled 100% through implementing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Conclusion: The purpose controlling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ng iatrogenic infection caused by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es is able to be realized though taking various measures such as environment, staff training,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e;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9):142-143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11, China
10.3969/j.issn.1674-4985.2012.09.090
①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丁清
2012-02-01) (本文编辑:李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