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椿 杨斌 王振宇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及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的常见骨折,采取内固定治疗的方法亦多种多样,但这两类骨折均有出现骨骺损伤可能,或手术造成儿童骨骺医源性损伤可能,所以选择内固定物尤为重要,避免造成患儿骨骼的发育畸形或生长发育的停滞[1],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笔者所在医院选择可吸收棒应用于两类骨折治疗。笔者所在医院于2004年3月-2011年5月收治两类骨折患儿应用可吸收棒治疗,其中16例肱骨外髁骨折、12例桡骨颈骨折,均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16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女5例,男11例,最小3岁,最大9岁,平均5.8岁,均为肱骨外髁Ⅱ~Ⅳ度骨折。12例桡骨颈骨折:女4例,男8例,最小5岁,最大8岁,平均年龄6.5岁,桡骨颈骨折,翻转移位成角。16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X线表现为:Ⅱ~Ⅳ度骨折,属于salter-HarrisⅣ型骨骺损伤,经手法复位失败后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12例桡骨颈骨折X表现为:桡骨颈骨折,骨骺分离成“歪戴帽”状,最大与桡骨纵轴呈90°角,经手法复位失败后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1.2 手术方法 内固定材料:日本郡是株式会社制造,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棒,规格:2 mm×50 mm。(1)肱骨外髁骨折:臂丛或全身麻醉,仰卧位,驱血后取肘外侧纵形切口,长约4~6 cm,与肱桡肌与肱三头肌之间进入,游离并显露骨折,清除断端血肿,解剖复位后,以两枚直径2 mm克氏针钻孔,穿入两枚2 mm×5 mm可吸收棒固定,可吸收棒之间夹角约30°。冲洗伤口缝合,石膏屈肘固定4周,功能锻炼[2]。(2)桡骨颈骨折:臂丛或全身麻醉,仰卧位,驱血后取肘后外侧切口,长约4~6 cm,游离并显露骨折,细心保护骨膜,清除断端血肿,复位后,从桡骨头边缘至对侧斜下方以两枚2 mm克氏针分别钻孔,穿两枚可吸收棒固定,冲洗伤口缝合,石膏屈肘固定4周,功能锻炼。
全部患者均随访2~2.5年,两类病例结果均在术后4~6周骨性愈合。随访1年未发现有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或骨折延迟愈合、肘外翻畸形、骨坏死、桡骨头形态异常、创伤性关节炎、骨化性肌炎,手术伤口愈合良好,骨折愈合好,肘关节屈伸及旋转功能良好,取得了满意疗效。术后采用Mayo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分为优、良、一般、差4个等级[3],其中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优13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桡骨颈骨折患儿优11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两类病例患儿共28例,无异物反应现象,无深部感染。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及桡骨颈骨折较为多发,为关节内骨折,伴随骨骺损伤,如不能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会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以及“鱼尾状”畸形,肱骨外髁增大,桡骨头骨骺早闭,关节屈伸及旋转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故切开解剖复位十分关键[4]。固定材料方面,首先要考虑避免继发骨骺损伤,不能选择直径2 mm以上的克氏针,克氏针留于皮外易出现针道感染伤口不愈合,而留于皮内则要二次手术取内固定;钛钉或钢钉加压作用良好,固定牢固,但易加重骨骺损伤,且需二次手术取出。可吸收棒固定,可以避免钉道感染,避免二次手术取出,且可吸收棒组织相容性好,无排斥反应,对组织无刺激及毒副作用,有效支撑时间8~10个月,3~5年在体内完全降解。但可吸收棒的缺点是强度相对低,无加压作用,临床应用中要两棒成角度固定,以免骨折块松动、骨折移位而造成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总之,可吸收棒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及桡骨颈骨折的治疗上,疗效满意,切实可靠。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58.
[2]朱通伯.骨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6.
[3]侯金永,孙磊,杨茂清.Ⅲ、Ⅳ型肱骨外髁骨折的微创治疗[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6):54-55.
[4]田永军,胡斌,石卫华,等.骺板损伤部分早闭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2005,17(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