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彦 彭湛贤 黄丽珊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广东广州 510310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处理骨科创面应用中的护理体会
陈兴彦 彭湛贤 黄丽珊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广东广州 510310
目的 总结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在处理骨科创面中的应用经验和体会。 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科应用VSD处理骨科四肢创伤及压疮患者39例,其中创伤25例,压疮14例,创面经过清创后行VSD治疗,术后在床边给予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引流管通畅,5~7 d后拆除VSD敷料,创面仍有坏死组织、肉芽生长欠佳者更换VSD,条件合适后行植皮、皮瓣修复创面。 结果所有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严重感染、负压引流管堵塞等并发症。24例患者在一次行VSD治疗后行植皮术,8例因骨、肌腱外露行皮瓣转移术,7例在二次VSD术后行植皮术,患者创面均得到有效的覆盖。结论VSD是处理骨科创面和压疮的有效方法,加强围术期的护理,预防引流管堵塞和维持有效的负压吸引是该技术成果的关键。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创面;压疮;护理
高能量肢体创伤以及压疮导致软组织缺损和坏死,常伴有大面积的皮肤坏死缺损,导致肌腱、骨质外露及伤口感染,临床处理较为棘手,同时也给患者的住院及家庭护理带来困难,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康复。目前,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处理创面,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效果。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VSD技术处理四肢皮肤软组织损伤及压疮患者39例,疗效满意,现将有关治疗和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39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16~78岁,平均46.5岁。损伤部位及面积:上肢皮肤缺损4例,面积10~24 cm2,平均16.0 cm2;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21例,面积12~76 cm2,平均 35.2 cm2;骶尾部及大转子处压疮 14例:骶尾部压疮10例,面积8~36 cm2,大转子压疮4例,面积12~32 cm2。
四肢创伤急诊入院患者,在急诊完善各项检查后,麻醉下尽可能彻底清除创面坏死失活组织以及异物等,对于挫伤稍重,不能判断组织活力的给予保留;对于皮下潜行的剥脱伤形成的腔隙必须注意清创,避免遗漏死角。在清创的同时修复重要的组织,如:断裂的动脉、影响肢体血液回流的大的静脉、神经以及肌腱等,创面使用双氧水+大量0.9%氯化钠溶液冲洗。如同时合并有骨折,可利用外固定架在骨折复位后行外固定架作为临时或最终固定,稳定骨折断端。将VSD敷料按创面大小和形状给予适当修剪,覆盖创面并皮缘固定,部分敷料需深入至潜行皮肤及软组织剥脱形成腔隙内,尤其是仰卧位时位置低的部位的腔隙,不留死腔。用酒精将创面周围的皮肤擦洗脱去表面的油脂,并用干纱布擦干,以增加生物半透性膜的黏固性,封闭整个创面。用三通接头将所有引流管合并为一个出口,引流管接负压装置,负压调节在-20~-60 kPa,负压有效的标志是填入的VSD敷料明显塌陷,薄膜下无液体积聚,触之质硬,经灌洗管进入的液体能够顺畅的流出。
1.3.1 一般护理 进行VSD治疗的患者需卧床休息,应该对患者的饮食、卧床时的功能锻炼等做好指导,包括:清淡高纤维素、优质蛋白饮食,卧床深呼吸锻炼、翻身等,预防与卧床相关的便秘、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以及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将引流部位抬高10°~20°,同时确保引流管出口处于低位,便于消肿和引流。通过留置的冲洗管给予0.9%氯化钠溶液或者庆大霉素+0.9%氯化钠溶液冲洗,每日2次,可以加速创面渗出坏死组织的排出。也可间歇地接氧气,增加创面局部的氧气含量,有利于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和抑制厌氧菌的生长。
1.3.2 保持VSD的负压稳定在有效范围 专人监测局部负压封闭及引流情况,并做详细记录。负压引流装置的负压需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一般在-20~-60 kPa较为适宜。负压过大将导致创面渗血过多,负压过小时容易导致分泌物不能流出而堵塞。在适宜的负压下,能够充分引流防止皮下积血积液,促进肉芽生长等作用。如果在负压接通后,VSD材料未能良好的塌陷和贴服在创面上,局部形态明显凸现,则表示封闭效果欠佳或者负压引流无效,应该仔细寻找原因,并给予及时处理,如进一步寻找漏气处,增加贴膜黏贴封闭漏口,或者检查负压吸引装置调整中心负压的压力。
1.3.3 引流管引流瓶的护理 患者返回病房后需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张力过大而滑脱,同时也要防止引流管迂曲折叠。搬动患者时要用止血钳夹住,防止引流液自引流瓶返流至创面。给予记录引流管以及引流瓶的引流情况,准确记录24 h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经常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
1.3.4 创面VSD的更换和去除 应用VSD一次封闭可以保持有效引流5~7 d,可减轻换药时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护工作量。但是如果发现VSD敷料内有坏死组织和渗液聚集,贴膜的边缘有渗出并有臭味,VSD敷料呈黄绿色、绿脓色等各种污秽的颜色,可能合并创面有感染,引流不通畅,需及时通知医生更换敷料。创面分泌物送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
接受VSD治疗的39例患者中,有24例经过一次VSD处理创面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新鲜,在去除VSD敷料后,创面给予植皮,8例因创面有骨或者肌腱外露,在去除敷料后行皮瓣转移修复创面。7例因创面感染或者活似组织较多需再次行VSD处理创面。所有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创面均达到有效的闭合,未出现严重的创面感染及骨髓炎等并发症。
1992年德国ULM大学Fleischman博士首创VSD技术,并在骨科中广泛应用,后逐渐引入国内,目前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创面处理的有效手段,是创面处理技术上的一次革新[1]。该技术相对以前的创面换药术具有以下优点:(1)可控制的负压,促进血流量增长和蛋白合成,促进肉芽生长,加快创面愈合[2-3];(2)通过敷料的介导能够为创面的引流提供动力,起到全方位引流的作用,使创面的每一处均能得到有效的引流,及时清除分泌物和坏死组织;(3)生物半透膜的封闭,隔绝了创面与外环境接触的感染机会,减少了创面感染的发生率[4-6];(4)减少了创面换药的次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在使用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使用中应该增加患者蛋白质的每日摄入量。在治疗期间,通过负压吸引,大量的组织液和蛋白成分自创面渗出,流失体外,因此治疗期患者处于负氮平衡,需增加蛋白的摄入以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促进机体恢复。(2)早期合理应用。实践证明,VSD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局部肿胀及炎症消退,能够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患者早期使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但由于VSD的费用目前仍然较高,因此对于创面小、无明显感染或无严重感染威胁的,经济情况不佳的患者,还是建议通过传统的方法换药促进愈合。(3)维持有效负压和畅通引流是保持创面持续有效负压的关键,也是VSD治疗成败的关键。VSD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负压的状态,如塌陷的泡沫材料再恢复原状,薄膜下有液体积聚,提示负压失效,应给予处理;防止患者身体压迫引流管导致引流管折叠,致使持续负压中断。如若发现敷料膨胀,或者液体自封闭贴膜边缘渗出,则提示可能半透膜密闭不良,有漏气;可在漏气处重新增加贴膜。可根据引流的具体情况在适当的范围内调整负压的大小,以保证引流通畅彻底。一般VSD可维持有效引流3~10 d,如果发现VSD漏气或者引流管堵塞无法恢复通畅,VSD使用超时或泡沫变硬时,需及时更换VSD敷料。
[1]刘亦军,张仲明,李卓,等.VSD技术在大面积皮肤缺损手术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9-11.
[2]李金清,陈绍宗,李学拥,等.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加速慢性创面愈合的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4):520-521.
[3]许诺,袁同洲,王国栋,等.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治疗皮肤撕脱伤的体会[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9,6(1):41-43.
[4]彭建宇,孙秀玲.封闭式创面负压引流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02,16(12):692-693.
[5]胡国东,赵福龙,张学东,等.应用VSD治疗12例大面积皮肤剥脱伤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7):3040-3046.
[6]张先林,陈季松,柯少波,等.清创术联合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部Ⅲ类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1):2620-2622.
R473.6
A
1674-4721(2012)06(b)-0107-02
2012-03-26 本文编辑:马 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