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素娟,于 伟,张 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寿命明显延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高龄冠心病人亦明显增多,对这部分病人的介入治疗将会越来越多。本文总结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52例7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病人的介入资料,为进一步开展高龄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提供经验。
1.1 临床资料 本组352例患者,男293例,女59例;年龄70岁~84岁(73.1岁±2.6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23例,急性心肌梗死8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42例;合并高血压217例,糖尿病122例,高脂血症134例,脑血管病38例,肾功能不全24例。
1.2 冠状动脉造影 单支病变43例,双支病变148例,三支病变161例,其中左主干病变26例。共对693处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右冠状动脉113处,前降支379处,回旋支201处。A型病变92处,B型病变243处,C型病变358处,包括慢性闭塞病变63处。
1.3 介入治疗方法 按常规方法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支架植入术。225例经桡动脉入路,127例经股动脉入路,其中21例桡动脉入路不成功改为股动脉,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部为股动脉入路。手术成功标准:血管靶病变处残余狭窄<20%,TIMI血流达3级,无急诊冠脉旁路移植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1.4 围术期用药 术前口服阿司匹林0.3g,每日1次,硫酸氯吡格雷(波立维)75mg,每日1次,至少2d,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口服波立维负荷量300mg~600mg。放置动脉鞘管后注射肝素6 000U~8 000U,每延迟1h追加肝素1 000U,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 100U,每12h1次,持续3d~5d,高凝状态或夹层者术中及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欣维宁),持续36h,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长期应用,波立维至少使用6个月~12个月以上。根据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2.1 一般情况 352例中,手术成功338例,总成功率96.0%。靶病变693处,成功642处,病变成功率92.6%;87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100.0%;慢性闭塞病变63处,成功49处,成功率77.8%。352例中,只有28例(8.0%)行直接冠脉支架植入术,切割球囊扩张32例(9.1%),行心脏临时起搏15例。安装支架719枚,人均2.04枚,其中裸金属支架只有69例,其余为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术前靶血管平均狭窄(86.2±9.3)%,术后平均残余狭窄(6.7±5.8)%。
2.2 手术失败原因 51处失败病变中,14处是慢性闭塞,导丝无法通过后放弃。另37处病变中,有高度狭窄或钙化,导丝通过困难或进入夹层,或球囊无法通过,其中3例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导致室颤死亡。4例冠脉急性闭塞行紧急搭桥术,其中2例手术后3d死亡。1例股动脉多次穿刺造成腹腔出血因休克术中死亡。
2.3 术中重要并发症 26例内膜撕裂或夹层致冠脉急性闭塞,22例成功植入支架,4例行紧急搭桥手术,其中2例手术后3d死亡。急性心包填塞1例,经心包穿刺引流后好转。支架脱落2例,1例拉至桡动脉穿刺处,1例成功拉至动脉鞘内取出。术中发生室颤12例,其中3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导致室颤死亡。
2.4 术后及介入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4例消化道出血,经输血,停用肝素、阿司匹林后治愈;2例鼻出血,压迫止血后消失。1例术后当晚脑出血,6d后死亡;1例急性心肌梗死术后3d用力大便时突然心脏破裂死亡;1例动静脉瘘,加压包扎后消失;13例出现上肢或下肢明显皮下血肿,经冷敷等治疗后消失;2例桡动脉痉挛拔管困难,应用镇静、硝酸酯类药物后拔出;9例拔管时出现迷走神经反射,血压下降,经补液、静脉输注阿托品抢救成功。
2.5 住院期间情况 11例病人住院期间发作心绞痛,但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较术前有明显改善,1例术后确诊合并胃癌,1例合并纵隔肿瘤转入肿瘤科,2例急性心肌梗死术后心力衰竭加重死亡,总死亡率2.8%。
随着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高龄冠心病病人明显增加。高龄病人各脏器生理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常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硬化、肾功能减退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同时存在较多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本组病人高血压占61.7%,糖尿病占34.7%,高脂血症占38.1%,脑血管病占10.8%,肾功能不全占6.8%。因此,高龄冠心病病人冠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治疗风险大,死亡率高[1]。本组病人手术成功率96.0%,死亡率2.8%,介入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成功率高。
高龄冠心病病人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多支血管病变、复杂病变及血管迂曲等明显增多[2]。多支多处病变是显著特点,从而使介入治疗的技术操作难度加大。因此对高龄冠心病患者不必追求完全血运重建,应以消除目前的心绞痛症状为主,首先处理罪犯血管,是否进行完全血运重建要视缺血的程度、病变解剖位置及PTCA的可行性而定。复杂病变的3支血管病变,首先对罪犯血管进行治疗或分阶段多次治疗,不追求一次性完全血运重建。
高龄患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和死亡率高于年轻人[3],因血管弥漫性病变较多,钙化严重,血管脆性大,球囊扩张时易出现内膜的撕裂,发生急性闭塞和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故指引导管尽可能选用小直径,避免损伤冠脉开口。
合并心、肾功能不全者较多,分别占13.9%和6.8%。对可以择期手术病人应当先进行药物治疗,待心功能好转时再进行,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危险因素。术中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球囊扩张阻断时间一般不超过1min。对伴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者,应控制造影剂用量或应用等渗造影剂,术后必要时应用呋塞米。
溶栓治疗对高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4],而高龄AMI病人行PCI效果明显优于静脉溶栓治疗[5]。本组病人行急诊介入治疗,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100.0%,只有2例病人术后因心衰加重死亡,说明急诊介入手术治疗高龄AMI是安全、有效的。
[1] Bhalli MA,Kayani AM,Samore NA.Frequency of risk factors in male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J Coll Physicians Surg Pak,2011,21(5):271-275.
[2] Al-Lamee R,Ielasi A,Latib A,et al.Incidence,predictors,management,immediate and longterm outcomes following grade Ⅲcoronary perforation[J].JACC Cardiovasc Interv,2011,4(1):87-95.
[3] Iversen AZ,Galatius S,Pedersen S,et al.Impact of abciximab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gh-risk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An observational registry study[J].Drugs Aging,2011,28(5):369-378.
[4] Förster A,Szabo K,Kreisel S,et al.Thrombolysis in very old people with stroke:Stroke subtypes,patterns,complications,and clinical outcome[J].J Am Geriatr Soc,2011,59(1):178-180.
[5] Tsui W ,Pierre K,Massel D.Patient reperfusion preference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ortality versus stroke,benefits versus costs,high technology versus drugs[J].Can J Cardiol,2005,21(5):42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