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超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
王志超
昌邑市柳疃镇辛安小学 山东昌邑 261303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各科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小学语文;认知结构
10.3969/j.issn.1671-489X.2012.34.04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了教学手段质的飞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张嘴统领课堂的教学局面,更加符合多元化教学理念,对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资源的重组、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现代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托尔斯泰提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内在学习需求,是一种积极活跃的非智力因素,表现为积极的认知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教学吸引学生,学生就会对这节课产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与浓厚的学习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相反,如果课堂教学平淡无奇,没有能够吸引学生的地方,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学索然无味,甚至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不是看教材就是看黑板,不是读生字就是读课文,教学沉闷呆板、枯燥无味,就如同一杯白开水,没有任何味道。要激起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激情就要为白开水加点料,多媒体就是其中非常好的一种。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有图片有文字,有动画有声音,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得课堂上多了许多和谐的美的因素,一幅幅优美的图片,一段段精彩的动画,一段段动听的音乐,这些都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受,这符合小学生求新求异求趣的心理,在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作用明显,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基础知识薄弱,由于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在学习时往往只能获得对语言、对文本表面、肤浅的认识,而无法透过文字表面获得内在、本质的认识。文本的意境有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语言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认知结构的丰富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利用其强大的综合处理功能,将抽象的无声的文字转换为形象可感的画面与动听悦耳的声音,具有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的特点,这些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达到的。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与悦耳动人的音乐,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感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从而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找准结合点,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意境与主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动态的学习情境。在教学中要注重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白”,让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进而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与知识储备,来对文本产生独特的个人见解,让学生有时间对这些内容进行消化与升华,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知,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如在学习《各具特色的民居》这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所了解的民居,在此基础上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民居:陕西的窑洞、江南水乡的民居、客家围屋、蒙古包、傣族民居等。这样将学生头脑中零乱的知识片段进行汇总,使学生欣赏更多的民居,形象的图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此基础上再详细介绍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等。这样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具体形象的材料,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使得学生在大量感性材料前认真思考,从而真正实现带着学生走进文本。
思维能力是学生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运用多媒体可以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感性认识,利于学生获取形象直观的材料,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窗口,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强大动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设计巧妙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非智力因素来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以解决心中的困惑。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单调枯燥的提问不仅没有起到引发学生思考与积极思维的效果,反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对提问失去了兴趣。笔者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问题的呈现方式过于单调而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来呈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如学习《刻舟求剑》时,笔者创作了一段精美的动画,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找不到剑?通过欣赏动画来提出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关注,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得学生由对动画的兴趣转移到问题的解决上来,同时形象直观的画面也更利于学生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情境的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以多个角度来综合反映文本信息,这对于形象思维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多媒体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所描绘的意境搭起了桥梁,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点,将一些远离学生生活时代、学生所不熟悉的情境再现出来,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文本中去,主动思考、积极思维。
例如,在学习《赤壁之战》这一课时,仅依靠教师的朗读与学生的阅读,学生很难想象出当时战争的激烈场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截取电视剧或电影中的片断,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将静止的文字描写以图文声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眼观其形,耳听其声,头脑中积极思维,很快将画面与文本结合起来,“黄盖把二十条船芦苇一齐点着火,乘着东南风驶向曹操船队,曹军在铁索连着的船上无法逃脱,哭声、丢盔弃甲声以及周瑜的兵追来的喊杀声、震天的锣鼓声混成一片……”的壮烈场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
多媒体强烈的视听效果为学生创设了最佳的思维意境,学生展开了充分的想象与思维,使得学生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与提高。
[1]丘莲英.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1).
[2]武志芳.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教育:教学,2011(3).
[3]五世珍.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魅力[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3).
[4]李丹.浅谈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小学电教,2011(9):51-52.
G623.2
B
1671-489X(2012)34-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