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谈语文课中电教的应用
王丽
唐山市丰润区岔河镇中心小学 河北唐山 064002
10.3969/j.issn.1671-489X.2012.34.028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脑中促进人们积极地去接近、认识、把握某一事物的一种需要或意识倾向。实践证明,学习兴趣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优劣。笔者在探索如何培养学习兴趣的课题上,合理运用录音、幻灯、录像等电教媒体,将音、行、情、意融为一体,达到激趣、解难、强记的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运用电教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可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让他们在饶有兴趣的气氛中学习。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投影、录音同用,先向学生出示一框人们在夜幕降临、细雨蒙蒙的长安街上等灵车、送灵车的投影片,然后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悲痛的画面,深沉的语言,使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哀的气氛中。学生怀着对总理的无比崇敬之情,自然而然地进入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和回味之中,从而总理的高大形象自然矗立在学生的心头。
再如,在教学《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课文篇幅较长,文字也较枯燥。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感知,拉近学生和课文之间的情感距离,笔者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录像,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极大地拓宽时空,使知识信息容量增大,内容充实,形象更具诱惑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获知新中国成立,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的喜庆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有人说兴趣是求知的先导。这话一点不假,如果学生对作文毫无兴趣,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倘若教师出题以后,以自己讲解为主,学生一定会感到枯燥无味,激不起学生作文的兴趣,久而久之,作文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笔者常用电教手段再现生活情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作文的内容,培养作文兴趣。
如以记事为主的写作训练,笔者先打出一张“采桑叶”为内容的灯片,让学生观察、欣赏,并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图上主要画的是谁?他在做什么?你看到这幅图有什么感受?类似采桑叶这样有趣的事你们做过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举出摘桃子、掏鸟窝、捉螃蟹、捞鱼虾等他们经历过的趣事。这时笔者因势利导,对学生说:“你们经历过的这些事情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你们写一篇文章《记一件有趣的事》(板书作文题目),把这些有趣的事写出来。”然后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进行具体指导。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也写得比较好。
由于笔者经常运用幻灯片进行作文教学,学生对写作不仅有了兴趣,想写、爱写,而且培养了观察的习惯。
除了教学生作文外,在讲读课文时笔者也不例外。比如在教学语文《草船借箭》一文时,笔者有意识地组织观看有关历史资料录像片,看画面观察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它不仅使学生对1700多年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这一杰出历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图文对照,突出他广阔的胸怀和非凡的才能,使学生置身于欣赏艺术的兴趣中学习,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又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千奇百怪的动物,色彩、形状各异的植物、矿物等,这些小学生既陌生而又难以想象的画面,运用录像、幻灯,清晰地显示出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似亲自遨游美妙的海底世界,然后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课文,真正揣摩课文内容的优美之处,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独具匠心。
电化教学由于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因而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把握了重难点,教学就会主动。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重难点,就会消除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为难情绪,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关于“开凿隧道”那一段时,因为学生缺乏建设施工的专业知识,又无法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参观与了解,那么对什么是“中部凿井法”,为什么能缩短工期的一半,等等问题,仅靠学生读课文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难点,笔者便打出投影片,用“中部凿井法”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字。
又如,在教学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一段时,虽有插图做辅助,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感到困难。为此,笔者借助投影,亲自演示给学生看:火车怎样调头,怎样上山,等等。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几位学生也来做了演示,其他学生边看边说火车上山的经过。这样,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器官完全调动起来,学起来轻松,产生的效果很好。这一课,笔者利用幻灯片把知识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形象,突破在时间、空间上不易表达的局限。
再有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火攻”是文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于是,笔者按照“火攻”的层次,先用5张“火攻”的幻灯投影片,一幅图、一幅图地出现在屏幕上,并要求学生图文对照,看图、找句子,说完整话,进行有条理的概括,使难点在图文对照、学生观察思考中顺利解决。
又如在教《海上日出》一文时,文章的难点在“奇观”这一中心词上,文章紧紧围绕“奇观”来写。而对什么叫奇观,学生只有抽象、模糊的概念,很难理解“奇观”真正的含义。于是,笔者采用幻灯片,“太阳露出小半边脸”“一纵一纵使劲向上升”“最后冲破云层,跳出海面……”这些奇特壮观的景色深深吸引了学生,“奇观”一词也就迎刃而解了。
电教媒体所提供的直接视觉材料,能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笔者抓住“理解”这项思维活动,来强化记忆。还以《赤壁之战》为例,录像和幻灯画面辅以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把赤壁之战的历史战例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丢盔弃甲、波浪滔天、鼓声震天等词语形象地加以理解。在复述课文时,要求学生看词语,头脑中重现一幅幅画面,使复述过程成为进一步理解,变死记硬背为理解后的记忆,达到强化记忆之目的。
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充分应用电化教学,为学生创设美好生动的听、说、读、写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的教学,笔者借助课文录音同时伴随着音乐,让学生通过听觉产生共鸣,形成一定的情感氛围,学生沐浴其中,充分感受到小女孩的不幸遭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起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和对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痛恨,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媒体传播强、反应快、表现功能全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中能帮助学生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大力拓展电教媒体的运用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爆学生的思维火花,去捕捉那创造瞬间的“机灵一动”。在教学中,可积极运用电教媒体组织语文知识竞赛、优秀文章欣赏,组织学生习作评改、交流,还积极启发高年级学生自制幻灯片,让学生亲自画、写、大胆设计,并说一下制作的过程、体会、感受,和应注意到的一些事项,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中可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录制讲话录音,然后让全班学生监听,找一找学生的发音缺陷,以此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音质、音量,从而正确发展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电教手段的合理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把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声画并举、动静一体的视听形象,有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以达到发展创新、更好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