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芳 宋 康
浙江省中医院肺功能室,浙江杭州 310006
宋康教授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40余载,造诣颇深,培补肝肾法是治疗内科杂症中常用的治法,其采用该法在“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指导下,对具有肝肾不足本质表现的不同人群、不同疾病各有侧重,临床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多正气耗损、肝肾不足,脏腑气血内虚、阴阳失调,易患骨质疏松症[1]。宋教授认为,老年人自五六十岁后,开始出现衰老、血不养筋、运动不灵等迹象,均与肝肾虚衰有关。肝血充盈,肢体筋脉才能得到充分濡养;肾精足,则肢体骨骼强壮有力,故肝肾并调,筋骨同治,才能充分发挥肝血荣筋、精生骨髓的作用,才能使肝血充盈,肢体筋脉得以濡养,肾精充足,四肢骨骼强壮有力。所以,老年骨质疏松症可予培补肝肾法治疗,以补阴为主或阴阳双补。常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6味中药组成,滋补肾阴为主;从药方的组成来看,它可以达到三阴同补(补肾阴、补肝阴、补脾阴)的效果,熟地黄可以补肾阴;山茱萸则是肝肾同补,通过补肝来达到补肾的目的;山药能健脾益肾,通过健脾来补后天。男性多加用杜仲、桑寄生、怀牛膝壮筋骨、祛风湿,牛膝为引经信使,入肾经,诸药共奏滋养肝肾,壮阳生髓之功效。女性多加用仙茅、仙灵脾,这两味药为温阳益肾之要药,温润而不燥烈。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加用石菖蒲、郁金治疗,若关节疼痛明显者,可适当加入虫类药物和祛风止痛药物,如白花蛇、地龙、羌活和独活等,可舒缓筋骨,更有搜风通络止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典型病案:邵某,男,59岁,2010年9月初诊。反复腰膝关节疼痛1年加重2个月。现症见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腰膝关节疼痛,酸软无力,站久或劳累后疼痛加重,二便正常,舌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痹症,属肝肾亏虚证。治以滋补肝肾,佐以通络止痛之法。六味地黄汤加味,药用枸杞 12 g、生地 15 g、山萸肉 10 g、淮山药 10 g、泽泻 10 g、丹皮10 g、茯苓15 g、独活12 g、川断15 g、槲寄生10 g、潼蒺藜15 g,牛膝 15 g、枳壳15 g、葛根 18 g、丹参 15 g和甘草 5 g,7剂,水煎服。用药7 d后腰疼稍缓解,但舌苔转白腻,考虑痹症夹湿,二诊加用薏苡仁30 g,羌活12 g,茯苓改茯苓皮30 g,继服7剂;三诊,加入白花蛇10 g、地龙10 g搜风通络,后症状明显缓解。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之脏,司生殖、主骨,纳气,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主宰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对男子的生精和女子天癸的成熟和冲任二脉之通盛极为重要。肝为藏血之脏, 主情志, 主疏泄,肝肾同司下焦, 肝藏血, 肾藏精,精血相生,乙癸同源,子母互济,冲任平调养肝肾即益冲任之源也,源盛气调则流自畅。肾脏作强,冲盛任通,月事应时下,是成胎生化之真机也[2]。故宋教授主张不孕不育症若辨证为肝肾不足证,治宜调补肝肾,方以六味地黄汤加味,男性予金毛狗脊、鹿角胶补肾壮阳,女性调经通脉,温养冲任之源。经前温补肾阳,加用仙茅、仙灵脾,配合益母草活血化瘀可见良效。
典型病案:裘某,男,38岁,2011年2月初诊,结婚多年未育,曾作精子活力测定和数目测定均在正常范围。体形瘦长,面色白,平素怕冷,腰酸乏力,眩晕耳鸣,遗精,舌淡少苔,脉沉细。辨证为肝肾不足,阴阳俱损,治以补肾壮阳,收涩止遗,药用山萸肉15 g,茯苓15 g,泽泻10 g,淮山药15 g,丹参15 g,薏苡仁30 g,金樱子12 g,覆盆子10 g,桑螵蛸10 g,菟丝子10 g,补骨脂10 g,炙桂枝6 g,甘草5 g,7剂,水煎服。二诊腰酸好转,加用制玉竹12克,紫河车粉3克,继服14帖,遗精减少,继服28帖,诸症好转。2个月后妻子怀孕遂停药。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皮损多呈蝶形,分布于面部、前额、两颊部,为淡褐色至咖啡色斑片,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大多数人还出现面色晦暗,月经不调,易疲劳等症状,现代医学称之为“妊娠斑”“蝴蝶斑”。宋教授辨证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在肝肾阴虚,阴虚及阳,其标在气郁血瘀,调补阴阳,填精补髓之法,令阳气渐壮,发生鼓动有力,阳生阴长,精血充沛,血脉流畅,自然痰祛新生,颊面皮肤得养,色斑逐渐消退美容,减轻色素沉着。加之肺主皮毛,肺失濡养,外风侵袭,需用滋补肝肾及肺之品,以脏养颜,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方中以熟地黄、山茱萸滋阴益精、益阴固阳为君,淮山药、女贞子助君药滋补肝肾,增强滋阴功效;北沙参、当归为臣既可助君药滋阴,又可益气补血,化生阴液为佐,米仁健脾利湿,抗氧化作用,白芷、白鲜皮和地肤子祛风通窍、抗过敏作用。全方组合,共奏培补肝肾、行气活血美白之功[3]。
典型病案:陈某,女,36岁,2010年6月初诊,反复颜面出现黄褐斑6个月,伴腰膝酸软乏力,月经不调,时有口干,舌淡苔薄白,脉细。辨证为肝肾阴虚症,治以补肝肾,祛风化斑。药用熟地 12 g,山萸肉 15 g, 淮山药 15 g,茯苓 15 g,泽泻 10 g,女贞子12 g,北沙参 15 g,当归15 g,米仁30 g,白芷10 g,地肤子10 g,柴胡10 g,广木香10 g,甘草5 g,7剂,水煎服。用药7 d后腰酸好转,面部色斑转淡,继用7剂,后经前腹痛,加益母草30 g,小青皮10 g,赤芍10 g,理气止痛通经,再服7剂,黄褐斑基本消失。
3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经脉未盛,脏腑未坚,智力未全,可引起遗尿;或年龄虽3岁以上,因白天游戏过度,过于疲劳,睡前饮水过多,而引起暂时性遗尿,或偶发一二次遗尿,均不属病变[3]。但若幼儿生长发育较同龄儿童迟缓,夜间出现遗尿、尿频,中医辨证为肝肾不足者,发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肾气不足,下元不固;也可因后天失养,病后失调,肺脾气虚;或由肺脾及肾,导致肾虚;或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心志不能下达于肾,肾虚不能主水,则膀胱不能固其水液。宋教授临床大多从肾论治,用补肾固摄下元法,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加用桑螵蛸,益智仁固肾缩尿,黄精和玉竹填精益髓。
典型病案:董某,女,7岁,2010年4月初诊,患儿3年前夜间遗尿,近年加重,每夜必遗尿1~2次,就诊时见面色白,神疲乏力,纳差,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辨证为肺肾气虚,治以温肾益气,固摄止遗。药用山萸肉10 g,山药10 g,茯苓 10 g,生黄芪 6 g,补骨脂 6 g,炙麻黄 3 g,太子参 10 g,桑螵蛸10 g,益智仁10 g,制玉竹6 g,覆盆子10 g,鸡内金5 g,10剂,水煎服。用药10 d后夜间遗尿自止,随访1年无复发。
中医内科杂症中,辨证论治是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证的概念饱含内在的病机,贯穿内科各种疾病。在临床浩瀚病例中,宋康教授以繁就简,辨证紧扣“肝肾不足”证的内涵,针对不同年龄人群,不同疾病,采用培补肝肾之法“对症下药”,异病同治,临诊取得良好疗效。但是宋教授也强调,补法需分清主次,掌握好适应证,切忌补而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识开阖,不知缓急,不分五脏,不深求调摄之方以误人者。医者临床运用补法须掌握好适应证,切不可掉以轻心。
[1]吴笛,陈日辉,方锦鎏.调补肝肾法为主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31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2):126-127.
[2]邓伟民,邵玉,张金玉,等.中药益气养血补肝肾法对辅助生育胚胎种植率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20):106-108.
[3]张良,谢宁. 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体会[J].中医药学报,2010,38(3):68-69.